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林随着面积不断扩大,虫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尤以钻蛀性害虫为最常见。我们自1978—1983年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黑河、嫩江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等地樟子松天然林及人工林区中,对樟子松钻蛀性害虫进行了种类调查,并重点研究了两种新害虫——松芽麦蛾及樟子松梢斑螟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玉米田桃蛀螟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Guenee)]又称桃蛀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它是杂食性的钻蛀性害虫,除为害苹果、桃等果树外,还为害玉米等农作物。近年来,随着本市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桃蛀螟为害玉米的程度也日趋严重,发生严重地块被害株率可达50%以上,已成为玉米穗期钻蛀性害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对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旨在为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2016年7~9月,在陕西关中地区选择西安市阎良区、咸阳市三原县、宝鸡市陈仓区、渭南市富平县、杨凌示范区杨凌区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于夏播玉米生长中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试验。结果表明,陕西关中玉米生长后期的钻蛀性害虫有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3种,混合发生,组成比例因地而异,变化较大。供试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防治效果均不明显,供试5个县区平均防效只有4.33%。原因分析发现,供试松毛虫赤眼蜂的出蜂率较低,平均仅为16.57%,这可能是造成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螟虫的危害以钻蛀危害为主,造成以枯心苗为主的症状表现.玉米螟的危害寄主和形式不同,造成的危害症状也有所不同,有蛀食茎秆、穗粒、幼穗等.姜螟以蛀茎产生枯心苗.水稻螟虫的危害出现枯心苗和白穗,由于螟虫是钻蛀性的害虫,防治较为困难.千螟飘零的出现,又给螟虫的防治打出一记重拳.  相似文献   

5.
一、发生与为害,蔬菜钻蛀性害虫危害较重的主要有:烟青虫、棉铃虫、豆荚螟、玉米螟、菜螟、豆荚野螟、豌豆象、黄守瓜、瓜藤天牛等。因为多数钻蛀性害虫以幼虫隐藏于果实、心叶,茎部或根部等植株体内,开始很难发现,当出现果实被蛀食空或腐烂、茎部或根部被蛀空引起植株枯死时才发现虫害,此时防治为时已晚。  相似文献   

6.
对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等玉米钻蛀性害虫的幼虫、蛹、成虫和卵4种形态及其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发生为害的特征分别进行了比较,同时,总结了适于当地的玉米钻蛀性害虫的主要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玉米在肯尼亚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主要害虫是玉米禾螟。玉米禾螟[Chilo partellus(S-winhae)]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粮食作物最重要害虫之一,国际昆虫生理生态中心(ICIPE)将其列为专题进行研究。 危害 在肯尼亚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之一,是害虫危害,特别是蛀茎螟虫类的害虫。蛀茎螟虫类害虫有四种:玉米禾螟、玉米楷夜蛾(Busseolafusca Fuller)、非洲大螟[Sesamia calam-istis(Hampson)]、Eldana saccharina(Walder)(Seshu Reddy,1983)。这些害虫  相似文献   

8.
豇豆是江苏各地夏秋季重要的豆科蔬菜,江苏地区主栽品种有扬豇40、扬豇12等。豇豆的一生中会遭受到多种害虫的为害,其中豆荚野螟是豇豆花荚期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豇豆的产量与品质。同时,由于豆荚野螟钻蛀为害,豆荚食用时钻蛀在豆荚内的豆荚野螟往往较难被清除干净,对食品卫生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扬州市绿化植物钻蛀性害虫嗜食性特点的调查,以期对该地主要钻蛀类害虫的种类及其嗜食性特点的数种表现等有深切的认识。这对今后钻蛀害虫的防控有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木豆花实期钻蛀性害虫的为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州省木豆花实期钻蛀性害虫的为害情况,着重调查分析了木豆钻蛀性害虫的种类、为害特征和为害程度。结果表明:木豆花实期的钻蛀性害虫包括豆荚野螟、棉铃虫、钝黑潜蝇和豆黑潜蝇。本调查中,平均株受害率达59%,其中最高88%,最低40%;平均荚受害率达44.5%,其中最高68%,最低35.8%。宿根木豆钻蛀性害虫发生为害较重,新植木豆受害相对较轻;坡地或缓坡木豆受害相对较轻,平地或台地相对较重。本文还分析了木豆钻蛀性害虫严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琼海、乐东、三亚等主要鲜食玉米种植区为害玉米的蛀果性害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海南鲜食玉米蛀果性害虫主要有4种,隶属鳞翅目夜蛾科和螟蛾科。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田间为害率最高达72.2%,其次顺序为粘虫、棉铃虫和条螟。  相似文献   

12.
通过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形态鉴定和生殖隔离试验等方面研究,澄清了河北省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过去多年认为的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ubner)。但欧洲玉米螟亦有少量分布,在张家口和芦台以大麻、苍耳、葎草等为主要寄主。此外尚见2个近缘种,其中紫玉米螟O.scapulalis(Warker)在芦台是取食葎草的主要虫种;克什米尔玉米螟,O.kasmirica(Moore)系中国新记录,仅寄生于大蓟。  相似文献   

13.
丽江县玉米螟种类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普遍发生严重危害玉米。1988年至1990年,作者对丽江县玉米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种类为亚洲玉米螟(Qstrinia furnacalis)和丽江麻螟新亚种(Qstrinia zealis lijiangensis ssp. ncv.)后者的寄主植物除大麻外,还危害玉米。是我省首次报导危害玉米的新亚种及国内分布新记录。该种雄虫中足胫节增厚具有深槽和与胫节等长的毛撮,雄虫外生殖器抱器腹具刺区显著短于无刺区,端刺有密集组。两种玉米螟每年发生一代。玉米被害株率为8.3%~34.4%;大麻为46%~94%。本文对丽江麻螟新亚种主要外部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撰写了两种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转Bt基因玉米MC2884在黑龙江省的种植,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进行了研究。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MC2884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显著,心叶末期,MC2884受玉米螟为害的食叶级别显著低于东农250和2884;穗期MC2884茎秆中的活虫数、虫孔个数、虫道总长度均为0,东农250、2884、东农250(化防区)玉米均不同程度受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采自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的夜蛾总科小型种类标本材料整理,发现鳞翅目目夜蛾科纤翅夜蛾属2中国新记录种:灰褐纤翅夜蛾(Araeopteron canescens(Walker,[1866]))和白条纤翅夜蛾(Araeopteron fasciale(Hampson,1896))。对其成虫、外生殖器和分布给予了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17.
氧肟酸在植物抗虫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氧肟酸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的植物次生代谢物 ,与植物抗虫性关系密切 ,现已明确氧肟酸与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 (Hubn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 (Guenee)、玉米蚜Rhopalosiphummaidis (Fitch)、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 (Rondan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 .)、麦无网蚜Metopolophiumdirho dum (Walker)和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 .的抗性有关。丁布 (DIMBOA)作为氧肟酸的主要类型 ,主要通过抗生性或不选择性在植物抗虫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云南边境检疫性实蝇风险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云南边境口岸检验检疫机关在进境水果和蔬菜中检疫截获实蝇害虫17种,大部分属国家禁止传入的危险性害虫。从截获的批次和数量来看,优势种类有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lett)和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 (Walker)等。针对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的实蝇种类、云南边境情况、水果和蔬菜类型,结合实蝇的生物学习性,分析实蝇在云南的适生区域和非适生区,并提出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采用合成性信息素诱杀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提供了一套经济有效的田间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20.
Electrophoretic analyses of the (Z) and (E) pheromone-attracted males of Ostrinia nubilalis (Hübner),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in an area of coexistence indicate that these strains are not freely interbreeding. Although the populations are morpholog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studies of allozyme, pheromone, and hybridization suggest that the (Z) and (E) entities are genetically differentiated, perhaps to the status of semi- or sibling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