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技推广》2020,(3):78-78
当前,"雨水"已过,早稻陆续开始播种育秧。2月中旬以来,江南、华南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25~50mm,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3℃,对早稻育秧十分有利。为了指导南方双季稻区农民不失时机做好早稻生产,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制定了2020年南方早稻生产技术意见。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资》2013,(15):24
<正>入春以来,南方稻区气候适宜,有利于早稻育插秧。在集中育秧的示范带动下,大部分地区育秧早,成秧率高,秧苗素质较好。目前,华南稻区早稻已栽插结束,长江中下游稻区已陆续开始栽插。针对当前气候和生产特点,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提出南方早稻育插秧及大田前期管理技术意见。施"送嫁肥"、喷"送嫁药"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秧田类型多样,除冬闲田外,前茬还有油菜田,秧苗生育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年里春”,季节来得早。“春光一刻值千金”。我们要立即紧张地行动起来,抓好当前我省的春耕备耕。搞好今年我省的春耕备耕,重点要抓好早稻生产。特别是今年由于去冬干旱影响,目前全省春花作物长势不尽如人意,要夺取丰收难度较大;而早稻,由于去年受灾减产,因此,今年增产的潜力很大。抓好早稻生产,不仅可以夺取今年我省夏季的粮食丰收,而且可以为种足种好晚稻,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创造条件。因此,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四平市玉米大田播种完成了84%,完成播种面积620万亩。在梨树县的四棵树乡,农民冒雨在田间抢墒播种。据四棵树乡副乡长许世明介绍,全乡共有玉米播种面积8000多公顷,目前已完成70%。全乡农民正抢抓当前这场及时雨,为春耕进行最后冲。"春耕播种工作从4月20日就已经开始了。天气预报预测这两天都小雨,所以我  相似文献   

5.
<正>早稻旱育秧技术在南方稻区已推广多年,但由于多种原因,春季育秧时常常会出现黄苗、僵苗、死苗、死芽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旱育秧苗床,没有达到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特别是秧床的准备没有在年前做好,而在春季播种时急忙进行秧床整地,肥料没有充分腐熟,使播下的种谷中毒,而造成旱育秧苗床出现大量死苗,对早稻生产不利。因此,培肥旱育秧苗床一定要从冬季抓起,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4月以来,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早稻生产、西南稻区一季稻生产渐次进入育秧、插秧阶段,东北稻区等一季稻生产进入备耕阶段.抓好当前春耕备播和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工作,力争今年水稻丰收,对实现全年粮食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在专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年水稻春季生产管理技术意见,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7.
衡阳市双季早稻播种期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衡阳双季早稻播种期预报质量和服务水平,对衡阳双季早稻播种期预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收集双季早稻播种农业气象指标、生育期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分析气温稳定通过10℃和12℃的初日和"5月低温"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段,得出衡阳双季早稻最适宜播种时段为3月20日~4月10日。基于农业气象条件、农业气象指标和农业活动开展情况,建立了衡阳双季早稻播种期农用天气预报技术方法,并进行了预报和服务,取得了较好的预测和服务效果。衡阳双季早稻播种期预测技术可应用到双季早稻的春耕春播服务中,为早稻的播种育秧提供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推广早稻旱育秧技术,是大幅提高早稻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它较好地解决了南方稻区早稻生产中“早春低温阴雨烂秧、5月低温寡照不发”的两大关键性技术问题。育好旱育秧,必须及早落实秧床的培肥及肥害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南方早稻进入大田生长中后期,其中华南地区进入灌浆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拔节孕穗期。针对当前早稻群体长势和气候特点,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商提出南方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一是合理施肥促生长。要因地因苗施好肥料,促进早发快长。对迟播迟栽的三类苗,要增施一次保蘖肥,促平衡生长。一二类苗重点施好穗粒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南方早稻已进入大田生长中期,其中华南地区进入穗分化期、长江流域进入分蘖后期。5月上旬以来,南方部分地区受暴雨、寡照等不利因素,造成部分田块晒田困难,无效分蘖较多,群体数量偏大,个体质量较差。针对当前早稻苗情长势和气候特点,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商提出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看苗施肥,搞好肥料运筹。长江流域迟播迟栽的三类苗和华南地区受洪涝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今年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工作已经胜利结束,示范任务完成之好、社会反映之强烈超出预期.农业部在我省召开了南方早稻集中育秧座谈会,推介湖南经验;周强书记在湖南省农业厅关于当前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并肯定:“农业厅抓早稻集中育秧抓住了关键,抓得早、抓得及时,来势喜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农民日报、湖南卫视等新闻媒体对早稻集中育秧进行了重点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湖南乃至南方稻区的双季稻生产.  相似文献   

12.
早春农事忙     
<正>常言道:"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一过,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全国各地陆续入春,各地农民就要抢抓农时,因地制宜地安排各种农事了。翻地、犁地、剪枝、播种……春耕备耕的热潮在各地掀起,农田里到处一派繁忙的景象,田间地头春的气息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13.
<正>6月中下旬,南方早稻将陆续进入破口抽穗期,是水稻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也是稻瘟病最易侵染的敏感生育期。当前,田间菌源充足,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南方早稻区大部降水偏多,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流行,早稻穗瘟流行风险明显提高。各地需加强监测,因地制宜,抢晴施药,切实做好早稻穗瘟防控工作。田间菌源充足5月中下旬以来,南方早稻区降雨偏多,稻瘟病发生点多面广,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同  相似文献   

14.
<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秋冬播种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抢抓农时,扩大适播面积,提高播种质量,加强冬前田间管理,要全力以赴地打一场"三秋"生产的主动仗,为明年小麦丰收打好基础。当前,应抓好一下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在春耕中坚持"稳"字当头,做到稳面积、稳产量,并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成为今春各地农户努力的目标。春耕期间,笔者深入山东、河北、湖南等地,对几位种粮大户进行了采访,从他们的故事和账本中,捕捉今年春耕的新变化,感受农业的新气象。当前,春耕生产进入高峰期。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目前,全国已播种农作物7.5亿亩,完成春播意向的55.9%。其中,早稻栽插基本结束,中稻栽插过一成,玉米播种近七成,大豆播种近三成,已播作物出苗长势正常。广袤田野上,纵横阡陌间,一幅绚丽的春耕图景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16.
水稻直播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直播,就是不经育秧和移栽,直接把种谷撒播在大田的栽培方式。它是当前操作程序最简、劳动最轻、用工最省、节本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水稻种植方式。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整田田要整平,开沟作畦,像做湿润秧田一样,做到田面“高低不过寸、寸水不露泥”。二、播种播种要适时、均匀。早稻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播种;中稻、一晚按季节播种。亩播种量:常规稻4公斤,杂交稻1.5公斤左右。催芽破胸露白播种。早稻选用早中熟、优质、高产品种;中稻和一晚可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优质高产品种(组合),但要确保在9月20日…  相似文献   

17.
<正>针对我国南方早稻主产区生产特点制定,旨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早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各地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完善本土化的技术路线和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在各类规模经营服务主体中推广应用,促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健康发展。机械耕整做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早稻机插前耕整地质量要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2019年国内7个省份早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非径向SBM模型测算早稻生产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和分位数模型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早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早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播种和植保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均对早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灌溉排水和收获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早稻生产技术效率则并不显著。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早稻农户种植技术效率提升效果显著,但作用边际效果因原本技术效率水平差异而有所差别,这种差别也体现在各生产环节上。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时,应根据其不同环节特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恢复双季稻生产,红庙镇扩大了早稻生产面积。本文对早稻直播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整地、适期播种、查苗补缺、水浆管理、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处于抽穗灌浆期、中稻处于分蘖期、一季晚稻处于移栽返青期、双季晚稻处于播种育秧期。据中国气象局预测,未来10 d江淮、江汉、江南大部仍有持续大到暴雨天气,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4~8成。针对当前不同稻作类型所处生育阶段和生产特点,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在召开全国早稻生产形势与中晚稻苗情分析会基础上,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长江中下游水稻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