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屈菜红碱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屈菜红碱是传统天然药用植物白屈菜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通过总结相关研究文献,对近年来白屈菜红碱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为白屈菜红碱抗肿瘤活性在临床上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白屈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育期内主要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适宜采收期及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HPLC测定白屈菜生育期内地上、地下部分6种生物碱(原阿片碱、白屈菜碱、黄连碱、血根碱、小檗碱、白屈菜红碱)的含量。白屈菜的地上、地下部分在一年的生长周期内,各单体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除了黄连碱外,其他生物碱的含量地下部分均高于地上部分。白屈菜地上部分最适宜采收期为盛花期后,种子逐渐成熟的7月份;地下部分适宜采收时期为茎叶枯萎后的10月份。  相似文献   

3.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白届菜生物碱,得到其相对含量为51.61%,并对提取的白屈菜生物碱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提取白屈菜生物碱对链球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其次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为利用白屈菜开发新型的植物源农药,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白屈菜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用白屈菜乙醇提取液处理菜青虫后,其体内SOD、CAT和POD活性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OD酶活力在16h达到最大,而CAT、POD都在24h达到高峰,说明菜青虫在抵御逆境胁迫过程中,SOD是首先发生作用的保护酶,CAT和POD是继SOD之后发生作用的酶系。处理36h前,3种保护酶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48h后,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白屈菜乙醇提取液能有效干扰昆虫保护酶系,扰乱其正常的生理代谢,从而起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白屈菜红碱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白屈菜中白屈菜红碱,并对白屈菜红碱的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2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白屈菜红碱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效果最佳,适宜的分离条件为吸附温度30℃,上样液浓度为0.9 mg/mL,上样流速为1.0 mL/min,样品洗脱乙醇体积分数为30%,以1.5mL/min速度洗脱时,洗脱液量为4BV为洗脱终点;纯化后的白屈菜红碱对甜瓜枯萎病病菌、西瓜枯萎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黄瓜枯萎病病菌、辣椒炭疽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均具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声波法研究白屈菜红碱的提取及其含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根、茎及叶中白屈菜红碱的最佳提取条件分别为:根用75%乙醇作溶剂,料液比为1∶8(g/mL),超声频率85%,提取35 min;茎用85%乙醇作为溶剂,料液比为1∶8(g/mL),超声频率75%,提取30 min;叶用55%乙醇作为溶剂,料液比为1∶10(g/mL),超声频率85%,提取40 min。人工栽培的白屈菜植株根6—9月白屈菜红碱含量高于野生白屈菜;野生白屈菜植株茎中白屈菜红碱含量高于人工栽培的白屈菜茎;6、7月份野生白屈菜植株叶中白屈菜红碱含量高于人工栽培,而8、9月份则相反。白屈菜红碱粗提物对玉米小斑病病原菌、核桃叶枯病病原菌、龙胆斑枯病病原菌、番茄枯萎病病原菌、南瓜枯萎病病原菌、新月弯孢霉等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均具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濒危植物白屈菜的野生资源,以白屈菜具有生长点的茎段作为材料,进行了生长点的伸长生长、生长点的分化、试管苗的生根、试管苗的生根继代和移植的研究,建立起白屈菜的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在无光的条件下,1/2MS+BA0.1mg/L+NAA0.1mg/L+GA0.4mg/L是白屈菜嫩茎生长点伸长生长的理想培养基;MS+BA0.5mg/L+NAA0.1mg/L是白屈菜生长芽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3MS+NAA0.1mg/L+IAA0.5mg/L是白屈菜不定芽生根培养和生根继代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移植到山坡上试管苗各种生物性状不变,生长旺盛。通过生长芽分化培养和生根继代培养2种方法可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对白屈菜红碱的包合作用,对影响白屈菜红碱包合率的羟丙基-β-环糊精与白屈菜红碱的包合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等3个因子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的3因素3水平进行试验设计,以白屈菜红碱包合率为响应值,优化包合工艺.结果表明,影响包合率的因素表现为包合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最终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包合反应温度为61℃,包合反应比例为10:1,包合反应时间为190 min,在此条件下包合率为72.75%,与软件预测值(72.88%)接近(相对误差0.178%).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白屈菜CmTLP基因并进行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为进一步研究CmTLP基因的功能及探索耐寒抗寒药用植物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白屈菜转录组数据,分析得到白屈菜TLP基因开放阅读框,以18S RNA为内参基因,采用qRT-PCR法检测CmTLP基因在不同温度(20(CK),10,0,-7,-20℃)下白屈菜植株中的相对表达量。用RT-PCR法克隆该基因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电击法转化根癌农杆菌。【结果】qRT-PCR结果表明,CmTLP基因在-7℃、12 h时,相对表达量最高;-7℃、24 h时,相对表达量最低。克隆白屈菜TLP基因,命名为CmTLP。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96 bp,编码由23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分子质量为24.66 ku,为酸性蛋白。系统发育树表明,CmTLP基因与博落回、月季、胡桃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RI201-AN-CmTLP,并成功转化根癌农杆菌。【结论】克隆了白屈菜CmTLP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I201-AN-CmTLP,并成功转化根癌农杆菌。  相似文献   

10.
植物源杀虫剂及其木醋液混合液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白屈菜、大活的超声波水提物及其木醋液混合物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白屈菜提取物加木醋液配制的杀虫剂稀释100倍,防治油松毛虫效果较好,死亡率为53.33%;大活提取物加木醋液配制的杀虫剂稀释5倍,防治油松毛虫效果最好,死亡率达到86.67%。  相似文献   

11.
12.
13.
我国石斛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邹成勇  刘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164-6166,6223
综述了国内近10年来石斛属植物主要研究现状,对石斛资源、育种、药用石斛、春石斛、秋石斛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评述。其中,重点介绍了观赏石斛的繁殖、栽培、花期调控技术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石斛属植物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石斛属植物研究廓清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和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分析了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定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有利于科研与服务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为服务区域农业,提升科研成果水平和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全面引入质量管理的同时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以期使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更好地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及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三叶草作为优良的牧草,具有营养丰富、品质优良、适口性好等特点。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在三叶草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对国内外三叶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品质改良、抗逆性进行综述,以此找出我国在三叶草转基因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与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必然的联系。把科研与教研实践于“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案中将科研与教研的结合具体化,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科研方法及成果的了解,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姚建卿 《北京农业》2011,(9):112-113
红茶菌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有培养和流传,并作为民间的一种日常食用的传统饮料之一。近年来,红茶菌在日本及欧美兴起了应用和研究的新高潮。综述红茶菌的历史,红茶菌菌种分离,红茶菌培养发酵技术,红茶菌产品的养生保健作用及其机理,和对未来红茶菌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进  李思经  陆建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7044-17046
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主要包括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园区文化4个子系统,并提出创新文化的建设途径可以从院所文化诊断、宣传引导、各项内容建设以及固化和深化4个阶段来推进,逐步建立起先进的理念文化体系、有利于创新的行为、制度和园区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