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27个分属MGⅠ~MGⅧ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照,于2013-2015年在广西南宁市广西农业科学院明阳基地春播条件下,对广西春大豆主栽品种,新选育的春大豆品种及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和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大豆区域试验对照种的生育期组归属进行了鉴定与划分。结果表明:在南宁春播条件下所有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均正常成熟,生育日数趋势基本是由短到长,但不同年份间却有所差异。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期组内生育日数差异非常接近,同一年份不同生育期组间生育日数存在交叉现象。热带、亚热带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华春6号生育期组归属于MGⅠ,春大豆晚熟品种华春1号生育期归属于MGⅤ,华春2号和华春5号生育期归属于MGⅣ。广西春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于MGⅢ和MGⅣ,夏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于MGⅦ和MGⅧ。鉴定结果可为我国大豆生育期组系统建立、大豆育种、引种及品种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本地区主栽品种、新近选育的品种(系)、本区域国家和省级试验对照品种、生育期相近的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共58个材料为基础资料(标准对照品种13个),通过2年3点(2012~2013年,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梁上试验地、六号地试验地和巴彦淖尔市蹬口县头道桥原种场试验基地)试验,共对45份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系)的生育期组进行了鉴定和划分。结果表明:除2013年选择的MGⅣ标准对照品种PI614155、PI534646、PI598222和参试品种8157在2013年收获时未成熟外,其余标准品种均能正常成熟,参试的45份材料生育期组介于MG0~MGⅢ。其中,适应性好且生育期组明确的品种及归属划分为:MG0:蒙豆26、铁峰31、抗线2号、黑农34、九农13、东农46、兴豆4号、东农48、吉育67、东农47、合丰50、兴豆3号、重茬168、绥农26、绥农22;MGⅠ:黑农48、吉育57、九农21、赤豆1号;MGⅡ:赤豆3号;MGⅢ:中黄35、蒙豆25、吉林30、吉林39、吉育93、长农17、蒙豆24,所划分结果可为全国的大豆生育期组系统的建立和新育成品种的种植区域的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归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5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采用以对照品种的生育日数为参照标准和以品种的活动积温为划分标准两种方法,于2013和2014年对95份新近选育的吉育系列大豆品种进行了生育期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吉育系列品种生育期组介于MG0~MGⅢ组之间,居MGⅡ组的品种最多,MGⅢ组的品种最少。有89份参试材料按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一致,占参试材料的93.7%;有6份参试材料的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不在同一组内,占参试材料的6.3%。通过比较各生育期组品种在R1、R7和R8期的持续天数表现,验证了生育期组划分的正确性。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发现,适宜吉林省大面积种植的早熟、中早熟大豆品种主要归属于MG0和MGⅠ组,中熟、中晚熟品种主要归属于MGⅡ。此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系统和实现大豆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系)的生育期归属进行分类和划分。以13个分属MGⅡ~MG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对来自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的57份大豆品种(系)在2011—2013年进行了67次的生育期组划分。永城紫花豆对应MGⅡ,紫花糙等26个品种(系)对应MGⅢ,商豆1099等20个品种(系)对应MGⅣ,商豆14号等10个品种(系)对应MGⅤ。参试品种(系)生育日数处于106.33~132.27 d。该研究可为调整豫东地区大豆生产布局和品种类型划分方案、实现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国家大豆试验参试品种的生育期组类型,2019-2020年以分属MGⅠ~MGⅦ的24份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照,分别将当年长江流域夏大豆晚熟组、鲜食大豆夏播组的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中的品种(系)在南充进行夏播种植。以北美标准品种的生育日数和相对生育期组值(RMG)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回归分析法对参试大豆品种(系)进行生育期组鉴定。结果表明: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从MGⅠ~MGⅦ组间生育日数呈不断递增趋势,但MGⅡ和MGⅢ之间、MGIV和MGV之间界限不明显。两年共鉴定47个品种(系),归属于MGII、MGⅢ、MGIV、MGV的品种(系)分别为4、4、11、5个,分别占总数的8.5%、8.5%、23.4%、10.6%;归属于MGⅥ~MGⅦ的品种共22个,占总数的46.8%。试验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大豆晚熟组、鲜食大豆夏播组试验中的大多数品种生育期组为MGIV~MGⅦ。结果可为四川大豆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为国内不同区域间大豆引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山西省大豆品种的生育期反应与国际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结果相接轨,2014—2015年选择山西省27个推广大豆品种,以北美13份大豆生育期MGⅡ~MGⅤ组标准品种为参照,进行了大豆生育期组划分试验。结果表明,北美大豆标准生育期对照品种组间生育日数呈不断递增趋势,界限清晰,数据可用于生育期组划分参考。通过本省品种与标准品种的生育期性状分析,综合了气候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建立了山西省大豆生育期组划分标准。按照该标准确定山西省27个推广大豆品种属MGⅡ~MGⅤ范围,其中生育期组属MGⅡ的大豆品种有晋豆15、晋豆25、晋大早黄2号和晋豆43;生育期组属MGⅢ的有晋豆19、长豆18、晋豆40、晋豆30、晋遗31和晋遗42;生育期组属MGⅣ的有晋大73、晋大83、晋大78、晋豆34、晋大82、晋豆39、汾豆78、汾豆72、长豆009、汾豆56、汾豆79和晋大74;生育期组属MGV的有晋豆42、晋遗50、晋遗39、晋遗43和品豆6号。研究建立的山西省大豆生育期组划分标准,对未来大豆育种遗传研究、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流、品种的审定、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合丰(合交、合农、佳豆)号系列大豆品种的亲本选用情况,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育成品种所涉及的亲本进行了分析,通过总结已往的亲本选用经验,为今后品种改良创新提供技术指导。截止到2022年,佳木斯分院共育成大豆品种119个,包括杂交大豆品种3个。涉及亲本124个,包括国内祖先亲本11个,国外亲本13个,国内直接亲本(创新种质与选育品种)100个;骨干亲本或核心亲本(育成品种≥2个)46个,一般亲本78个(育成品种1个)。其中北丰11和合丰50分别育成品种9个,满仓金育成品种7个,合丰34和合丰35分别育成品种6个,黑河45、北豆5号和HOBBIT分别育成品种5个,黑河43、合农69、合丰55、垦丰16和黑河38分别育成品种4个,秃荚子、荆山朴、克4430-20、合丰26、绥农10、华疆4号、黑河35、合农71、美国扁茎大豆、日本小粒豆和黑农54等11个亲本分别育成品种3个,黑河54、黑龙江41(俄罗斯)、合丰24、钢201、俄亥俄、绥农14、公84112-1-3、合丰39、合丰41、合丰42、合丰51、合丰57、北丰9号、九丰10、合93-793、垦农19、合农6...  相似文献   

8.
以13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标准品种为对照,于2013-2015年对47份黄淮主推品种和新选育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划分,并用与生育期相关的SSR标记Satt431、Satt215和Satt557进行分子辅助鉴定。结果表明:47份参试品种3年平均生育日数归MGIV的品种数最多,有31份,占参试品种数的65.95%;归到MGIII和MGV的分别有6和10份,占12.77%和21.28%。3年均归在同一生育期组内的品种有蒙1157-1、蒙1158-1和徐9302-204等13份,占27.66%,说明这些品种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小,生育期比较稳定。用于辅助鉴定大豆生育期组的3个SSR标记对47份平均生育日数归属MGIII和MGV的选择效率分别为83.33%和90.00%,而归属MGIV品种的基因型较为复杂。研究发现,参试品种3年平均生育日数96~104d,株高46.22~85.90cm,主茎节数12.20~19.04节,其中2014年参试品种平均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均最小。归属MGII-MGIV的大豆品种平均株高和主茎节数随生育期组增加而升高,但MGV则反之。本试验结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大豆生育期组的划分提供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茂明 《大豆科技》2009,(4):48-49,57
通过10个优质大豆品种在桦川县的试种试验,从产量和生育期综合来看,结果表明合丰50为该县生产应用首推高油大豆品种,其次为黑农44、合丰45、绥农14-3、垦丰9等宜桦川县生产应用的高油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东北春大豆熟期组的划分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春大豆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特性是最主要的生态特性。美国建立的大豆熟期组制度已为全世界采纳。熟期组归类表述了品种最主要的地理生态特性,有利于全世界不同地区间的引种、交流和育种方案设计。本研究搜集了我国东北地区数十年来育种或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地方和育成的共计361份品种,于2012-2014年在东北大豆不同气候生态区的9个试验点,以美国和国内已明确MG000~MGⅢ熟期组的品种为标准,进行东北地区品种熟期划分的研究。鉴定方法为先根据标准品种相邻熟期组生育日数平均值的1/2为界,划定不同熟期组在该环境的范围,初步划定各品种的熟期组归属,然后统计各品种在不同环境的熟期组归属次数,结合考虑该品种适应的生态条件,最终确定其熟期组归属。本研究认为东北地区早春土壤墒情较好,播种后种子开始吸水萌动,而完全成熟则在完熟期(R8时期),大豆的全生育期应为从播种到R8时期的生育日数。获得结果如下:(1)确定了不同试验点/生态亚区各熟期组划分的生育期天数范围和各熟期组鉴定的最佳试验点/生态亚区,具体的说以北安和扎兰屯作为MG000和MG00熟期租适宜的鉴定地点,克山和牡丹江作为MG0和MGⅠ适宜的鉴定地点,铁岭作为MGⅡ和MGⅢ适宜的鉴定地点;(2)361份东北春大豆归入MG000~MGⅢ共6个熟期组;(3)揭示了不同熟期组在东北地区的地域分布,大致上MG000和MG00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北部,MG 0和MG I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南部,MGⅡ主要分布在吉林省,MGⅢ主要分布在辽宁省;(4)提出了一批东北地区各熟期组鉴定的本地区标准品种;(5)提出我国东北地区熟期组鉴定的方法,即先在当地将待鉴定的品种生育期天数与标准品种的表现或者本文所给出的各熟期组在当地的表现进行初步划分,然后按照其熟期组划分结果安排在适宜的鉴定点进行统一鉴定,经比对后确定其熟期组的归属。  相似文献   

11.
适于子叶节和胚尖再生体系的大豆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育91等6个基因型大豆的子叶节和胚尖为外植体,研究了大豆不同基因型在子叶节、胚尖2个再生体系中的不定芽诱导率、不定芽伸长率和不定芽数。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大豆不同再生体系的再生有显著影响,合丰35和合丰25在子叶节体系中的不定芽诱导率和伸长率均高于胚尖体系,而黑农37的不定芽诱导率和伸长率在胚尖体系高于子叶节体系。不同基因型适合的大豆再生体系不同,合丰35、合丰25和绥农14适合选用子叶节再生体系,黑农37更适合选用胚尖再生体系,而吉育91和北京小粒豆则既可以选择子叶节再生体系又可选择胚尖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2.
控制重迎茬大豆减产农艺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1994 ̄1996年在黑龙江省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西部风沙干旱土区,北部高寒黑土区,中部和南部黑土区进行了对抗重迎茬大豆品种筛选,控制重迎茬减产农艺措施和有效制剂试验研究。通过三年五个生态区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各区种植,耐抗重迎茬大豆土传奶部病虫害、丰产性好的品种,如嫩丰15、抗线1号、合丰35、黑农39、黑交92-1544和绥农10、黑农35等。缓解剂加施钾肥,增施有机肥,破垄夹肥和深公,多种  相似文献   

13.
东北三省大豆品种(系)对大豆根腐镰孢菌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强毒力菌株对408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存在大量抗优势致病镰孢菌F. solani和F. oxysporum的资源。黑龙江的357份大豆品种(系)中抗F. solani的占39.03%,抗F. oxysporum的占62.37%。吉林的27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3.46%,抗F. oxysporum的占46.91%。辽宁的24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5.00%,抗F. oxysporum的占61.11%。黑龙江的菽锦05-SH、黑农65、D09-005、D09-072和 D09-077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强毒力F. solani和F. oxysporum均表现抗病。来自不同省份的F. solani和F. oxysporum菌株对同一个大豆品种(系)的毒力存在差异,因此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应尽量选用当地的镰孢菌株。同时用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Fusarium spp.)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接种东北地区的10个主栽大豆品种,在所产生的160个互作中,抗病互作占74.38%,表明主栽大豆品种对镰孢菌根腐病普遍存在抗性。其中绥农28和丹豆13对弱毒力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黑农44和东农2037对弱毒力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表现免疫;不存在对所有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均表现抗病和均表现感病的大豆品种。依据抗病互作所占比例和平均病情指数,10个主栽大豆品种对8种镰孢菌的总体抗性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九农28、吉育35、绥农28、铁豆44、黑农44、丹豆13、垦丰16、东农2037、辽豆17、合丰55。主栽大豆品种对同种镰孢菌的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抗感表现一致的占71.25%,因而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可以不考虑镰孢菌菌株的毒力强弱。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生态区的主栽品种和改良创新的品种为试材,分别对其糖份和球蛋白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S含量大于30%的品种有合丰25、合丰43、哈交20-5022、哈交20-5489、哈交20-5651-3、哈交99-5657、哈交99-5138、黑农45、黑农44、哈交20-5214,其中黑农45的7S球蛋白含量最高.2.11S含量大于70%的品种有黑农37和哈交20-51004.3.哈96-3是一个理想的菜用大豆新种质,黑农37是制作酱油加工原料的好品种.4.大豆品种中糖份与脂肪含量间的关系为正相关,与蛋白质之间成不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黑农6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合97-793为母本、绥农1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0年黑龙江省审,2014年通过国审。该品种集高油、高产、抗病、广适应性于一体,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域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吉林省、内蒙、新疆的部分地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6.
李菊艳  任继秋  姚文秋 《大豆科学》2006,25(3):336-338,335
通过对3个品种施用微量元素,测定其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及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分析了对产量构成性状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效果在3个品种上均比对照好;在产量构成性状方面,绥农10、绥农14的株高普遍降低,而施用B、Zn、Mo及配施使合丰43增高大于5%;单株结荚数:绥农10和绥农14增加较明显;百粒重:绥农10增加较明显;单株重:三个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绥农14经方差分析差异达到5%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品种,不同产量性状均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的正相关,且多数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发掘推广品种的农艺和品质性状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可为培育优质大豆品种提供遗传信息和育种资源。本研究以200份黑龙江省近年大豆推广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187对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群体结构,采用TASSEL软件的GLM方法对标记与3个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及油分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0 个SSR标记与百粒重关联,其中表型效应值最大的优异等位变异为Sat-149-192,载体材料为东农57;8个SSR标记 与株高关联,表型效应值最大的等位变异是Satt413-206,载体材料为赤豆1号;13个SSR标记与生育期关联,表型 效应值最大的等位变异是Satt631-180,载体材料为黑农61;5个SSR标记与油分含量关联,表型效应值最大的等位 变异是Satt234-138,载体材料为合丰55;9个SSR标记与蛋白质含量关联,表型效应值最大的等位变异是Satt632- 293,其载体材料为东农43。上述等位变异的信息为培育提供了亲本选配和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获奖大豆品种黑河3号、合丰25号和绥农14号的系谱分析,归纳出获奖大豆品种的直接亲本和祖先亲本,总结了这些亲本的来源和类型,梳理出获奖品种培育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配上的共同特点,分析了获奖品种在亲本选配上的方法,直接亲本对获奖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获奖品种比普通品种含有较多的祖先亲本血缘,遗传基础比较丰富,新育成的获奖品种比早期育成品种更加拓宽了遗传基础。对大豆杂交亲本选配和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有重要的预测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