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别名,剑尾鱼。属花鱼将鱼科剑尾鱼属鱼类。产地墨西哥。 1形态特征 身体长形,稍侧扁,腹部圆,头小,吻尖,嘴稍向上翘。背鳍位于身体背部的中央,具有 11~ 14根鳍条。雌鱼尾鳍后缘呈圆形,雄鱼尾鳍下方的鳍条延长似剑状,故有剑尾鱼之称。臀鳍接近腹鳍,有 8~ 9根鳍条,雄鱼鳍条的一部分鳍条变为棒状,是交接器官,精液通过交接器注入雌鱼体内;腹鳍约与背鳍相对,有 6鳍条;胸鳍略呈长圆形,有 12~ 13根鳍条。侧线鳞 26~ 30片。雄鱼体长 7~ 8厘米,雌鱼 10~ 15厘米。 蓝剑尾鱼身体呈土黄色,但有黄色的金属光泽,在体侧中部有一…  相似文献   

2.
珍珠鱼别名马甲鱼、马山克鱼、彩石线鳍鱼;属攀鲈科毛腹鱼属;产于泰国、马来西亚、苏门达腊等地。 1形态特征 成鱼体长 12 cm左右,呈长椭圆形,侧扁,尤其在腹侧更扁。背鳍高而短,有 5~ 7根鳍棘, 8~ 10根鳍条;臀鳍很长,始于胸部,终止于近尾鳍处,有 12~ 14根鳍棘, 25~ 30根鳍条;胸鳍圆扇形,有 9根鳍条;腹鳍的鳍棘变成一根细长的丝,它能前后转动,有触觉功能;尾鳍后缘稍向内凹。侧线鳞 30~ 37片。 体呈灰蓝色,胸部稍缀黄,在全侧中部自吻通过眼至尾鳍基部有一条黑色纵纹,尾柄基部有一黑色圆斑,体侧密布银色的圆珠形…  相似文献   

3.
1大银鱼的生物学特征1.1形态特征大银鱼身体呈长条形,前部扁平,后部侧扁,吻部尖细平扁,下颌长于上颌。颌骨有齿一列,左右口盖骨各有齿2列,下颌齿尖,2列,无犬齿,舌与腭骨上均有齿2列,腭骨齿稍扩大。活体腹面及两侧各有数行小黑点。体长为体高的8.2~12.3倍,体长为头长的4.3~6.2倍,头长为吻长的2.1~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7倍,背鳍条为2,15~17,臀鳍条为3,27~32,臀鳍起点在背鳍终点之后。胸鳍鳍条为24~27,有肌肉基,雄鱼上部数根鳍条延长,雌鱼不延长,呈扇形。腹鳍条为7根。胸鳍与臀…  相似文献   

4.
绿鳍马面鲀     
<正> 绿鳍马面鲀属鲀形目、革鲀科、马面鲀属。俗称橡皮鱼、剥皮鱼(上海和江苏、浙江、福建)或猪鱼、皮匠鱼等(辽宁、河北、山东)。外形较特殊,体颇侧扁,口小,牙门齿状。鳞小,呈绒毛状。第一背鳍有1粗大鳍棘,第二背鳍具34~41鳍条。臀鳍具32~38鳍条。两腹鳍退化成1不能活动的短棘,体呈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和胸鳍均呈绿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码头采获银鲈科Gerreidae、银鲈属Gerres鱼类标本两尾,经鉴定为大棘银鲈Gerres macracanthus Bleeker,1854,系我国南海鱼类一新记录。其主要特征为:体长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2~2.3倍;体背腹缘均呈弧状隆起,体高以背鳍起点处最高。口小,能活动,伸出时略向下倾斜。体被薄圆鳞,易脱落;侧线鳞41~43枚。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背鳍IX-10,第2鳍棘延长呈丝状,压倒时末端伸达尾柄;臀鳍Ⅲ-7,以第3鳍棘最长;胸鳍长,末端可达臀鳍起点上方;尾鳍叉形。新鲜标本体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7~10条青灰色横带;背鳍灰白色,第2鳍棘黑色;臀鳍、胸鳍和腹鳍淡黄色;尾鳍灰黄色,上、下叶内缘暗色,下叶外缘白色。  相似文献   

6.
汪成刚 《内陆水产》2002,27(12):12-12
黄颡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细刺少,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数量锐减,因而人工养殖黄颡鱼市场前景看好。1黄颡鱼的生物学特点黄颡鱼属鲶形目,科,黄颡鱼属,俗称黄刺鱼、黄腊丁、黄姑等。黄颡鱼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钝圆,口裂大,口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有4对须,鼻须长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达胸鳍基部,颐须2对,外侧1对比内侧1对长。背鳍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胸鳍硬刺较发达,前后缘均具锯状齿,胸鳍呈扇形,末端接近腹鳍。腹鳍比臀鳍短,起点与臀…  相似文献   

7.
黄唇鱼     
黄唇鱼是一种大型的食用海鱼,其分布仅限于我国东南沿海,故为我国的特有种。属鲈形目,石首鱼科。外形与(鱼免)鱼相似,故福建有金钱(鱼免)之称。其主要鉴别特征是背鳍只有8鳍棘,是石首鱼类中数目最少的,背鳍鳍条也偏少,臀鳍第二鳍棘粗长,约为头长之半,颏孔仅2个,且不明显。鳔的形态独特,圆筒形鳔的前端两侧向后延长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的池塘成鱼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唐卫红 《内陆水产》2001,26(12):35-36
黄颡鱼,又名黄腊丁、嘎鱼,一般体长为11~25厘米,体重30~250克。体无磷,体前身有背鳍棘一条及胸鳍棘两条,均有锯齿。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鼻须一半白色,一半黑色。野生环境中我国各地水系均有分布,由于其味道美肉质细嫩,少剌,多脂,逐渐被消费者认识,市场销量逐渐扩大。1池塘成鱼养殖1.1池塘条件主养黄颡鱼可采用一般无工业污染的池塘,要求水深1.5米左右,每口面积670~6700米2均可,但以面积0.2~0.33公顷的池塘容易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每口池塘应安装增氧机,可增加放…  相似文献   

9.
三种群银鲫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滁州鲫体色较浅,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条颜色灰白,略带黄色。体厚,背高,体型侧扁,头短小。脊椎骨4+26~28,侧线鳞28~30。背鳍不分枝鳍条4根。雄性个体胸鳍末端可达腹鳍基部,雌鱼不达腹鳍基部。上述形态特征均有别于方正银鲫及彭泽鲫。  相似文献   

10.
西非黄鱼     
我国俗称西非黄鱼。体延长,稍侧扁。眼略大。其直径大于眼间距。头长为眼径的4.1~6倍。口裂大而斜,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延伸达眼半后下方。牙绒毛状,列成狭带。上颌的外行牙扩大而尖锐,其前方有一对犬牙。下颌内行有几个扩大而尖端向内的牙。颏部无须,但有6个孔。吻突有5个小孔。鳃耙细长,在鳃弧急弯处鳃耙长于鳃丝,第一鳃弧有16~18鳃耙。前鳃盖骨边缘成锯齿状,在突出处常有锐棘。背鳍前部有10鳍棘,后部有1鳍棘和25~27鳍条。胸鳍短,为体长的18~20%。臀鳍有2鳍棘和7鳍条,其第二鳍棘短而尖强。尾鳍呈不对称的“S”形。气鳔的前端有一附属物其前方分出一簇短的分枝并有超过10个很细长的盲道向后延伸至鳔的背后上方。耳石卵圆形,厚大,绕纵轴捻转结构,其外表面  相似文献   

11.
梭鱼养殖     
《水产科技情报》1975,(7):25-29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体细长,俗称肉棍子,由于眼呈红色,又名红眼,它与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aeus外形甚为近似,但鲻鱼眼呈白色,又称白眼;此外,鲻鱼臀鳍鳍条8枚,胸鳍基部有腋鳞,而梭鱼臀鳍鳍条9枚,胸鳍基部无腋鳞,因此,这两种鱼容易区分。  相似文献   

12.
<正> 鳍是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器官之一。鱼鳍通常分布在躯干部和尾部,由皮肤、柔软的鳍条和坚硬的不分节的鳍棘构成。根据其着生部位的不同,分为不成对的奇鳍和成对的偶鳍。奇鳍包括背鳍、尾鳍和臀鳍,部分鱼类在背鳍和臀鳍之后还会出现同样结构的小鳍,称为副鳍,有的鱼类还具有结构不同的脂鳍。偶鳍与身体横轴平行,近鳃孔的成为胸鳍,肛门前的一对成为腹鳍。  相似文献   

13.
柠檬灯鱼学名为丽鳍望脂鲤(学名:Hyphessobrycon pulchripinnis,英文名:Lemon tetra),又称美鳍脂鲤,分类上隶属于脂鲤科(Characidae)。此鱼全身呈柠檬色,背鳍透明,前端为鲜亮的柠檬黄色,边缘有黑色的密条纹,臀鳍亦透明,边缘深黑色,其中前面的几根鳍条组成一小片明显的柠檬黄色线条,与背鳍前上方色彩遥遥相对,因而获得柠檬灯鱼或柠檬翅鱼的美称。  相似文献   

14.
第二讲泥鳅苗的人工繁殖亲鳅一是市场选购,二可到稻田、池塘、沟渠中去捕捉。其基本要求是:体型端正,体格健壮,无病无伤,色泽鲜亮,体长在10cm以上。最好选用15~20cm长,尾重30g以上的个体。泥鳅性别的鉴定比较容易,其经验是:一看胸鳍。凡体长达6cm以上的个体都能依据胸鳍的特征来判别。雌鱼的胸鳍较小、较短又较宽,末端圆钝,展开呈椭圆形,当鱼体静止不动时鳍条可展放在一个平面上;雄鱼的胸鳍则较大、较长又较窄,末端尖而上翘,成熟雄鱼的胸鳍第二鳍条长于第三鳍条,并在其背侧基部有薄的骨质板,陶鳍条上有追星;而成熟雌鱼的胸…  相似文献   

15.
1柠檬灯鱼的命名与产地 柠檬灯鱼学名为丽鳍鲤脂鲤(Hyphessobrycon pulchripinnis E. Ahl),又称美鳍脂鲤,分类上隶属于脂鲤科(Characidae)。此鱼全身呈柠檬色,背鳍透明,前端为鲜亮的柠檬黄色,边缘有黑色的密条纹,臀鳍亦透明,边缘深黑色,其中前面的几根鳍条组成一小片明显的柠檬黄色线条,与背鳍前上方色彩遥遥相对,因而获得柠檬灯鱼或柠檬翅鱼的美称。  相似文献   

16.
苗杂交条纹鲈是由雌性条纹鲈与雄性白鲈杂交而成,这种杂交称为“原型杂交”,此杂交种产生的初期被称为“棕榈鲈”。近年来通过雌性白鲈与雄性条纹鲈杂交产生了新的杂交种,称此种为“阳光鲈”。目前,杂交条纹鲈在美国游钓领域已被广泛接受。近几年,我国台湾、内陆等地区已引进了杂交条纹鲈,养殖效果很好。一、生物学特性1.外部形态杂交条纹鲈的外形特征介于其双亲之间。体形侧扁,体侧具条纹,胸鳍和侧线下半部的条纹断断续续。具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具8~9根硬棘,紧连其后的第二背鳍具1根硬棘和13~14根鳍条。尾鳍叉形,分…  相似文献   

17.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于体视镜下观察金钱鱼1~45日龄仔稚鱼脊柱、腹鳍、臀鳍等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8日龄金钱鱼仔鱼脊索为无分节的圆锥体,11日龄髓弓和脉弓的出现标志着脊柱发育开始,28日龄出现分节的硬骨环,38日龄脊柱形成22~24节椎骨。所有附肢支鳍骨发育的顺序为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和背鳍。胸鳍在5日龄时形成胸鳍支鳍骨,38日龄上匙骨和肩带骨化;腹鳍在5日龄时出现腹鳍支鳍骨,33日龄时腹鳍支鳍骨原基硬骨化完成;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11日龄,15日龄脊索末端向上弯曲,41日龄尾鳍骨化完成;臀鳍在13日龄时排泄孔与尾下骨之间出现6根软骨质的支鳍骨,22日龄时臀鳍前4根锐化臀刺,38日龄时臀鳍开始骨化;背鳍在13日龄时形成9枚软骨质的支鳍骨,21日龄背鳍前10~11根鳍条锐化成背棘,33日龄背鳍支鳍骨和鳍条相继开始硬骨骨化。在温度25.5~29.1℃,盐度由25逐渐降至1.7的养殖条件下,15日龄金钱鱼尾索上翘,主动捕食和运动能力增强,由仔鱼期转入稚鱼期;20日龄时开始出现栉鳞,可以逐渐盐度淡化;鱼棘出现后,苗种生产过程中应注意被刺伤。第1背棘为倒棘、臀棘的数量和栉鳞的出现是金钱鱼科在鲈形目分类划分的显著判断标志。金钱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早期发育环境适应、生产操作和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养殖鱼类的新秀—澳洲宝石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石鲈(JadePerch)学名高体革。分类上属于鲈形目、科、革属。科的种类海淡水均有分布,我国现存的种类全为海水生栖,在我国南方濒海省区有分布。而宝石鲈仅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淡水水域,据资料载,澳大利亚科鱼类22种,宝石鲈是其中具养殖发展前途的一种。鱼体显而易见的特征是体一侧或两侧有黑色圆形的斑块,宛如镶嵌的宝石,因此得名。鱼体侧扁,腹部钝圆,口端位,眼位于头之两侧,背鳍鳍基长,鳍棘和鳍条连接处明显。臀鳍由可数的硬棘和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基部的下方。头占的比例看上去较少(见照片),鳃盖骨后缘有棘刺。鱼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 ℃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 R2 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 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 d,21~30 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 d为线性递增,13~22 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鲫鱼     
名称鲫鱼,学名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属鲤形目,鲤科,鲫属。上海地区叫河鲫鱼,东北称鲫瓜子,湖北省叫它喜头;古名叫鰿、鲋鱼、寒鲋、(鱼脊)等。形态特征鲫鱼体较高,侧扁,腹部圆。头小,眼大,口端位,无须,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根硬刺后缘均具锯齿,背鳍鳍条4,15~19,臀鳍鳍条3,5~6,咽喉齿4/4。侧线鳞27~31。鳃耙数的变异范围较大,幼鱼和成鱼之间又有不同,幼鱼的鳃耙外侧一般为29~47,内侧为36~51;成鱼的鳃耙外侧为41~54,内侧为45~62。整个身体呈银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