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0 引言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 Günther)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鲙)虎鱼亚目( Gobioidei)、塘鳢科(Eleotridae)、沙塘鳢属(Odontobutis),俗名塘鳢鱼、沙乌鳢、草婆鱼、土憨巴、土蒲鱼、鲈土鱼、虎头鲨、慈姑呆子等,是淡水小型底栖肉食性鱼类,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沿江各支流、钱塘江和闽江等水系,偶见于黄河水系[1].河川沙塘鳢个体虽小(常见个体30~50 g,最大个体175 g[2]),但可食部分比例大,且肉嫩刺少,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深受江、浙、沪、闽等地人们的喜爱,是著名的淡水小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2.
虾蟹与沙塘鳢混养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川沙塘鳢是淡水小型底层肉食性鱼类,是中国特有品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沿江各支流、钱塘江和闽江等水系,偶见于黄河水系。河川沙塘鳢个体虽小,但可食部分比例大,且肉嫩刺少,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深受江、浙、沪、闽等地人们的喜爱,是著名的淡水小型经济鱼类。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第一道菜来招待世界各国的元首和贵宾。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河川沙塘鳢的  相似文献   

3.
赵军  盛劲东 《水产养殖》2011,32(6):17-18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鲈形目沙塘鳢科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中国特有种,常见个体30~50g,最大个体可达175g,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水系,肉质细嫩,肉味鲜食。  相似文献   

4.
<正>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 Günther)地方名为虎头鲨、慈姑呆子、土婆鱼和塘蒲等,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塘鳢科(Eleotridae),沙塘鳢属(Odontobutis),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沿江各支流、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1])。该鱼个体虽小,但含肉率高、味道鲜美,系餐桌名肴,深受江南地区消费者的欢迎~([2-3])。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晚宴上,招待世界各国元首与贵宾的第一道炒菜就是"荠菜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河川沙塘鳢细胞遗传学数据,以河川沙塘鳢的头肾细胞为试验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利用Giemsa染色和Ag-NORs方法对河川沙塘鳢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4,其染色体组由44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核型2n=44t,NF=44;Ag-NORs位点位于着丝粒端。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河川沙塘鳢的遗传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河川沙塘鳢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鲈形目、塘鳢科、沙塘鳢属的小型经济鱼类[1],是中国特有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历来为人们所喜食,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供不应求.目前国内对河川沙塘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态、遗传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生产上已基本突破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为发展河川沙塘鳢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和技术支撑.目前,河川沙塘鳢的人工养殖依赖于投喂活饵,采用配合饲料饲养成功的实例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于2011年6月25日至11月1日,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基地开展了配合饲料饲养河川沙塘鳢试验,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0 前言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已成为一种具发展潜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国内河川沙塘鳢养殖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普遍存在着养殖产量低,产品个体大小差异大,平均规格小等问题.根据养殖池塘的条件,塘鳢鱼养殖可分为设固定隐蔽物养殖和种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养殖两种模式;根据放养模式,可分为单养和混养.混养的品种主要是家鱼成鱼、青虾和河蟹.目前,河川沙塘鳢养殖以种草混养模式较为常见[1-3].  相似文献   

8.
0前言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名贵水产品。每年的4、5月份是品尝该鱼的最佳时段,又恰是其自然繁殖的盛期,因而,在此时捕捞对河川沙塘鳢资源量的维持和增加是极大的威胁。目前,仅靠天然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势在必行,而进行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国内对于沙塘鳢  相似文献   

9.
对江西沙塘鳢属鱼类形态特征和个体繁殖力的初步研究表明,中华沙塘鳢种群和河川沙塘鳢种群的个体形态相似、差异微小;中华沙塘鳢平均体质量28.29g,平均绝对繁殖力仅在5287粒左右,平均相对繁殖力188粒左右;河川沙塘鳢平均体质量48.95g,平均绝对繁殖力也仅5938粒,平均相对繁殖力121粒。研究发现,中华沙塘鳢种群体型相对更小,且采样难度远高于河川沙塘鳢,提示河川沙塘鳢资源可能更丰富;进一步结合两种群形态特征和个体繁殖力比较分析,可得出更适合选择河川沙塘鳢进行人工繁殖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0.
0引言自上世纪90年代起,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先后开展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人工繁殖并获得成功[1-8]。归纳起来,目前河川沙塘鳢(俗称塘鳢鱼)的人工繁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工授精法。给亲鱼注射鱼用催产激素催熟催产,人工授精后再进行  相似文献   

11.
赵军 《科学养鱼》2012,(12):74-75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鲈形目、虾虎鱼亚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的小型经济鱼类,中国特有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历来为我国人民所喜食,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供不应求。目前国内对河川沙塘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态、遗传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生产上已基本突破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为发展河川沙塘鳢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  相似文献   

12.
使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河川沙塘鳢( 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 O.yaluensis,♂)及其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代3个群体进行扩增,研究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结果表明:(1)15对微卫星引物中OP215 a和OP110 a在鸭绿沙塘鳢中呈现单态性,其余的13对在3个群体中均能良好扩增;OP10a、 OP23a和OP46a可鉴别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杂交子代3个群体。(2)3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 PIC)含量分别为0.6450、0.5375、0.518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 Ne)分别为4.2977、3.6188、2.779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334、0.5920、0.6290。(3)双亲遗传分化显著,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群体,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推断杂交子代为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4)杂交子代与河川沙塘鳢和鸭绿沙塘鳢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036、0.8361,前者大于后者,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是不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系统进化树也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工试养的河川沙塘鳢苗种规格过小(全长1 cm左右),其对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要求高,苗种成活率和养成产量不稳定,这严重挫伤了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培育优质、充足的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稳定养殖产量、提升经济效益,是河川沙塘鳢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笔者发现,采取“一步培育法”,即将水花苗种直接培育成大规格苗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苗种规格参差不齐、个体间自相残杀现象严重以及培育成活率低。为此,该试验通过比较两种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以期筛选出更为高效的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旨在为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河川沙塘鳢亲鱼培育和促熟产卵技术,满足其大规模养殖生产的苗种需求,2011-2012年,在池塘条件下,进行了河川沙塘鳢亲鱼强化培育和繁殖试验,并在产卵规律和采卵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亲鱼的优选、培育期水流控制、各阶段饵料营养强化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可促进亲鱼性腺发育,使其达到性成熟并自然产卵。河川沙塘鳢亲鱼在水温达到15℃时开始产卵,其最适产卵水温为18~20℃,水温高于22℃时,产卵量开始下降。整个产卵期自3月下旬至5月初,其中4月份为产卵高峰期。试验共获得鱼卵48.9万粒,其中4月份获得鱼卵37.5万粒,受精率为66.7%,而3月份和5月份不仅产卵量少,受精率也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5.
沙塘鳢(0dontobutis obscura)又称塘鳢、沙乌鳢,皖南一带俗称”呆子鱼”、”虎头鱼”等,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塘鳢科(Eleotridae)、沙塘鳢属(Odontobutis),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多生活于湖泊、河沟的静水区,喜栖于泥沙、杂草和碎石相混的近暗浅水区,  相似文献   

16.
开展了微囊藻毒素暴露对河川沙塘鳢病理损伤、生化反应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试验组(D3、D5、D7)1个对照组(CK),每组设3个重复组,于试验的第0、3、5、7天,随机取每组3尾河川沙塘鳢的肠道和肝脏组织,进行生化分析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会导致肠道黏膜肌层空泡化,同时引起隐窝结构异常,影响肠道营养物质吸收。肝脏同时出现严重损伤,主要包括肝细胞溶解和充血等症状。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肠道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的浓度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呈现相反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了微囊藻毒素对河川沙塘鳢的肠道的损伤可能是通过产生过量活性氧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0前言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已成为一种具发展潜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国内河川沙塘鳢养殖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普遍存在着养殖产量低,产品个体大小差异大,平均规格小等问题。根据养殖池塘的条件,塘鳢鱼养殖可分为设固定隐蔽物养殖和种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养殖两种模式;根据放养  相似文献   

18.
南漪湖沙塘鳢生物学特性及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又称塘鳢、沙乌鳢,皖南一带俗称"呆子鱼"、"虎头鱼"等,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塘鳢科(Eleotridae)、沙塘鳢属(Odontobutis),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多生活于湖泊、河沟的静水区,喜栖于泥沙、杂草和碎石相混的近暗浅水区,是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性,并测定分离菌的耐药性和感染后河川沙塘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引起河川沙塘鳢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代表菌株G2-4-1对河川沙塘鳢的LD50为1.8×106 CFU/mL;该病原菌感染可引起河川沙塘鳢肝脏、脾脏、肾脏和鳃组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该菌株携带aer、hly、exu等毒力基因,且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DNA酶活性;耐药性分析发现,分离菌G2-4-1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8种药物耐药,对克拉霉素和大观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24类药物敏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MHCⅡB、MyD88、TLR和SOD在鳃...  相似文献   

20.
沙塘鳢(Odontobutisobscura)又称塘鳢、沙乌鳢、梁子湖一带俗称“土才鱼”、“土憨巴”,皖南一带俗称“呆子鱼”、“虎头鱼”等,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塘鳢科(Eleotridae)、沙塘鳢属(Odontobutis),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多生活于湖泊、河沟的静水区,喜栖于泥沙、杂草和碎石相混的近暗浅水区,是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