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曲柳萌芽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研究水曲柳的萌芽更新特性 ,以便恢复和发展水曲柳资源 ,作者在长白山林区对水曲柳林进行了不同采伐季节、不同伐桩直径、不同伐桩高度、保留不同萌条数的试验 ,并调查了水曲柳自然定株的定株结果及定株时间 .结果表明 ,水曲柳萌生条只在采伐后的第一个生长季节内萌发 ,到第二个生长季节伐桩就失去了萌生能力 ;在非生长季节采伐而萌发的萌条其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在生长季节内采伐而萌发的萌条 ;萌条数量随着伐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多 ,但萌条的平均高、茎生长量却不随伐桩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萌条数量与伐桩高度呈负相关关系 ;人工定株有利于水曲柳萌条的生长 ,以保留萌条 1~ 4株较好 ;水曲柳自然定株结果以 2~ 4株为主 .自然定株时间主要发生在萌条 3~ 10龄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采伐次数对栓皮栎伐桩萌苗生长的影响,探究栓皮栎矮林培育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秦岭北坡楼观台林区基径为10~15cm的栓皮栎伐桩为研究对象,每4年为1个采伐周期,根据采伐次数将其划分为采伐1次、2次和3次,并于2007年最后采伐后连续4年统计每个伐桩的萌苗数、萌苗生长特征、当年生萌苗数,对比分析不同采伐次数与伐桩萌苗数量和生长的关系以及伐桩萌芽力。【结果】1)随着采伐次数的增加,伐桩总萌苗数量减少,2008年,每桩萌苗数量表现为2次采伐>1次采伐>3次采伐;2011年,每桩萌苗数量表现为1次采伐>2次采伐>3次采伐。2)随着采伐次数的增加,萌苗生长量下降。3)不同采伐次数下,伐桩萌苗数量与生长状况关系紧密,表现为萌苗数量与平均基径、冠幅呈显著负相关(P<0.05),采伐1次的伐桩萌苗平均高度随着萌苗数量增多先增高后降低,而采伐2次、3次后,伐桩萌苗高度随着萌苗数量增多持续减少。4)随着采伐次数增多,伐桩萌芽率降低,当年生萌苗存活率降低。【结论】采伐次数对栓皮栎伐桩萌苗数量和生长均有影响,多次采伐会降低伐桩萌生能力,增加萌苗死亡率。在长期矮林经营中,合理延长采伐周期,减少采伐次数,保留适宜的萌苗数量,能够促进萌苗生长,使其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3.
伐桩粗度和高度对杉木萌芽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机械抽样方法在洋口林场和下蜀林场的杉木林采伐迹地上,布置不同伐桩粗度和高度对杉木萌芽数量和萌条生长量影响的试验,采集到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伐桩粗度影响萌芽数量和萌条生长量,中等粗度伐桩萌芽数量最多。大径级伐桩萌条当年生长量最大;伐桩高度对伐桩成活率几无影响,但影响树高生长量,低伐桩上的萌条生长量最大。5年的定株观测结果表明,低密度萌芽更新地上补植实生杉苗后,萌生起源植株的高,径生长量均大于实生  相似文献   

4.
密度对米老排萌生幼龄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伐桩萌条保留密度是萌生林培育经营的关键技术。本研究旨在探索密度对米老排萌生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进而确定米老排萌生林的合理经营密度。方法以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伐桩萌条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计了3种留萌处理(TCA:保留1株/桩,TCB:保留2株/桩,TCC:保留3株/桩),3次重复,共9块固定样地;基于固定样地5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对3种不同密度米老排萌生幼林的生长及直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1) 除萌后1~3.5年,密度对萌生林平均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对萌生林优势木树高生长量影响不显著,对萌生林优势木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显著(P < 0.05),对萌生林优势木胸径总生长量与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影响极显著(P < 0.01)。(2)萌生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优势木平均胸径和优势木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峰值均出现在第2年;林分平均胸径的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在3~4年之间,而林分平均树高的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则在2~5年间。(3)第2年后,萌生林优势高和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呈明显递减趋势。(4)萌生林直径分布遵从单峰正偏山状分布,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使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萌生林的直径分布拟合效果良好。结论前5年为萌生林径向生长和高生长的旺盛期,合理保留密度及幼林抚育对萌生林的径向生长极为重要。每伐桩保留1~2株萌条的除萌措施,对提高萌生林优势木比例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阔叶红松原生次生林和杂木次生林中紫椴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对长白山林区珍贵用材树种紫椴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紫椴伐桩产生的萌条数量在 5 0a以后越来越多 ,萌生能力越来越强 .采伐时期对伐桩的萌生能力影响很大 .在春天发叶以前采伐 ,伐桩的萌生能力很大 ;春天发叶以后采伐 ,伐桩的萌生能力不佳 ;秋天落叶以前采伐 ,使第二年萌生能力降低 ;秋天落叶以后的采伐跟春天发叶以前的采伐效果相同 .紫椴萌生条和造林幼树极易分杈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的原因是高生长速度与低温 ;另一方面 ,当椴树幼苗当年生枝干来不及很好地木质化时 ,一遇寒流 ,则很快干梢 ,这在空旷地人工更新情况下十分常见 .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大青山林区米老排人工林主伐后的伐桩萌芽条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萌芽条保留数量对米老排伐桩萌芽条生长与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留萌处理措施,随着米老排伐桩萌芽条保留数量的增加,萌芽条的高度与胸径生长呈减小趋势,保留1株萌芽条更具有生长优势;萌芽条器官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主干枝条叶;萌芽条的总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保留2株萌芽条的总生物量积累最大,但保留1株萌芽条个体生物量积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单株生物量。建议在米老排伐桩萌芽更新过程中,萌芽条生长1~2a再进行植株的密度调控处理,如培养薪炭林为主,每个伐桩保留1~2株生长健壮萌芽条;若需培育木材为目的,保留1株生长健壮萌芽条为宜。  相似文献   

7.
在北亚热带黄棕壤上的28年生杉木林分内,设置不同季节伐木的5个处理,研究它们的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内源激素、休眠芽萌发数及萌条生长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前1年冬伐和当年早春伐是最佳伐木时间,此时杉木伐桩上的萌发势最强,萌芽内氮素营养水平最高,生长量也最大。休眠牙的萌发数主要与细胞分裂素关联;而不同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状况的差异,主要是与氮素养分在株内的运转有关。不同季节采伐,意味着在不同时期截断植株的  相似文献   

8.
张福  吴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66-4667
[目的]为确定萌生白桦每丛合理保留株数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河北省承德市白桦树为研究对象,调查萌芽林中龄时期(29年)每丛不同保留株数林木生长状况,并研究保留株数与伐桩直径及郁闭度的关系。[结果]林龄29年的萌生树已发育成独立的植株,其林分密度2 139株/hm^2,蓄积量73.5266 m^3/hm^2,平均直径9.61 cm,郁闭度0.8,平均株高11.5 m;林分平均直径随每丛保留株数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3~5株丛密度下,薪材材积比与株数比分别为3.7%~4.3%和9.4%~14.3%。丛密度为5株时,薪材出现频率最高(62.5%);伐桩断面积D0与生长于其上的萌生树胸高断面积之和的回归方程为G1.3=67.5565+0.4374D0(r=0.7341〉r0.01)。丛密度与郁闭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萌生白桦每丛保留株数应视伐桩直径和周边郁闭度大小而定,一般3~5株/丛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在北亚热带黄棕壤上的28年生杉木林分内,设置不同季节伐木的5个处理(秋伐、冬伐、初春伐、初夏伐和夏伐),研究它们的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内源激素、休眠芽萌发数及萌条生长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前1年冬伐(12月8日)和当年早春伐(3月8日)是最佳伐木时间,此时杉木伐桩上的萌发势最强, 萌芽内氮素营养水平最高,生长量也最大。休眠芽的萌发数主要与细胞分裂素关联;而不同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状况的差异,主要是与氮素养分在植株内的运转(特别是还原态氮向树干基部和根系的回流作用)有关。不同季节采伐,意味着在不同时期截断植株的向上运输和回流,因而得到氮素营养水平的不同结果。环割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这项推论。由此可见,伐桩萌芽内的全氮量和氨基氮浓度,可以作为论证合适伐木季节和预测萌条生长量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杉木萌芽更新数量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上杉木萌芽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伐桩粗度和高度对杉木萌芽条的数量有显著影响,但对萌芽条长度和直径影响不显著。就伐桩粗度而言,中径级(10-30 cm)伐桩的萌芽条数量、长度和直径均较大;次大径级(30-40 cm)伐桩的萌芽直径最大,但萌芽条数量和长度较小;而小径级(0-10 cm)和大径级(40-50 cm)伐桩的萌芽条数量、长度和直径均不理想。就伐桩高度而言,低根桩(0-5 cm)的萌芽条数量、长度和直径均最大。  相似文献   

11.
比叶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白桦、水曲柳、蒙古栎和红松四个树种各自的叶面积与叶干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比叶重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这种变化与其生长节律密切相关 ,同时反映出不同树种之间养分利用及贮藏方式存在着差异。三个阔叶树种及红松当年生叶的比叶重 ,生长季末高于生长初期 ;红松 1年生叶和 2年生叶 ,在生长初期的比叶重高于生长末期。四个树种在生长初期比叶重变化速度的不同 ,反映出树种间叶片发育过程存在差异。生长季树种比叶重平均值的排序为 :红松 >白桦 >水曲柳 >蒙古栎。水曲柳、蒙古栎以及红松 2年生叶的比叶重与光合能力表现出统计上的显著相关关系 ,相关曲线均为二次抛物线型 ,即比叶重过大或过小 ,光合能力都会降低。白桦和红松1年生叶的比叶重与光合能力的相关性很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水曲柳引种栽植20年后的适应性、生长表现及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水曲柳的引种和立地环境选择、引种地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内引种栽植20年的水曲柳散生个体、水曲柳纯林、水曲柳混交林及其他阔叶林、沟谷草甸进行调查,分析水曲柳个体适应性、生长表现和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  结果  (1)水曲柳在不同环境或群落类型中的成活保存率Sp均大于90%,能够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2)水曲柳个体胸径、树高、冠幅、干性及冠长率等形态指标在不同群落或环境中存在差异,活力度值B排序结果为水曲柳散生个体 > 水曲柳混交林 > 水曲柳纯林;(3)水曲柳纯林和水曲柳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低于其他阔叶林和沟谷草甸群落类型。  结论  (1)水曲柳在引种栽植20年后进入中龄阶段,仍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存活率较高,在林缘及道边散生个体的生长表现最好,在混交林和纯林中受林分郁闭度过高影响,水曲柳生长表现相对较差;(2)水曲柳具有较强的耐阴性和竞争力,进入中龄后在水曲柳纯林和水曲柳混交林中形成较高的乔木层郁闭度,导致灌草层物种减少,不利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的保护;(3)在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引种栽植水曲柳时,应选择沟谷下部弃耕地或道路两侧绿化用地,对于沟谷草甸和其他次生林环境不宜栽植水曲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14.
杉木伐桩萌芽的氮素营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亚热带黄棕壤上的28年生杉木林分内,设置不同季节伐木的5个处理(秋伐、冬伐、初春伐、初夏伐和夏伐),研究它们的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内源激素、休眠芽萌发数及萌条生长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前1年冬伐(12月8日)和当年早春伐(3月8日)是最佳伐木时间,此时杉木伐桩上的萌发势最强,萌芽内氦素营养水平最高,生长量也最大。休眠芽的萌发数主要与细胞分裂素关联;而不同伐桩萌芽内氮素营养状况的差异,主要是与氮素养分在植株内的运转(特别是还原态氮向树干基部和根系的回流作用)有关。不同季节采伐,意味着在不同时期截断植株的向上运输和回流,因而得到氮素营养水平的不同结果。环割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这项推论。由此可见,伐桩萌芽内的全氮量和氨基氮浓度,可以作为论证合适伐木季节和预测萌条生长量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5.
水曲柳的更新造林和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用植苗、直播、天然更新、营造混交林、天然(野生苗)移植、伐桩萌芽等进行水曲柳更新造林的基本方法。并根据多年观测的林木生长数据。指出:水曲柳更新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生长迅速。干形良好。实生起源者后期生长潜力很大。适合培育优质用材林。适合培育优质用材林。可用多种更新造林方式方法造营优质用材林和扩大其林分面积。  相似文献   

16.
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不同立地条件下10年生水曲柳人工林生长指标进行标准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依次为土壤湿度、坡度和坡位;水曲柳最适生的立地为山地中上腹,而不适于坡度平缓的山地中下腹。认为土壤湿度和因地形原因引起的逆温是限制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水曲柳休眠冬芽及萌动后新芽和带芽茎段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冬芽消毒以用0.1%升汞去芽鳞前后各5min3、min为好,以SH、WPM附加不同激素可诱导冬芽的萌动。对于新芽,以SH为基本培养基,附以BA、NAA及谷氨酸,可诱导愈伤组织及芽枝的生成。WPM效果不如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