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禽霍乱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疫苗免疫接种是防制该病的重要措施,传统疫苗因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众多且无交叉保护能力而不能有效控制该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的发现为研制适合各种血清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感染的广谱疫苗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本文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ELISA三种抗原比较研究刘云同郑星道金仁哲顾万钧黄伟(吉林省通化县家畜繁改站·134100)(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关于检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抗体的研究,国外学者是应用凝集反应、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免...  相似文献   

3.
禽霍乱又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俗称"禽出败",是由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急性暴发时,可引起禽类大批死亡。本病的  相似文献   

4.
曹素芳  黄青云 《中国兽医科技》2007,37(12):1058-1061
为了探索鸡IL-18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中的免疫佐剂作用,分别用共表达鸡IL-18基因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鸡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3/c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混合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肌肉注射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鸡IL-18能够明显增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鸡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共表达时的免疫佐剂作用最强,能强有力地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结果表明,鸡IL-18可作为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5.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俗称禽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的接触性传染病。湖北某鸡场发生一起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疾病,后经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体征的观察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一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序列,设计与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检测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成功扩增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片段,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鸡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鸡白痢沙门菌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检测最低浓度为1pg/μL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7.
禽霍乱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症,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和野禽分布广泛的接触性传染病,是鸡、鸭、鹅共患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和野禽分布广泛的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9.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出血性、败血性疾病。该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即可以流行,也可以零星散发。感染该病的决不限于禽类,各种鸟类都可以感染。旅顺口区某鸵鸟养殖场曾发生过一起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鸵鸟霍乱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禽出血性败血症,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发病快,死亡率高.为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支持,通过PCR鉴定、耐药性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对4株临床分离的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01、Pm03、1801及1803)进行了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禽霍乱又叫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严重下痢、发病急、死亡快为主要特征。各种日龄的禽及鸟类都可发生,但成禽更敏感,发病率都很高。本病有季节流行性,春秋两季多发,但尤以7、8、9月发生最多。现将诊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火鸡、鸭、鹅等禽类败血性传染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猪的,叫猪肺疫,感染兔的,叫兔巴氏杆菌病,各种畜禽都带菌,传染源广泛。最急性很快死亡,急性死亡率能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禽巴氏杆菌病,也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鸡、鸭、鹅均可共患,其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4.
禽霍乱又叫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严重下痢、发病急、死亡快为主要特征。各种日龄的禽及鸟类都可发生,但成禽更敏感,发病率都很高。本病有季节流行性,春秋两季多发,但尤以7、8、9月发生最多。现将诊疗方法介绍如下。1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种类及其病原基因型,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细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典型培养特征,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均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PCR扩增到457 bp的基因片段。采用5对分型引物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显示,仅有A型引物扩增到大小1 05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也显示分离菌荚膜基因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菌株荚膜特异性基因同源性高达97.6%~100.0%,系统进化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结果表明,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研究结果将为禽霍乱的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禽巴氏杆菌病又名禽霍乱,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鸭、鹅等禽类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我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导致生产性能低下等特点,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禽出败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禽霍乱。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呈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征,但也有呈慢性或较温和性的病型。2008年10月中旬,广州地区天气酷热,增城市某养鸽场发生了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出败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鸭、鹅等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以急性败血性及组织器官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传染病,又名禽出血性败血病、禽巴氏杆菌病、摇头瘟等[1].  相似文献   

19.
禽霍乱(Fowl cholera),即禽巴氏杆菌病(Avian 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家禽常见病之一,给养禽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9种抗菌药物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和MBC)。结果表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诺氟沙星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均为0.125μg/mL,诺氟沙星MBC为0.5μg/mL,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MBC都为1.0μg/mL。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和卡那霉素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分别为:0.5、2和2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