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现有桑蚕品种抗氟性测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现有的桑蚕品种进行了氟化物的抗性差异测试研究,测试出供试的44个桑蚕品种之间抗氟性差异,其中演金黄抗氟性最强,全龄连续添食200ppm氟化钠溶液虫蛹生命率达92.11%~4~5龄连续添食500pm,虫蛹生命率94.12%。同时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添食浓度的虫蛹生命率差异的方差分析及氟化物中毒病斑出现的时间将供试品种的抗氟性划分为强、较强、中等、弱、敏感五个级别。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大气中氟化物的浓度日益增高,对蚕桑生产的危害也日趋严重。为了减轻氟污染对蚕桑的影响,蚕业界有识之士曾从桑蚕氟中毒机理、桑蚕添食解毒剂、抗氟性蚕品种选育以及对污染源的处理等多渠道进行试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桑叶受氟化物污染的程度,在不同桑品种之间是否有差异,对此,笔者于1989年及1990年春,对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家蚕耐氟化物机理,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敏感品种734为材料,通过人工添食NaF的方法测定了其血液与中肠组织蛋白质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NaF添食浓度的增加,敏感品种734血液蛋白质浓度低于耐氟品种T6血液蛋白质浓度,而两者中肠组织的蛋白质浓度无明显差异.敏感品种734血液及中肠组织的GSTs酶活力呈现幅度较大的波动;耐氟品种T6血液中的GSTs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中肠组织的GSTs酶活力波动的幅度较小.由此可见,耐氟家蚕品种能够在氟化物的调控下提高体内GSTs的含量,推测其为耐氟家蚕品种具有氟化物抗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家蚕抗氟性选择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氟化物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日益严重,对此人们经过研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防治措施,其中培育抗氟能力强的蚕品种是经济有效的办法[1],祝新荣等[2]对几个蚕品种进行添氟选择,并对后代的抗氟能力进行了鉴定,姚陆松[3]对3个蚕品种进行抗氟性选择实验,认为添食具有明显效果。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家蚕的抗氟性系统选择效果和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探讨。1材料和方法1.1供试委品种青松B、丰一、秋丰、皓月B、54A、92A、法408。1.2系统选择方法从1993年春季开始,对供认蚕品种分别建立添食NaF选择系和不添食NaF正常…  相似文献   

5.
家蚕品种间抗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提高蚕品种对氟的抵抗性,寻求抗氟性强的育种素材,试验对某些家蚕品种的抗氟性及抗氟遗传参数进行探讨,为抗氟育种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和方法1·1供试品种菁松、皓月、苏镇、春光、华峰、雪松、薪杭、白云及其杂交种。l·2抗氟性测定采用体重指数测定法,1995年春用氟化钠配制30、60、120ma/l。三种氟化钠溶液,设清水对照区。饲养方法:卫龄普通育,2龄起蚕分区,每个浓度二个重复,每区20头,2龄起蚕连续添食,至3龄空白对照区眠齐后称各区蚕体重,以清水对照区的体重指数为100,计算各处理区体重指数,比较抗氟性。各浓度添食的桑…  相似文献   

6.
用3×106个/ml3的NPV多角体溶液浸渍过的桑叶添食家蚕品种"两广二号"的4个亲本发现,品种间对NPV的抗性有着极显著差异,发病率"芙蓉">"932">"湘晖">"7532",其中"芙蓉"抗NPV最弱,发病率最高,平均达72.95%,"7532"抗NPV最强,发病率最低,平均是21.46%,"932"、"湘晖"发病率分别为69.91%、64.16%.在同一系统中,抗高温多湿越强的品种,其添食NPV的发病率就越低,抗NPV经口感染的能力较强.同一品种不同蛾区间的发病率相差最大达19.77%~41.44%,有望通过添食NPV,筛选出高抗性的蛾区,再经连续添给高浓度的游离态NPV后,选择抗病性强的个体,培育对NPV抗性较强的品系.  相似文献   

7.
添食氟化物对家蚕中肠组织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探讨家蚕对NaF的代谢机制,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敏感品种734为材料,5龄起蚕分别添食用200、400mg/L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蚕体内氧化酶系重要成员细胞色素P450和b5的含量变化。添食NaF后的168h内,耐氟品种T6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含量比添食清水对照组高3~7倍,细胞色素b5含量的增长与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增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220);添食不同浓度NaF溶液的差异不显著。添食NaF后的24~48h,敏感品种734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含量迅速增加,为添食清水对照组的1~2倍,随后逐渐下降,细胞色素b5含量的增长与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增长无较好的线性关系(R2=0.4727);添食不同浓度NaF溶液的差异不显著。在氟化物作用下,耐氟品种T6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b5含量显著增加,对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b5含量变化相对较小,推测细胞色素P450和b5与家蚕对氟化物的代谢具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8.
家蚕抗氟性遗传的研究 Ⅰ.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对氟化物中毒的抵抗性,依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本试验结果,15个中系×日系杂交组合的相对抗氟优势平均为7.9023,10个中系×中系杂交组合为-0.2180。抗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杂种优势率与F_1代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两亲平均值为负相关关系,尤其是与父本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抗氟性的一般配合力,以新九、638、东34、7532四个品种较高,在育种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从特殊配合力效应中看到,抗氟性与茧层量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可能有互补作用,说明选育抗氟性强兼茧层重的品种或杂交组合是可能的。特殊配合力大的组合,杂种抗性一般较高,但亲本抗氟水平的高低与亲本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若干家蚕基础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家蚕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三种浓度的NaF溶液添食,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对其进行耐氟性测定。结果表明,122、126、239三个品种耐氟性强,125、131、226三个品种耐氟性弱,129、230、232、241四个品种的耐氟性一般。不同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不同NaF浓度的敏感性亦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氟中毒对桑蚕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蚕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添食NaF的方法,探讨了氟中毒对天体重及中肠组织ALKP酶活性的影响,蚕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显著差异,氟中毒后蚕体重显著降低,NaF对中肠组织ALKP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中毒后蚕体重变化与中肠组织ALKP酶活性的变化相关性密切,具有同步性,1%Ca^2 对氟化物抑制作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蚕的抗氟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相关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的抗氟中毒能力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强。即4龄>3龄>2龄,而在4龄期抗氟能力显著地增大,这可能是家蚕幼虫抗性增强的转折发育阶段。强抗的原种杂交组成的杂种一代不一定表现强大的抗氟优势,其抗性一般介于两亲之间:而弱抗的原种杂交所组成的杂种一代。其抗性表现出超亲的遗传现象。不同浓度的氟素对蚕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当前对蚕桑生产威胁最大的是来自各工矿企业烟囟排放的有毒气体——氟化氢。桑叶对大气中的氟化氢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氟化氢由气孔进入叶片,并在叶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蚕食之则中毒死亡。为了减轻氟污染的危害,蚕业界人士曾从桑蚕氟中毒机理、桑蚕添食解毒物质、抗氟性蚕品种选育及安装排氟设备等多渠道进行试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试图探讨桑品种与氟污染的关系。笔者对现行14个桑品种(包括少数新品种),在桑叶生长期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了含氟量测定,为桑品种的选育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一些蚕区的工业日渐发达,氟化物对蚕桑生产的危害也有日趋严重的倾向,由于蚕氟化物中毒而招致失收的事件常有发生。因而,氟化物污染问题已日益引起了蚕桑管理部门以及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不少蚕业工作者业已从预防措施的研究转向了对抗氟蚕品种的选育上,希望能育成抗氟的生产品种,以达到最经济又最有效地预防氟化物危害的目的。为从多角度去探明家蚕抗氟性的机理,作者在研究了家蚕抗氟性的遗传规律、蚕氟中毒后血淋巴中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5.
现行蚕品种抗氟性能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氟污染叶和氟化钠添食养蚕试验,研究了氟化物对家蚕结茧量、幼虫生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行蚕品种间抗氟性能存在显著差异,丰一×54A、75新×7732抗氟力较强,桑叶含氟量达90ppm左右时,影响不大,饲养丰一×54A可比饲养苏5×苏6减少损失86%。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氟离子在家蚕中肠和血液中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经50、100、200、400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血液和中肠中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是敏感品种734还是耐氟品种T6,均表现为随添氟浓度增大氟离子浓度呈增大的趋势,在中肠中,734添氟组氟离子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29,1.39,1.63,2.41倍,T6分别为1.30,1.43,1.75,2.41倍;在血液中,734添氟组氟离子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17,1.34,1.69,1.97倍,T6分别为1.17,1.21,1.28,1.43倍。推测耐氟品种家蚕T6中肠代谢或排泄氟离子的能力强于敏感品种家蚕734。  相似文献   

17.
家蚕现行品种对氟化物、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抵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若干家蚕现行新品种进行抗氟性能和抗核型多角体病毒(VPV)病鉴定,结果是:不同品种对氟化物和VPV病抵抗力有差异,抗氟能力较强的有丰一、872、54A、丰一×54A、华峰×雪松、871×872:抗NPV病较强的是318、416、秋3、317×318、415×416、871×872;抗氟性和抗NPV病能力没有完全一致性,但317×318、871×872综合抗性较强。杂交种的抗氟和抗NPV病明显强于纯系。  相似文献   

18.
家蚕多丝量品种9601×92添食不同质量分数的氟化钠水溶液,随着氟化物质量分数的增加,中毒致害症状越明显,死亡率也随之上升,食下含氟化物的桑叶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受害程度越大,长期用含氟质量分数70×10-6以上的桑叶喂蚕,龄期延长,发育显著不良,部分死亡,产茧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家蚕多丝量品种9601&#215;92添食不同质量分数的氟化钠水溶液,随着氟化物质量分数的增加,中毒致害症状越明显,死亡率也随之上升,食下含氟化物的桑叶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受害程度越大,长期用含氟质量分数70&#215;10^-6以上的桑叶喂蚕,龄期延长,发育显著不良,部分死亡,产茧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家蚕品种秋丰×白玉是一对耐氟性较强的夏秋用蚕品种,其中以亲本白玉A的耐氟性最强。以白玉A与耐氟性较弱的皓月B为亲本组配各种杂交世代进行耐氟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氟化物添食范围内,其耐氟性遗传呈显性遗传,受主效基因控制,并且具有部分伴性遗传效应和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耐氟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耐氟主效基因与第12连锁群中的2个标记(chr12-2990-1和chr12-2990-2)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