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牛原发性前胃弛缓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前胃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微生物区系失调,产生大量发酵和腐败的物质的一种疾病。浅析牛原发性前胃弛缓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牛原发性前胃弛缓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杨学科 《农技服务》2014,31(8):153-153
牛前胃疾病是牛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通过临床观察黄牛前胃疾病占牛病的65%左右,其病因、症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就要求在治疗时要抓住关键病因,确定特征性症状,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对牛前胃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治疗牛前胃疾病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 饲养耕牛,除应加强饲养管理外,还要特别注意牛胃疾病的防治。 1 前胃弛缓病。此病多因饲养管理失调而引起。长期饲喂劣质干硬粗料、霉变饮料,过冷的草料,或长期饲喂柔软的精料,都可引起本病的发生,发病时,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次数减少;病胃  相似文献   

4.
牛前胃弛缓是牛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前胃弛缓后常常伴发瘤胃鼓气、瓣胃阻塞甚至真胃阻塞等疾病,笔者较为详细介绍该病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5.
牛的前胃疾病包括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瘤胃酸中毒、创伤性网胃炎、瓣胃阻塞等。  相似文献   

6.
前胃弛缓是牛生长过程中最常出现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病牛表现出食欲不振、便血等临床症状,对其自身生长发育和饲料利用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死亡,分析牛发生前胃弛缓的原因,进行准确诊断,以便提高临床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随着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受众多因素影响,牛病呈现出高发趋势。牛前胃弛缓作为其中之一,影响牛的生长发育,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牛前胃弛缓的诊治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真胃阻塞病症多发生于使役能力强、快速采食但粗放的牛,多为成年且体质强壮的牛,如果未及时采取治疗或是治疗不对症,经常出现病死情况。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兽医临床治疗中诊断牛真胃阻塞的措施及治疗方法,以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是指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形成机械性转移,称为真胃变位。该病是一种消化道阻塞综合病症,是牛腹部手术中常见病例。根据真胃变位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左方和右方2种类型。左方变位是真胃出现在腹腔左侧,夹滞在瘤胃与腹壁之间,此时会有大量气体充满真胃,将真胃  相似文献   

10.
对牛、羊各5例前胃疾病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瘤胃切开术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瘤胃酸中毒使胃内微生物群活性降低,引起前胃机能障碍,导致全身中毒为主要症状的反刍动物(牛羊)疾病。  相似文献   

12.
从近1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及美国新泽西州研究绵羊胃肠道线虫消长规律的结果看,幼虫荷虫量从3月至8月呈下降趋势,9月开始上升,冬季最高;成虫荷虫量3~6月升高,形成春季高潮,7~8月降至最低,9~10月出现秋季新高潮,以后又下降;成虫排卵量3~4月升高,5~8月达到高峰,以后渐下降;感染幼虫高峰期在6~9月.研究结果还表明,周岁绵羊易感寄生虫,青年羊抵抗力较强,荷虫量最低,老年羊高于青年羊而低于周岁羊.理想的驱虫药物有丙硫苯咪唑和左咪唑.驱虫时间采用冬季、秋季高潮前和转场前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3种不同饲喂条件对犊牛胃形态发育的影响,选择新生的健康荷斯坦公犊牛15头,每5头1组,随机分为牛奶和犊牛料自由采食组(Ⅰ组)、牛奶和犊牛料按比例定量采食组(Ⅱ组)和全乳饲喂组(Ⅲ组),饲喂3个月后,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3组犊牛胃的黏膜上皮颜色、胃黏膜形态各胃室及质量、大小比例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Ⅰ组犊牛胃前胃黏膜上皮颜色较深,呈现深褐色或黑色,Ⅱ组与Ⅰ组基本相似,但瓣胃黏膜上皮颜色略浅,Ⅲ组前胃与皱胃黏膜上皮颜色则均为白色;Ⅰ组、Ⅱ组黏膜形态与成年牛胃基本一致,Ⅲ组前胃黏膜乳头略显退化,但皱胃比前2组发达;Ⅰ组、Ⅱ组瘤胃质量占犊牛胃总质量的比例较大,分别为52.76%和49.78%,接近胃总质量的一半,而Ⅲ组为40.42%,占胃总质量的相对比例较小.不同饲喂条件对犊牛胃的形态发育影响显著,全乳饲喂条件下犊牛的前胃发育受到明显抑制,而牛奶与犊牛料自由采食或定量采食条件下的犊牛胃形态发育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4.
辽西旱农区秸秆还田保水效果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静  黄毅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2):113-116
通过对辽西地区土壤状况的实地调查,分析土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并比较多种秸秆还田方式,以期得出一种较优的土壤改良措施。采取田间试验方法,对比了整秆深还、秋旋、春旋、过腹4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保水效果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改良土壤水分和增加玉米产量都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初步证明,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的保水效果不同,结合玉米增产综合来看,以整秆深还田方式最佳。总之,秸秆还田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具有省时、省力、省钱、方便、可行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的方式,可在我国北方旱作地区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广西水牛ghrelin的cDNA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以广西沼泽型水牛的真胃底组织总RNA为模板,用特异性引物扩增ghrelin的cDNA。扩增产物经凝胶回收纯化后与pMD 18-T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d,转化产物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筛选出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经5×1ml LB液体培养基培养鉴定后测序。[结果]成功获得了广西水牛ghrelin的cDNA,该片段长339bp,编码113个氨基酸。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与黄牛前原ghrelin基因仅有6个碱基的差异,同源性为98.2%;而两者ghrelin均由27个氨基酸组成,序列同源性为1013%。[结论]为进一步研究ghrelin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了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用水牛9头,黄牛、猪、狗各3头,顺序取消化道12个部位,切片观察结果,水牛消化道嗜银性内分泌细胞比其他动物多,草食动物的胃和直肠细胞数比杂食动物和肉食动物都多。草食动物从胃和小肠这两个部位开始,嗜银性内分泌细胞都多,向后逐渐减少。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多为单个,分散的夹杂在腺上皮细胞之间。此项内分泌细胞分布于每个腺管的中部或基部,向腺管顶端渐少,胃的内分泌细胞多为圆形,嗜银颗粒均匀分布于核周围;而肠的内分泌细胞多为锥形,颗粒集中于细胞基部,顶端逐渐稀疏。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丹宁生物活化假设”及实验设计要求,以丹宁酸为材料研究了丹宁在家兔体内的生物活化现象;以栎叶丹宁为材料研究了丹宁在牛体内生物活化过程。结果表明,家兔口服丹宁酸中毒后,在尿中检出连苯三酚和没食子酸等酚类化合物,而在胃肠道仍存留部分未被降解的丹宁酸;牛采食栎叶或投服栎叶丹宁后在前胃经生物降解产生多种低分子酸类化合物,并能在血、尿、胃肠内容物中检出一二三元酚,未能检出栎叶丹宁。给牛口服连苯三酚引起与栎叶丹宁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肝肾组织的超微结构也呈一致变化。因此,作者认为丹宁中毒的主要因素是其生物降解产物,而不是丹宁本身,丹宁中毒的实质是低分子酚类化合物引起的中毒。本文在阐述的“丹宁生物活化”新理论及其基本点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牛栎叶丹宁中毒的发病机理。改进的综合防治技术,提高了治愈率和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8.
曹阳  张国梁  李金龙  史国太  李旭  吴健  刘基伟  胡成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842-18842,18846
[目的]预测西门塔尔杂交牛(西杂牛)与不同品种牛之间的杂种优势。[方法]以西杂牛为母本,利木赞牛、红安格斯牛、夏洛莱牛、德国黄牛为父本,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不同牛种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并预测杂种优势。[结果]西杂牛与德国黄牛的遗传距离最大,为1.2598,其次是利木赞牛(1.0546)、红安格斯牛(0.8867)和夏洛莱牛(0.5997)。[结论]西杂牛与其他品种牛之间的杂种优势依次为德国黄牛〉利木赞牛〉红安格斯牛〉夏洛莱牛。  相似文献   

19.
孙应祥  曹福泰  李龙  王勇  张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42-15644
[目的]探讨围产期奶牛疾病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舱M)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处于围产期的38头奶牛作为试验牛,其中健康牛22头、酮病牛5头、脂肪肝牛4头、胎衣不下牛7头,分别于产前和产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清中SOD、MDA含量变化。[结果]围产期患病奶牛血清中SOD活力低于健康奶牛,而MDA含量高于健康奶牛。[结论]围产期患病奶牛抗氧化能力低于健康奶牛。  相似文献   

20.
利木赞牛与中国西部2个黄牛群体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利木赞牛的品种特性人手,在中国西部两个黄牛群体(秦川牛和固原牛)引进利木赞牛进行黄牛改良的过程中,通过体尺测定试验(秦川牛、固原牛及其利杂牛)得知杂交牛各项体尺指标和体重均得到明显改善(P〈O.01或P〈0.05),尤其杂交牛的肉用指数(BPI)均得到极显著的提高(P〈0.01),表明两个黄牛群体在肉用性能改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固原牛提高的程度比秦川牛更加明显;通过育肥屠宰试验(固原牛及其利杂牛)得知利木赞杂交牛平均日增重比固原牛增加20%,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8.58%和27.62%,充分显示了利木赞牛杂交带来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