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长期施用多菌灵的葡萄园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对多菌灵降解效能高的菌株2-1。试验研究表明,该菌降解多菌灵的最适pH值为4.0~9.0,最适温度为25~30℃。该菌在培养温度30℃,pH7.0,摇床转速200 r/min条件下培养64 h,对多菌灵(200 mg/L)的降解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采用海藻酸钠、聚阴离子纤维素作为载体对阿特拉津降解酶进行固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海藻酸钠浓度、聚阴离子纤维素的浓度、pH和温度等因素对固定化酶的降解效果影响较大。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固定化酶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75%,聚阴离子纤维素浓度1.4%,温度29℃,pH 7.5。  相似文献   

3.
采集除草剂阿特拉津污染的土壤,通过直接涂布法和富集驯化培养分离法,分别获得6株和5株能够降解阿特拉津的细菌。通过降解效率和降解动态试验,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阿特拉津的菌株FM326,该菌株能以阿特拉津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生长,培养96h后对1000mg·L-1阿特拉津降解效率达到97%。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FM326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细菌。该菌株表现出最适生长温度30~35℃,最适生长pH值5~9,好氧生长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利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黑龙江省长期施用阿特拉津的玉米田(0~10cm)耕层土壤中筛选到以阿特拉津为唯一碳氮源的菌株Z9,其对阿特拉津14d的降解率可达77.7%。通过形态照片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初步鉴定Z9菌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结果表明,在100mg·L-1阿特拉津中对Z9的生长降解特性研究,接种量为3%,pH为7时生长和降解效果最好。摇床转速越大,菌株生长越好。摇床速度在120r·min-1,降解率最大。在最佳降解条件下,Z9对初始浓度为10、20、40、70、100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的降解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56、4.11、5.97、6.36、6.48d。  相似文献   

5.
李辉 《农业与技术》2023,(16):112-116
为了筛选出高效降解毒死蜱的菌株,从喷洒过毒死蜱农药的农田中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稀释梯度法分离纯化降解毒死蜱的菌株,共分离筛选出3株能够降解毒死蜱的细菌,其中菌株x1对毒死蜱的降解率达到77%以上,经16S rDNA测序结果比对发现,该菌株与KF719303.1 Paenibacillus sp.WP18菌株序列相似度达到99.9%,初步鉴定该菌为类芽孢杆菌属。为了提高降解率,由单因素试验可知,该菌最适的培养温度是30℃,培养液初始pH是7.0,最适培养转速是180r·min-1;为获得最优的降解条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确定毒死蜱初始浓度为24mg·L-1时,3个因素对菌株x1降解毒死蜱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培养液的初始pH值>培养温度>培养转速;其最优降解条件为培养温度30℃、初始培养液pH值7.0、培养转速178r·min-1。毒死蜱理论降解率可达79.005%。  相似文献   

6.
以原油为惟一碳源,通过富集驯化的培养方法,从新疆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2株石油降解菌,分别命名为XD-1和XD-2。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XD-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XD-2属于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 sp.)。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环境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XD-1和XD-2可生长的pH范围为6.0~9.0,最适生长pH为7.5;可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45℃,最适生长温度为30℃;菌株XD-1有较高的耐盐能力,Na Cl浓度生长范围是0~70.0 g/L,2株菌的最适生长盐度为5.0 g/L。在此环境条件下,通过7 d液体降解试验,菌株XD-1、XD-2对1 000 mg/L石油降解率分别达到62.14%和63.66%。该研究为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正交法分离鉴定苯胺降解菌及对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雅楠  陈鸿汉  刘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02-9005
[目的]利用正交法分离鉴定苯胺降解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在某印刷厂排污口周围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3株苯胺降解菌,测定其生理生化特性,并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考察不同温度、pH、摇床转速、培养时间及苯胺浓度对一株高效苯胺降解菌降解率的影响,并以苯胺降解率为指标,选择温度、pH、摇床转速、培养时间及苯胺浓度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该菌株对苯胺的降解条件。[结果]3株苯胺降解菌AN-Y、AN-B和AN-H分别鉴定为Pseudomonas sp.、Acinetobacter gerneri和Delftia sp.;生长和降解效果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0,并可分别在苯胺浓度为3 300、2 000和3 000 mg/L基础培养基上生长;耐受能力最强的降解菌AN-Y其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5℃、pH 8.0、苯胺浓度2 000 mg/L、摇床转速160 r/min、培养时间72 h;方差分析表明,苯胺浓度对降解菌降解苯胺的效果影响最为显著。[结论]研究结果为苯胺降解菌的培养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平  卓凤萍  高立洪  蔡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017-11019,11069
[目的]筛选烃类污染物降解菌,研究其生长条件。[方法]以石化厂附近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微生物为菌源,煤油作为唯一碳源,经过驯化筛选、分离出对煤油降解效果较好的菌种,并对影响菌种生长的条件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煤油降解菌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 7,盐度2.5%,恒温摇床转速190 r/min。在此条件下,将菌种培养3 d后,煤油降解率达42.6%。[结论]该研究为烃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福建省福农生化有限公司排污口的土壤中筛选到1株对乐果有较好降解效果的菌株阴沟肠杆菌,为了使该菌能更好的应用于乐果残留污染的治理,采用正交试验法L16(44×23)研究各培养条件对该菌降解乐果的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降解乐果的最佳发酵条件组合为:碳源为蔗糖、离子为CuCl2(10 mmol·L-1)、乐果浓度100 mg·L-1、培养时间36 h、培养温度30 ℃、pH值8、氮源(酵母3 g·L-1),降解率达到58.90%;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分析各类因子对菌降解乐果的影响,得出离子对其影响最为显著,pH值、培养温度、乐果浓度、培养时间等也依次对菌降解乐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粘土矿物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粘土矿物为载体,采用吸附挂膜法对已筛选的阿特拉津降解菌株进行固定化,并应用固定化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阿特拉津.结果表明,该菌株在粘土矿物上生长良好,根据菌种生理生化特性、环境扫描电镜图片以及16SrDNA基因的相似性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Ochrobactrum sp..接种降解菌能明显加快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粘土矿物固定化微生物的降解效果要明显优于游离菌,粘土矿物粒径越小,固定化微生物的降解效果越好,纳米粘土矿物同定化微生物的降解效果要好于原粘土矿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不同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速率不同.阿特拉津在红壤、砂姜黑土、黄褐土中的降解半衰期(t1/2)分别为36.9、49.1、55.0 d,投加纳米蒙脱石固定化降解菌后的半衰期则分别为16.3、25.3、21.7 d.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抗生素在养殖行业使用加剧,施用粪肥导致的抗生素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微生物降解抗生素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降解方法和微生物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现状,并对微生物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影响因素、降解路径以及其降解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微生物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生产应用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期为人们深入认识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微生物修复提供参考,同时为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修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联苯菊酯降解菌筛选及其反应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对联苯菊酯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TS 1,并研究了初始pH、培养温度、联苯菊酯初始质量浓度、摇床转速、接种量、外加碳源质量分数对该菌株联苯菊酯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TS 1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以联苯菊酯为唯一碳源生长,其降解联苯菊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pH 70,培养温度30℃,联苯菊酯初浓度200 mg·L-1,摇床转速150 r·min-1,接种量10%,外加碳源葡萄糖为100 mg·L-1。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真菌活动规律,采集正在腐烂的玉米秸秆,通过平板分离、透明圈平板筛选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果胶酶活性测定,记录菌体类型及酶活状况。结果表明,19种真菌参与其降解过程,其中纤维素降解菌11种,木质素降解菌9种,同时发现3种菌具有果胶降解能力且菌株酶活较高。说明在纤维素酶产生菌、木质素酶产生菌联合作用于秸秆降解的同时,果胶降解菌群也是秸秆降解菌的重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土壤生物退化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阐述土壤生物退化概念和退化机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壤生物退化的不可避免性和防治的重要性;比较了土壤生物退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提出了土壤生物退化的防治措施;建议按照恢复生态学的原理组织植物保护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生态学及化学生态学多学科联合攻关,从微观生态恢复角度对土壤生物退化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富集培养法从污水处理厂浓缩污泥中获得一株能够高效降解苯胺的菌株AD-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苯胺降解最佳务件为温度30℃、初始pH 7.0、培养时间48 h和苯胺最大耐受浓度2 500 mg/L,此时的苯胺降解率达99.7%;重金属离子对该菌株降解苯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Ag+和Hg2+的抑制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复合降解菌降解吡虫啉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丽  唐建设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67-169
把经长期驯化处理的活性污泥,经过摇瓶培养法富集培养,取混合菌对其降解吡虫啉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在30℃,pH=7、吡虫啉初始浓度为100mg/L、接菌量为10ml,20r/min摇床培养条件下分别对温度、pH值、吡虫啉初始浓度、接菌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影响条件分别为30℃、pH=7、400mg/L,5ml接菌量.其降解速率常数、半衰期及降解动力学方程分别为0.1345、5.2d和Ct=98.579e-0.1345t;0.1345、5.2d和Ct=98.579e-0.1345t;0.1622、4.3d和Ct=398.81e-0.1622t;0.1419、4.9d和 Ct=99.327e-0.1419t.  相似文献   

17.
污染生态退化与生态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态退化与退化生态学、污染生态退化与生态整治等若干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解决污染生态退化问题必须将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结合起来进行生态整治。  相似文献   

18.
土地退化防治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土地退化研究状况和含义以及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地退化的进程,最后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筛选、检测,得到氯苯类化合物的降解菌,对其降解率进行研究,并通过16S rRNA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共筛选出4株具有降解活性的菌株,在18℃、pH 7.2时降解率较高。初步鉴定4株菌株分别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炭疽杆菌(B.anthraci)、同温层芽孢杆菌(B.stratosphericus)。  相似文献   

20.
聚乙烯地膜降解过程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聚乙烯地膜的降解过程及影响因素,从聚乙烯材料的分子结构与特性入手,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聚乙烯分子的降解过程、产物、机理与作用因素。文章指出聚乙烯分子较高的结晶度与相对分子质量、较强的疏水性与分子间作用力是导致其难以降解的主要因素;其中,聚乙烯分子间共价键的氧化断裂是整个降解过程的限速反应。环境中较强的光能、热能、机械作用力等能够促进聚乙烯分子键的氧化断裂,使聚乙烯分子非结晶区及小型结晶区域解聚成亲水性低聚物或小分子,并最终在微生物作用下完全分解为CO_2、H_2O、CH_4、生物质等微生物代谢产物。深入系统开展聚乙烯分子降解机理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科学评价残留地膜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指导聚乙烯地膜配方改进,降低聚乙烯地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