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叶用银杏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方法】收集了30个批次树龄两年的银杏种子苗,对株高、地径、分枝数、根长、一级侧根数、分枝率等指标进行测定,通过SPSS19.0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K-均值聚类法分析、主成分分析,结合生产实际确定重庆地区叶用银杏种苗的质量分级标准.【结果】以株高、地径、分枝率、一级侧根、平均分枝数为分级指标将叶用银杏种苗分为3个等级标准:一级苗:株高≥70 cm,地径≥9.5 mm,分枝率≥70%;二级苗:株高60~70 cm,地径8.5~9.5 mm,分枝率35%~70%;三级苗:株高≥50 cm,地径≥7.5 mm,分枝率≥12%;且各级苗一级侧根≥15条,平均分枝数≥2枝.【结论】通过对分级种苗定植次年生长情况调查分析,及内酯和黄酮含量测定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建议生产上使用一、二级苗,不满足三级标准则为不合格规定苗,不能作为种苗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给山豆根种苗的分级与质量判断提供参考,在对山豆根1年生种苗的农艺性状及其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法对山豆根种苗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苗高、茎粗及叶数是山豆根种苗分级的主要指标。山豆根种苗可分成3个等级,1级苗:苗高≥18cm,地径≥2.7mm,叶数≥9片;2级苗:14cm≤苗高18cm,2.3mm≤地径2.7mm,7片≤叶数9片;3级苗:10cm≤苗高14cm,1.9mm≤地径2.3mm,5片≤叶数7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定白及组培苗质量分级标准。【方法】以云南省不同产地收集到的白及组培苗为研究材料,通过对组培苗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筛选确定白及组培苗的质量分级指标,并制定组培瓶苗和组培驯化苗的质量分级标准。【结果】组培瓶苗的分级标准为Ⅰ级苗假鳞茎直径≥9.0 mm,株高≥12.0 cm;Ⅱ级苗假鳞茎直径≥6.0 mm,株高≥9.0 cm;Ⅲ级苗假鳞茎直径≥3.0 mm,株高≥6.0 cm。组培驯化苗的分级标准为Ⅰ级苗假鳞茎直径≥23.0 mm;Ⅱ级苗假鳞茎直径≥12.0 mm;Ⅲ级苗假鳞茎直径≥6.0 mm,3个不同等级组培驯化苗株高均应≥6.0 cm。【结论】该质量分级标准可为白及组培种苗繁育以及生产和销售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制定小叶红豆种苗质量分级标准,为繁育小叶红豆优质种苗和规范化生产奠定基础。采集1年生50株,在测定株高、冠幅、地径、叶片数、根长、根粗,表明地上鲜重、地下鲜重等指标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K聚类分析法对种苗进行质量分级。结果表明:1年生小叶红豆种苗中一级种苗株高≥19.56 cm;地径≥3.42 mm;冠幅≥5.4 cm,叶片数≥28张;二级种苗株高12.24~19.56 cm;地径2.58~3.42 mm;冠幅4.28~5.40 cm,叶片数20.10~28.00张。  相似文献   

5.
制定贵州产白及的质量分级标准,为贵州产白及组培瓶苗销售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以通过组培方法获得的白及组培瓶苗为试验材料,对白及组培瓶苗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作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K-均值聚类分析,制定白及组培瓶苗质量分级初级标准,并以移栽存活率为考察指标对该标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白及组培瓶苗分级标准为I级苗假鳞茎直径≥7mm,株高≥8cm;II级苗假鳞茎直径≥5.5mm,株高≥4cm;III级苗假鳞茎直径≥4mm,株高≥4cm;I级苗、II级苗、III级苗和等外苗的存活率分别为91.67%、68.33%、56.67%和34.34%;各等级白及组培瓶苗在培养过程中相对叶绿素先下降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都趋于稳定,等级之间差异较小;炼苗培养90d后,I级苗的出芽率(70%)和单株的新芽数(1~2个/株)明显高于II级苗和III级苗,且根系发达。白及组培瓶苗质量越好,越容易适应外界生长条件,炼苗移栽后存活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西南桦轻基质网袋容器苗的质量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定西南桦轻基质网袋容器苗的分级标准,为营建高效西南桦人工林奠定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西南桦轻基质容器苗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应用逐步聚类分析研究其分级标准,并通过造林效果试验对分级结果予以验证.结果表明:西南桦苗木可分为3级,I级苗:苗高H≥28.5 cm、地径1)≥2.0 mm,Ⅱ级苗:28.5 cm>苗高H≥23.9 cm、2.0 mm>地径D≥1.5 mm,Ⅲ级苗:苗高H<23.9 cm、地径D<1.5 mm;造林半年后不同级别苗木的造林效果差异明显,I、Ⅱ级苗的造林成活率均在85%以上,两者苗高、地径生长量差异显著(P<0.05),Ⅲ级苗的成活率低于75%,其生长量极显著低于I级、Ⅱ级苗(P<0.01).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延胡索种茎分级与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延胡索种茎的分级指标,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32份延胡索材料分为3级。以各等级种茎为处理连续2年进行田间对比试验,于生长期测定延胡索植株的生长指标、光合效率及产量参数,收获后室内测定延胡索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确定净度和最大直径为延胡索种茎的分级指标,初步确立了延胡索种茎的质量分级标准。结果表明:其中Ⅰ级延胡索种茎,净度≥98%,直径≥1.85cm;Ⅱ级延胡索种茎,净度≥95%,种苗直径≥1.50cm;Ⅲ级延胡索种茎,净度≥92%,种苗直径≥1.00cm。不同等级延胡索种茎对植株生长、光合效率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均表现为:Ⅰ级Ⅱ级Ⅲ级。Ⅰ、Ⅱ级种茎对延胡索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均与Ⅲ级差异显著;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含量表现为:Ⅲ级(0.086%)Ⅱ级(0.085%)Ⅰ级(0.081%),三者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0.05%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全株鲜重等11个生长量指标的测定,筛选出全株鲜重、苗高、地径为评定苗木质量的主要指标;高径比与全株鲜重、地径、主根长、地上部分重量、地下部分重量等多个指标都呈负相关,表明苗木并不是越高越好。结合生产实际,确定苗高与地径作为无柄小叶榕容器苗苗木分级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一级苗标准:H≥33.2cm,D≥4.33mm;二级苗:33.2cm〉H≥23.6cm,4.33mm〉D≥3.66mm;三级苗:H〈23.6cm,D〈3.66mm;  相似文献   

9.
为了制定1年生桢楠容器苗的分级标准,提高桢楠苗木种植成活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以苗高和地径为质量分级指标的分级体系,获得3级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38 cm,地径≥0.65 cm;Ⅱ级苗:38cm苗高≥31.7 cm,0.65 cm地径≥0.56 cm;Ⅲ级苗:苗高31.7 cm,地径0.56 cm。  相似文献   

10.
为制定连翘种苗质量分级标准,采集河南省三门峡、洛阳,山西省长治、运城,陕西省商洛等连翘主产区的连翘种苗,测定其地径、苗高、主根长、大于3 cm一级侧根数、根幅、芽体数等指标,通过SPSS 24.0软件进行K类中心聚类分析,确定连翘种苗质量的分级指标,并对连翘种苗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连翘种苗可分为4个等级:Ⅰ级种苗地径≥0.81 cm,主根长≥19.6 cm,苗高≥61.5 cm,根幅≥19.4 cm;Ⅱ级种苗地径0.76~0.81 cm,主根长16.8~19.6 cm,苗高48.6~61.5 cm,根幅12.7~19.4 cm;Ⅲ级种苗地径0.58~0.76 cm,主根长16.4~16.8 cm,苗高43.2~48.6 cm,根幅11.5~12.7 cm;低于Ⅲ级为不合格种苗。供试所有连翘种苗中,Ⅰ级种苗占12.3%,Ⅱ级种苗占23.8%,Ⅲ级种苗占34.2%,建议市场采用Ⅰ、Ⅱ、Ⅲ级种苗。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内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中国菊花20个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依据品种的酶带数,及酶活性强弱的标准差分析进行分类,探讨此种分类法与自然分类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12.
土壤分类研究回顾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修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二普)中,由百余名土壤科学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作为二普用规范性文档,二普后作为国标在全国推荐使用。对二普分县调查资料的首次汇总显示,从分县资料提取出的土壤分类名与国家标准发布的分类名存在一定差异。为对与国标不符的土壤类型名进行审核和修编,同时弄清中国现有两套土壤分类系统之间,以及这两套系统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之间的关联,对土壤分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本研究显示,土壤发生学是各国进行土壤分类的共同基础,虽然理论基础相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气候带不同,拥有的土壤资源类型和人均资源量不同,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采用的分类原则、命名规则、地面调查方法和采样量各有差异,最终形成的分类系统各不相同。受各国语言习惯和已有分类系统影响,也受近年来在土壤调查中对了解成土过程需求在弱化的影响,对各国土壤分类系统的整合进展并不顺利。对不同语言土壤分类系统的比较显示:中国国标分类系统更符合汉语语言特征,特别是高层级分类中的60个土类命名,能较好表达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典型特征,易于专业及非专业人员对土壤类型及成土过程的认知,且推广应用时间已有30多年,在全国影响较大,应继续采用。国标分类系统不便进行国际交流的问题应通过建立其高层级分类,特别是国标中60个土类与世界参比基础的关联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将土壤分类名限定于对成土过程的描述,有利于分类系统的稳定和对主要土壤类型成土过程的认知,在层级结构上对分类系统的不断调整,或将成土过程以外的土壤质量评价引入分类系统,将导致繁冗的土壤分类名,弱化对成土过程认知。由于土壤发生分类信息是进行土壤功能性状调查、评价和分类的重要辅助信息,将土壤分类限定于描述发生分类还有利于将其用于阐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和土壤健康功能性状。根据上述观点,对分县资料中土壤类型名进行了编审,土类按照国标发布的60个土类进行了归并,亚类进行了适度归并,在土属和土种名编审中,则对名称中源于现场调查的土壤分类信息尽量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菊花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类与自然分类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内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中国菊花20个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依据品种的酶带数,及酶活性强弱的标准差分析进行分类,探讨此种分类法与自然分类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非常庞大,信息资源的数据量都是天文数据级的,以至于产生信息资源的信息量爆炸。信息量的爆炸与数据的分类有关,有章可循,分类有序的信息量,按分类排序,天文数据的信息量在规范的分类下,不至于产生信息量爆炸。在完备规范的科学体系下增加数据量可避免产生天文数据量的信息爆炸。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半翅目”和“同翅目”的认识,指出《中图法》对“半翅目”和“同翅目”立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地形分析DTA的理论体系框架下,研究了微观地形分类的体系、方法,认为Dragut等在2004年提出的山体部位分类决策方案割裂了微观地形表达上的同一性,仅以曲率或坡度划分不同的山体部位容易形成重叠。以土壤侵蚀研究中的临界坡度值为参考改进了Dragut等提出的山体部位分类决策方案。提出了基于栅格DEM和DTA技术实现微观地貌形态分类的关键技术在于提取地形地貌因子和制定合理的分类决策方案。并以黄土高原的局部DEM为数据源,以改进的山体部位分类决策方案为应用参考,在DTA技术支撑下进行了微观地形自动分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栅格DEM为数据,基于DTA技术提取相关微观地形地貌因子,形成合理的分类决策方案就可以实现微观地形地貌的自动划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梅(Prunus mume)的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系在对梅所作之分类总结基础上所提出的一套全新方案。梅的植物学分类包括对已发表的29个变种、变型的整理,并增添了新发表的3变种、1变型;其园艺分类则将不同品种(栽培变种)纳入中国梅分类系统(1991)中。新系统的特点有二:一是把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既区分开又适当联系起来,二是对果梅与花梅品种实行统一的2元(演化关系为主,形态、应用为次)4级(4系、7类、14组,24型)分类。  相似文献   

19.
2种土壤分类体系的比较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笔者就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对土壤分类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红壤分类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湖南省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红壤分类方案中红壤的4个亚类、35个土属、111个土种,结合野外实际工作,分析了该分类系统中存在的与现代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具体问题,提出应尽快开展湖南土壤的定量化系统分类研究,建立湖南红壤的科学分类体系的建议。这对于进一步开展湖南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分类与土系调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