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基于水分、浸出物、多糖、Regaloside A含量进行不同来源百合药材质量评价及分析,为多基原百合药材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测定水分、浸出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百合多糖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Regaloside A含量:Supersil ODS-B (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 μL,流速为1.0 mL/min,流动相0.1%磷酸水溶液:乙腈=85:15(V/V),检测波长为310 nm。结果 54批百合样品水分均≤ 13%;43批百合样品浸出物≥ 18%,11批百合样品浸出物<18%;54批百合样品多糖含量区间为9.89%~23.42%;54批百合样品Regaloside A含量区间为0.019%~0.599%。结论 所有百合样品水分均符合药典要求;11批百合药材浸出物未达到药典要求,且均为龙牙百合药材;17批百合多糖含量未达湖南省地方标准;卷丹百合浸出物和Regaloside A含量均普遍高于市购龙牙百合药材。该研究为市场药用百合以卷丹百合为主提供了佐证,为不同来源百合鉴别及百合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柑橘落果的药用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开发利用柑橘落果资源,利用HPLC分析哈姆林甜橙、温州蜜柑、冰糖橙、脐橙和椪柑5个品种柑橘落果中的药用成分并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5个品种柑橘落果中的药用成分主要以橙皮苷、辛弗林为主(橙皮苷质量分数为9.58%.13.78%,均值为11.89%,略高于酸橙枳实平均含量,辛弗林质量分数为0.60%-1.92%,均值为0.96%,明显高于酸橙枳实平均含量);不同品种柑橘落果中橙皮苷、辛弗林含量均随落果直径的增大而减少.辛弗林下降幅度更大,如冰糖橙落果辛弗林下降幅度最大达76%;柑橘落果可作为提取橙皮苷、辛弗林的原料.  相似文献   

3.
对穿根藤(Psychotria serpens L.)药材进行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以车叶草苷为对照品,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穿根藤进行性状鉴别;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方法对各产地药材进行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穿根藤中车叶草苷的含量。结果表明,对穿根藤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且薄层色谱图中主斑点分离度好、清晰,鉴别特征稳定可靠;拟定穿根藤水分不得超过13%,总灰分不得超过8%,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0.9%,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1%;车叶草苷的质量分数不得少于0.10%。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制订的质量标准限度合理,可用于穿根藤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市售湖南、广西两个不同产地辛夷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木兰脂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湖南、广西两个产地的辛夷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采用HPLC对两个产地辛夷中木兰脂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湖南、广西产地的辛夷挥发油分别分离鉴定出62和64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桉油精、β-蒎烯、2-茨酮、香叶基芳樟醇、α-松油醇等。采用HPLC测定辛夷中木兰脂素的含量,结果显示,木兰脂素在2~256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6,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32%,RSD为0.04%(n=6)。木兰脂素含量为:湖南产地(0.87±0.05)%、广西产地(0.81±0.02)%。结论 GC-MS法能快速、简便、高效地检测辛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HPLC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辛夷中木兰脂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产地大青叶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的质量和价格,为临床医生及患者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HPLC测定大青叶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中水溶性有效成分尿苷、鸟苷的含量;并进行不同产地大青叶中药饮片水溶性浸出物比较以及与大青叶配方颗粒价格的比较。结果 5种不同产地大青叶中药饮片的尿苷、鸟苷含量及水溶性浸出物均存在差异,大青叶饮片以安徽、河北产地为最高;4种大青叶配方颗粒水溶性成分尿苷、鸟苷含量无显著差异,且与安徽、河北两地大青叶中药饮片中尿苷、鸟苷含量基本一致;相同剂量的配方颗粒的价格为传统中药饮片价格的1.5~2.5倍。结论 大青叶传统饮片质量以安徽、河北的为佳,与大青叶配方颗粒质量基本一致而价格较低。临床中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用药方便及经济承受能力,酌情选用大青叶传统中药饮片或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春市、肇庆市、湛江市等10个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质量差异。[方法]以不同产区10批广藿香药材为材料,按照《中国药典》规定下的检测项进行检测,并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的差异性。[结果]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特征明显,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百秋李醇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结论]10批不同产地广藿香在质量品质方面上均有差异,其中产自广东省阳春市潭水镇和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的广藿香药材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炒槐米饮片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对炒槐米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测定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及总黄酮和芦丁的含量。结果:炒槐米各项检测指标均超过2005年版《中国药典》槐米药材标准。结论:建议炒槐米的质量标准暂定为:水分≤9.0%,总灰分≤8.0%,酸不溶性灰分≤2.0%,30%甲醇溶液浸出物≥45.0%,总黄酮含量≥20.0%,芦丁含量≥15.0%。  相似文献   

8.
为初步评价太子参在珠海生产的可能性,测定了珠海生产太子参的总灰分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和环肽B含量。结果表明:珠海太子参药材薄层色谱鉴别与标准药材一致,水分含量为8.4%、总灰分为2.3%、水溶性浸出物为45.6%,符合标准规定;太子参中环肽B的含量为0.0167%,且与其他产地太子参药材差异不大。结论:珠海生产太子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相关要求,太子参在珠海种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柠檬苦素、水分、灰分、浸出物为考察指标,评价28批湖南省道地药材吴茱萸的质量。方法参照2010版《中国药典》吴茱萸项下的要求,对吴茱萸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吴茱萸碱和次碱、柠檬苦素等方面进行测定。结果测得28批吴茱萸药材的水分为3.65%~9.11%,总灰分为4.85%~8.80%,乙醇浸出物为31.66%~55.09%,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总碱含量为0.025%~1.249%,柠檬苦素含量为0.607%~4.763%。结论产地和品种对吴茱萸药材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渝产酸橙果实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动态规律,为确定川枳实、川枳壳适宜采收时期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定株取酸橙不同时期果实样品,测定其中辛弗林和柚皮苷含量。[结果]随着酸橙果实的生长,其重量、纵横径不断增加。前期折干率高,6月中旬以后,折干率降低。酸橙辛弗林含量随着果实生长而降低,7月以后降到0.3%以下,辛弗林产量以6月中旬时最大;酸橙柚皮苷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在6月中下旬时达到最大,7月下旬之后显著下降,柚皮苷产量7月中旬时达到最大值。[结论]渝产酸橙采收枳实以6月中旬前为宜,采收枳壳应在7月中旬前后最好。  相似文献   

11.
麻阳小籽花生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阳小籽花生是湖南的地方特产,分析了麻阳发展小籽花生的优势、潜力及瓶颈,结合区域内自然、人文、交通等资源特点,针对当前麻阳小籽花生产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麻阳小籽花生产业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江枳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江枳壳育苗技术不规范、低成活率、高成本和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系统试验研究和技术集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圃地设施、育苗方式、基质准备、插穗制作、规范扦插、育苗管理和炼苗出圃等全过程提出技术要求。该规程可为道地药材江枳壳苗木生产的规格化和优质化提供保障,对江枳壳嫩枝扦插育苗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氧化酶是植物乙烯合成的1个关键酶,乙烯作为一种内源激素,对植物生长、老熟过程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根据已报道的各种植物ACC氧化酶氨基酸序列上前后两个保守区设计1对简并引物,以酸橙叶片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到1个834 bp的基因片段。克隆了酸橙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氧化酶基因cDNA片段,将片段序列在NCB I网站上进行同源性搜索,显示的皆为不同植物的ACC氧化酶基因,因而认为所克隆的片段就是酸橙ACC氧化酶基因;并运用DNAStar5.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为278个残基;具有所有植物ACC氧化酶基因共有的保守区域;与多种植物的ACC氧化酶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都在72%和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枳实总黄酮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亮  李知敏  陆丽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857-7859
[目的]优化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枳实(Auraneii immaturusFructus)总黄酮的工艺。[方法]比较AB-8、HPD-450和D1013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枳实总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效果;并对上柱液的黄酮浓度、pH值和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进行了优化。[结果]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枳实总黄酮的分离纯化效果最好,其纯化枳实总黄酮的工艺条件为:上柱液浓度3mg/ml,上柱液体积2.0BV,上柱液pH值4.5,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70%,洗脱体积2.0BV。[结论]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总黄酮的综合性能较好,适合于枳实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加工方式对连翘药材品质的影响,以生晒法为对照,研究了煮-晒、蒸-晒、煮-烘和一体化机器加工方式对连翘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式下,连翘药材水分和总灰分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一体化机器加工的连翘药材中醇溶性浸出物、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加工方式;煮-晒、蒸-晒和煮-烘加工方式下,连翘药材中醇溶性浸出物和连翘酯苷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加工方式对连翘药材品质影响差异较大,各指标都达到《中国药典》规定范围内,一体化机器加工的连翘药材品质最优,煮-晒、蒸-晒和煮-烘方式次之,生晒方式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6.
商洛地区不同产地黄芩药材黄芩苷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商洛市6个县区不同产地黄芩药材黄芩苷的含量,对其质量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黄芩项下HPLC法含量黄芩苷含量。[结果]商洛市不同产地、不同栽培年限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有一定差异,最高16.3%,最低11.6%,但都高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结论]商洛市不同产区2年、3年黄芩其黄芩苷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  相似文献   

17.
无糖型灵芝颗粒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冬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47-6448
[目的]研究无糖型灵芝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运用煎煮法提取灵芝多糖,加入澄清剂进行精制,浓缩和干燥,得浸膏粉;以浸膏粉与糊精按1∶1、1∶1.5、1∶2(w/w)3种不同的比例及浓度0.33%阿斯巴甜制备颗粒,以颗粒休止角和吸湿性为指标,选择最佳辅料配比;并对颗粒的外观性状、粒度、水分、溶化性进行检测。[结果]当浸膏粉与糊精的比例为1∶2(w/w)时,颗粒的休止角和吸湿量都最小,分别为36.9°和17.8%;颗粒呈棕褐色,水分为1.0%,其外观、粒度、水分和溶化性都符合药典规定。[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合理,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蛇床子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抑菌效果及抑菌活性的稳定性,以番茄灰霉病菌作为供试菌种,用蛇床子提取物作为抑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蛇床子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供试菌种均表现出抗菌效果,并筛选出最佳提取溶剂为乙醇(φ=95%),其抑菌率达到76.92%;提取时间和方式是超声提取30min,抑菌率达到78.87%,超声波提取10、60min与震荡1、2、3d变化不大;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测定蛇床子抑菌效果,当提取物质量浓度为20g.L-1时,接菌后3.5d菌丝生长抑制率可达到最大值,为77.35%;蛇床子提取物抑菌活性的试验中,蛇床子在-20℃和100℃时抑菌活性低于0~80℃处理;蛇床子的光稳定性在光照超过48h之后抑菌活性有所下降;蛇床子的有效保存时间在0d最大,以后逐渐降低,超过25d抑菌率明显下降。因此,蛇床子提取物对番茄灰霉菌的最佳抑菌条件是用乙醇(φ=95%)提取,超声波提取30min,质量浓度为20g.L-1,避光保存于4℃的冰箱中,保存时间不超过25d。  相似文献   

19.
王良才  孙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41-14044
[目的]为空心莲子草(ALLIGATOR ALTERNANTHERA HERB)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全面剖析空心莲子草的生药学特征。[方法]通过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常规成分检查、薄层色谱鉴定及含量测定,来全面剖析空心莲子草的生药学特征。[结果]根据试验结果,建议空心莲子草的质量标准为:空心莲子草的水分含量不超过10%,灰分含量不超过26%,酸不溶物不超过6.5%,水溶性浸出物不低于40%,醇溶性浸出物不低于25%,总黄酮的含量不得低于2.0%。[结论]该研究可以为空心莲子草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枳壳对丁螺环酮在健康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丁螺环酮组,丁螺环酮加枳壳低剂量组(15 g/kg),丁螺环酮加枳壳高剂量组(30 g/kg),测定给药后5、10、20、30、45、60、90、120、240、360、480、600 min丁螺环酮的血药浓度,计算并比较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与丁螺环酮组比较,丁螺环酮加枳壳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丁螺环酮AUC(0-t)分别增加2.49和4.18倍,Cmax分别增加1.63和2.57倍,Tmax从0.28 h分别延长至0.52和1.06 h,t1/2从0.96 h分别延长至2.18和4.87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枳壳可增加同服药物丁螺环酮的AUC(0-t)和Cmax,提高丁螺环酮生物利用度,并有剂量依赖性趋势,枳壳与丁螺环酮发生显著的药动学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