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取40头经产奶牛,根据体重、胎次、预产期、上一泌乳期305d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产后的头3天喂给产后营养补充剂,研究奶牛产后营养补充剂对新产奶牛采食量、血液中血糖和血钙、产后疾病及繁殖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产后头3天喂给产后营养补充剂有增强奶牛产后食欲的作用,饮用后1小时奶牛血液中血糖血钙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4.02%,18.28%。繁殖方面试验组奶牛比对照组奶牛胎衣滞留发生率减少50%,子宫恢复情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在对双城地区随机抽取168头奶牛的调查中,产后繁殖疾病发病率达到了28.5%。为了更好地防控奶牛产后繁殖疾病,自组方剂"子宫净化散",对228头奶牛的预防试验,发病率为9.43%,比对照的常规护理组发病率下降19.07%。结果表明,该方剂对奶牛产后繁殖疾病的预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奶牛分娩是奶牛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分娩的助产和产后疾病的治疗工作是保证所养的奶牛健康地进入泌乳期,多产奶,多收益,也为下一胎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生殖条件,如果分娩助产和产后期疾病治疗不当,易引起家畜子宫内膜炎和脓性子宫炎,甚至造成母畜产后严重感染引发败血症而死亡。是造成母牛空怀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着牛群的繁殖能力和养牛户的经济效益。据笔者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调查,奶牛不孕症,先天性较少,后天性不孕症除营养因素外,主要是卵巢和子宫疾病,占不孕奶牛40%~48%,而在卵巢和子宫疾病中尤以分娩、产后和输精引发子宫疾病发…  相似文献   

4.
付畅 《中国乳业》2023,(9):41-46+53
随着奶牛行业发展,牧场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追求高产量同时,都关注奶牛产后是否能尽快配种并受孕,从而缩短产犊间隔,减少饲养成本。新产牛护理中子宫保健是指奶牛产后子宫恢复到未孕时形态和功能的生理过程。产后子宫保健的过程和子宫恢复的状态决定奶牛产后第1次发情的受胎率,即首配受胎率。奶牛产后如果子宫复旧不全,会多发繁殖疾病,严重影响奶牛首配受胎率。由于产后发情配种未怀孕则导致受孕时间推迟,产犊间隔增加,意味着空怀饲养天数增加和牧场经济效益降低,所以牧场应时刻关注奶牛产后子宫护理工作及常见繁殖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奶牛繁殖疾病是造成奶牛空怀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着牛群的繁殖力和奶牛场的经济效益。1病因1.1子宫疾病引起子宫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产后子宫感  相似文献   

6.
产后子宫疾病是母畜较常见的一类疾病.以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较为多发。由于奶牛产后子宫回缩迟缓无力,宫体内大量潞留污物。细菌得以繁殖,引起子宫内膜发炎.造成生殖机能紊乱或终生不育.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7.
旨在估计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的繁殖疾病遗传参数。本研究收集了1993-2017年间北京地区27个场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25 026条繁殖疾病记录,统计分析发病规律,采用阈模型和线性模型,以场年、胎次和产犊季节为固定效应,个体加性遗传效应和永久环境效应为随机效应得到遗传参数来探究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繁殖疾病遗传规律,同时尝试单独对子宫疾病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奶牛产后0~35d繁殖疾病记录占整个泌乳期繁殖疾病记录的54%;使用线性模型和阈模型所得奶牛产后0~35d遗传力分别为0.015 2(0.001 9)和0.094 4(0.01),使用SAS计算两个模型繁殖疾病EBV排名秩相关达95%(P<0.01);在繁殖疾病中,子宫疾病占48%,且主要集中于产后0~35d,利用线性模型估计得到产后0~35d子宫疾病遗传力为0.010 7(0.001 6)。根据线性模型得到的EBV计算繁殖疾病遗传趋势,发现自2000年以来,公母牛繁殖疾病、子宫疾病估计育种值均呈现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疾病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奶牛产后生殖系统疾病是导致奶牛生育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全球多达一半的奶牛会在产后遭受至少一种生殖系统疾病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奶牛的繁殖性能,给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行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对奶牛产后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包括子宫炎、子宫内膜炎以及卵巢功能受损的病因、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行业防控奶牛产后生殖系统疾病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1坚持产后监控措施,及时治疗繁殖疾病为使产后奶牛顺利及时地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我们坚持中心制定的"奶牛产后监控措施"。使胎衣恶露及时排出,净化子宫内环境;产后监控措施中的"一检"、"二检"、"三检",可对奶牛繁殖疾病做到早发现早冶疗。  相似文献   

10.
奶牛产后15-30天卵巢机能恢复正常,40-50天子宫恢复到受胎的状态。如果产后55-60天开始人工授精,85天左右受胎,大致可达每年一胎,这是奶牛繁殖的最佳类型。但实际上许多奶牛达不到产后85天受胎,分娩间隔在一年以上,这是奶牛生产性能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引起奶牛繁殖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奶牛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奶牛养殖者应予以重视。 1 病因 1.1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主要发生在产后。由于分娩和助产过程中产道受到损伤,或因胎衣不下、子宫脱、流产、子宫复旧不全等而使子宫受到感染,引起子宫急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几十年,随着奶牛育种和规模化饲养水平的快速发展,中国奶牛群单产水平大幅提高,但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繁殖性能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奶牛养殖的盈利能力。繁殖性能的降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畜群管理、遗传和各种疾病等。近年来,生殖器官疾病(也称繁殖疾病)降低奶牛生殖能力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其对奶牛繁殖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简述了国内外生殖道疾病如子宫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卵巢疾病如卵巢囊肿、持久黄体等繁殖疾病发生情况。通过文献检索和数据比较,重点介绍了繁殖疾病对奶牛繁殖性能如空怀天数、产犊间隔、妊娠率、发情检出率、产后首次配种天数、配种指数等繁殖指标的影响和研究成果。同时,重点分析了繁殖疾病通过干扰生殖内分泌,损伤子宫内环境,导致卵巢功能异常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可能机制,并对奶牛繁殖疾病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改进中国规模牧场管理措施、减少繁殖疾病发生、提高奶牛群生产和生殖能力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奶牛繁殖疾病是造成母牛不孕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奶牛群的繁殖力和生产力的正常发挥.给奶牛场(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002年3月。2006年2月根据笔者在陕西重点养奶牛大县(泾阳、临潼、陇县、礼泉、神木等地)对不孕症的调查.卵巢疾病和子宫疾病分别占奶牛不孕症的42%和46%.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奶牛子宫、卵巢疾病是奶牛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和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奶牛繁殖疾病的诊治和综合防控措施的应用.总结出促进产后子宫复旧和有效恢复卵巢功能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是影响奶牛繁殖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证明,患有这种疾病的奶牛,通常表现为发情延迟、受胎率低,从而降低了奶牛繁殖能力。对产后胎衣不下,阴道排泄物异常,子宫恢复异常的奶牛积极进行治疗是提高奶牛繁殖能力的有效手段。通常在奶牛产后直接向子宫投药,作用于子宫腔和子宫内膜的药物浓度比其它途径给药方式更高,维持时间更长。因此,实际工作中畜牧兽医人员常常采用子宫灌注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主要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子宫黏膜炎症,是奶牛最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子宫黏液量多而不洁,甚至含有脓汁;阴道内流出灰白的脓汁状液体,有时混有红白相间的脓状物质;直肠检查子宫收缩无力和子宫角粗大;有的奶牛不发情、  相似文献   

17.
奶牛子宫脱出是一种较常见的奶牛产后疾病,母牛在分娩后3~4h内,子宫角可翻入子宫腔内,这时如果母牛强力努责、腹压过高,部分或者全部子宫可翻出于阴门外。  相似文献   

18.
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较为常见的一种产科疾病,病牛不仅产奶量下降,还会因繁殖能力丧失被迫淘汰。研究证实,健康奶牛产褥期子宫内容物的细菌检出率为100%,产后中期为50%,产后末期为20%,说明在分娩过程中,母牛子宫被细菌污染的现象非常普遍。Phelps等研究结果表明,在产后2周内,奶牛子宫被细菌污染极为常见,产后15d内有93%的奶牛发生子宫内细菌污染,产后30d感染率降至79%,60d降至9%,若产后细菌污染严重,很易引发子宫内膜炎。难产、胎衣不下、  相似文献   

19.
吴凡 《江西饲料》2010,(3):33-34
1如何提高奶牛的繁殖力 1.1调整奶牛营养 在饲养管理中,营养不足与过量均可引起繁殖疾病。产前、产后饲养管理中,蛋白质与能量不足均可导致子宫复旧延迟,继发子宫炎症,可造成卵巢机能不全。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炎症,指奶牛产后数天由于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子宫内膜发炎,是奶牛产后疾病中最常见的产科病之一,发病率达20%~40%,占不孕症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