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龙滩水电站广西库区移民安置点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滩水电站广西库区移民安置点水土流失以面蚀、沟蚀为主。在分析水土流失危害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采用当地适生植物和引进外来植物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保证移民生活稳定和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稀土开采工程严重破坏地貌和植被,极易造成极严重的水土流失。本文以定南县木子山稀土矿开采为例,结合稀土矿开采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遵循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蓄排灌、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通过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可有效地防止稀土开采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3.
石门桥水电站工程区水土流失防治总面积为9 8hm2,其中项目建设区3 76hm2,直接影响区6 04hm2。按照临时措施与永久措施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使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5%,治理区内植被恢复率达80%以上,控制水土流失量达90%以上。介绍了各防治分区拟采取的预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形式的分析,提出各分区的水土保持措施,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程措施为先导、与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这样既能有效地控制公路建设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又能保证公路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5.
汕昆高速公路河池—百色段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汕头—昆明高速公路河池—百色段工程沿线自然环境和水土流失特点,根据项目布局和工程建设施工特点,将项目区划分为路基、互通、桥梁、隧道、沿线设施、取土场、弃渣场、临时堆土场、施工便道和施工生产生活区10个防治区进行了水土流失预测,针对本项目位于山岭区,地形起伏大,高边坡较多的特点,根据不同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情况,遵照重点治理与层面防治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各区的防治重点和措施配置。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要求,依据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项目区侵蚀类型、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特点,综合治理措施配置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沟坡兼治,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从分水岭到坡脚,从上游到下游,建成了完整的坡面和沟道防护体系,充分发挥了各项治理措施的综合防治功能,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全面分析了运城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流失强度的变化,总结治理经验及成效,提出了运城市水土流失治理要因地制宜,要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明晰水土保持措施的产权,与大户治理相结合,积极推广水土流失治理新技术、新方法及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树种,加强小面积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平原地区河道堤防滩地的水土流失,直接淤积河床,影响行洪安全。堤防滩地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新修堤防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对其防治须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人为预防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陇西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措施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梁峁顶和沟坡配置乔灌草生物防护带,在梁坡修梯田,把沟道建成水沙调控利用区,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建成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岩溶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点扶贫区域。农户行为是农村水土流失产生的主体,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生态恢复的主体。岩溶山区水土流失是在自然环境与农户行为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部分地区形成石漠化。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提出耕作、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并对农户水土流失治理行为的变化原因进行探析,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朱一梅  张孝中  孙虎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5):149-153,160
[目的]在1986年汉中地区原区划的基础上,完成省级区划与地级市区划的链接,更深入结合汉中市的水土流失特点,与时俱进地为汉中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方向。[方法]采用叠图分析法,结合汉中市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趋势等,将全市水土保持分区重新进行划分。[结果]全市共划分为4个区域:北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西部水源涵养水质维护区、南部土壤保持生态维护区。[结论]北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应注重保护和合理开发天然林草资源,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改陡坡轮垦为带状间作。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应注重护岸治滩,整治江河,继续搞好城镇绿化,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化生态农业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西部水源涵养水质维护区应提高治理面源污染的能力,针对坡耕地、矿山开挖裸露面和草地等用地类型,做好治理及植被恢复工作,维护水源区水质。南部土壤保持生态维护区需在25°以上的坡耕地和部分缓坡地一定区域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使林草、土壤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重点推广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显著的经济林果。  相似文献   

12.
黄前库区流域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及植被类型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对黄前库区流域现有植被类型的调查和主要类型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分析,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对各种植被类型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黄前库区植被的建设中,从生态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全面考虑,远山、陡坡和山上部可以刺槐林等水源涵养林为主;山坡中部和管理不便的立地条件较好的远山可以柿树、板栗、枣树等干果林为主;近山中下部土壤条件较好,樱桃和杏树等经济林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水土保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波市的水土保持区划工作始于2000年.当时主要依据宁波市地形地貌特点的水土保持区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为科学指导宁波市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市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有必要重新进行水土保持分区.作者采用叠图分析法,将全市划分为北部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东南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和西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等4个不同的水土保持分区.北部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重点加强耕地、园地和林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土地的保护,改善平原河网水质;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重点加强城市开发建设中土石弃渣和泥浆处置的管理,构建生态走廊,改善人居环境和河湖水质;东南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重点改造治理低质林地,完善沿海防护林建设,对经济林园地实施保土耕作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西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重点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充分发挥植被拦截泥沙、调蓄径流、涵养水源和治理面源污染的能力.通过合理的区划,以期科学指导宁波市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林体系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保持林体系是防护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中具有重要作用。回顾国内外水土保持林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就其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奥地利、前苏联、中国,在水土保持林体系科研方面成绩突出,起到了带头作用。奥地利建立的森林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体系,已被许多国家采纳和推广。前苏联在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林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水土保持林体系研究和营造的理论依据。我国提出的生态林业和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理论,是对世界水土保持林体系发展的一大贡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尺度小、林分稳定性差、无合适理论依据和空间配置不合理等。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应是未来水土保持林体系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加快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步伐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搞好水土保持是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和西部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 ,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全社会、多部门参与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部门应做好行业归口管理。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宣传 ,建好示范工程 ,建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为全面开展监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和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途径,为该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为例,基于相关科学研究和文献资料,在综合考虑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开展以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在系统梳理塘背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指出崩岗侵蚀、林分结构单一和林下流、规模化经果林开发导致的局部水土流失恶化和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从前期侧重遏制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修复转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为主的新阶段,这是南方红壤丘陵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结论]建议以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为核心目标,从不同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和水土保持服务的空间流动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入手,研发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包括权衡与协同土壤保持与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固碳增汇等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模式,打造塘背河小流域"升级版"和"扩展板",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服务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南方红壤区不同植被措施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为了研究不同的植被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以及对坡面侵蚀的抑制效果,在福建省长汀县选择乔灌草、灌草、草本、农作物、乔灌、封山育林、经济林等各植被措施下的标准径流小区,通过观测各种植被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情况,分析比较各小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能较好地调控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不同植被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分异规律明显,相对裸地,盖度高的乔灌草、灌草、草本等措施的水土流失量最小,水土保持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的降雨量条件下,不同植被措施的坡面水土流失情况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未来南方红壤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植被治理措施的逐步实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家对山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与资金投入的增加 ,为快速推进山西小流域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条件。全省要大力实施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年治理水土流失的速度达到 3 %以上 ,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 33万hm2 。要把专业队治理及项目报账制作为一项重大措施推广普及开来 ,把扶持水保治理大户成长作为任务去落实 ,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 ,为小流域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农艺、技术和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9.
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村,就是以行政村为单位,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设水土流失得以控制,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循环,人口、资源、环境得以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村。人均土地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土保持治理程度、人均耕地、人均基本农田、人均林地、年人均收入等,是生态村建设的量化指标。生态村可分为初级生态村、标准生态村、先进生态村,先进生态村由各级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命名。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建设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实践 ,存在很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现在水利、林业、计委、民政等部门都在搞退耕还林还草 ,其结果是重复投资、重复统计成绩 ,上报数字为虚玄数字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国务院成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并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 ,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统一领导。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辩证关系 ,应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