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字说五谷     
王菲 《河南农业》2005,(9):42-43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近万年的农业文明史。据《淮南子·修务》记载:“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龙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原始采集业在神农时代发展为种植农业,所种农作物的品种据上述主要是“五谷”,但对“五谷”的解释却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麻、黍、稷、麦、豆(郑玄注《周礼》);一说是稻、稷、麦、豆、麻(王逸注《楚辞》);还有人认为是稻、黍、稷、麦、菽(赵歧注《孟子》)。综合起来共有六种作物,即黍、稷、麦、稻、豆、麻。事实上“五谷”之说是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当时社会不可能仅有五种农作  相似文献   

2.
正"谷(穀)"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如稻、稷、黍等。"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汉代之前认为是稻、黍、稷、麦、菽(豆),汉代之后认为是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了。古时还有"六谷"之说,指稻、黍、稷、粱、麦、  相似文献   

3.
<正>五谷泛指主要粮食作物。以五谷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从精神层面说,五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谷物是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下最重要的作物。五谷就是五种谷物。"五谷丰登"千百年来一直是农民的期盼。"五谷"的称谓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有两种说法影响较大:一种指稻、黍、稷(粟)、麦、菽(大豆);另一种指麻、黍、稷(粟)、麦、菽(大豆),反映了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种类。  相似文献   

4.
商周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涉及到了这一时期普遍种植的粟(小米)、麦(大麦)、来(小麦)、黍(谷)、稷(谷)、稻(大米)、粱、菽(豆)等粮食作物和瓜、葫、桃、枣等瓜果菜蔬以及桑、麻、葛等经济作物,并有考古发掘实物予以证实.先民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5.
五谷杂粮     
<正>问号粉碎机:又到了春播时节,农谚说得好,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我们老话里说五谷杂粮,你知道五谷都包括哪些吗?"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五谷的记载也很多,而且对"五谷"所指亦颇有不同。例如,《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  相似文献   

6.
~~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牛匕豚乞刂(郭注:亦割刺之名),糈用禾余。今按,此经起自“洞庭山之首”,中有“澧沅”、“潇湘”诸水,其倒数第二为“柴桑之山”,郭注:“今在浔阳柴桑县南,共庐山相连也。”则此《中次十二经》稻产区当分布于今湖南北部和江西北部。这与上述湘北、赣北史前稻遗存发现地点也是吻合的。史称“三苗之后,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战国策·魏策》)然而,三苗族所创造的文化类型,应属于稻作文化。南方多水稻。今本《海内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豆)、膏稻、膏黍(黄米)、膏稷(即粟、谷子)…  相似文献   

7.
种植的智慧     
<正>泥土出芬芳,堪比桂花香。风吹麦浪涌,田间耕耘忙。中华文明源自农耕、本在农耕,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育蚕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化。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脉,其包含的自然规律和技艺方法更是为当代中国甚至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我国的农具与农业几乎同时产生,至今拥有上万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使用早期的木石农具种植"五谷",形成了稻(水稻)、黍(黄米)、稷(高粱)、麦(小麦)、菽(大豆)的农作物组合;夏代已经  相似文献   

8.
《北京农业》2013,(28):35
远古的时候,食物很少,一个叫稷的青年决心去尝尽天下草木果实,为大家找到能做主粮的粮种。他把决心告诉了女娲,女娲很支持他,还让她的五个儿子稻、黍、麦、菽、麻,拿着白、黄、红、绿、黑五只不同颜色的袋子,做稷的侍从,跟着稷一起去找。渐渐地,他们找满了五袋子的粮种。一天,他们看见一座山上有一种高秆红穗的东西,就爬了上去。到了山顶,向下一看,发现下面有五条山谷,山泉涌流,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种植谷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钊 《农业考古》2001,(3):175-177
自农业创始以后,谷物就是我国人民的主食(粮食),从古迄今在人们生活饮食中都占着非常 重要的地位。谷物品种,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粟、稷、黍、稻等品种。夏代由于农业生产 较前进步,产量上自然也有所增加。后人的生活中心在黄河中游,粟可能仍然是占主要栽培 谷物,依《夏小正》的记述,夏代粮食作物有粟、黍、麦、糜、菽等,但是《夏小正》产生 的时代,国内学人的说法不一,不能肯定是夏代的真实记述,如果成书于春秋以后,则难免 加入成书时代的内容。商殷以后,有了甲骨文字记载,我们知道的品种就日益增多了。禾、粟:禾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著作的《天工开物》(公元1637年),是总结我国古代农业一部重要的科技全书。无论是在我国农业科技史和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有着重要的价值。《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它对于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总结,是比较全面,比较系统,比较准确的。《天工开物》全书十八卷,开首第一卷《乃粒》,就专门总结和论述粮食生产,分别阐述了稻、麦、黍、稷、粱、麻和菽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二)豆菽类 9。大豆(Glycine max) 我国古代称豆为菽,并把菽列为五谷之一。在我国史前遗址中发现过大豆的遗迹。我国最古文献如《竹书记年》、《周书》、《诗经》等书中都有大豆的记载。世界公认大豆的栽培历史以我国为最早。据考察,虽然东北盛产大豆,而大豆的原产地仍在我国西  相似文献   

12.
谷类及食用豆类之起源与早期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饶的农业是所有文明昌盛的主干。中国史前文化开始繁盛并传播即当中部平原、长江下游盆地南岸边界区域,及可能之邻接地区的作物生产同时呈现有进展之时。黍 shu(mille-t)、稷 chi(millet)、稻 tao(rice)、麦 mai(大麦和小麦)、以及菽(大豆)shu(soybeans)——神话传说中所谓之五谷——为以后中华文化之扩张与发展提供了基本要件。本文系自多种学科获得之知识为基础而综合叙述主要粮食作物之早期历史。有关生态的、土壤的,及生物环境等方面亦加入讨论,俾供更多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在汉代墓葬中,仓囷类储粮明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随葬品。河南汉墓陶囷的外部往往书有粮食作物的名称,有的内部装有与铭文一致的粮食。对陶囷铭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河南地区两汉时期的常见粮食涵盖了黍、粟、稻、麦、豆、麻、米等多种农作物。西汉中期,带铭文陶囷开始出现,作物名称以粟、黍、麦、豆、麻等为多见,新莽时期增加了黍米、黄粱米、白粱米等,东汉时期以大麦为主,多见"大麦万石"。通过与文献资料对比,我们有理由相信,东汉时期种植的麦类作物以大麦为主。陶囷文字中常见作物种类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河南地区汉代农业生产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基础研究提升传统作物谷子和黍稷的科研创新水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和黍稷(Panicum miliaceum L.)是中国起源的古老农作物,栽培历史超过8 000年,粟(谷子)、黍(黍稷、糜子)、稻(水稻Oryza sativa L.)、麦(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菽(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被称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五谷"[1-2],而谷子和黍稷在"五谷"中位列重要位置,可见这两种作物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考古学证据的积累证明,黍稷的驯化早于谷子,  相似文献   

15.
汉唐时期北方旱地作物粟的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怡华 《农业考古》2001,(1):103-104
在古代,中国北方是以种植粟黍为特征的旱作农耕文化区,从目前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来看,粟和黍的种植遗存遍布黄河流域。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就已发现了粟的遗存,与其时代相当的河北武安磁山也发现了粟的遗存。仰韶时期,中原地区的先民的农作物以粟为主。西周以前,人们种植的谷物种类甚多,有“百谷”之称。春秋之后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禾、黍、麦、稻、寂、麻六类。不过,先秦至秦汉乃至隋唐,在北方,禾一直是五谷的首要作物,禾,即粟,这是一种耐旱作物,适宜于北方黄土高原种…  相似文献   

16.
论黍和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常常黍稷连称,周族的祖先称后稷,稷成为百谷之长。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黍的出现次数很多,黄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谷物遗存中又以粟最多。黍和稷到底是同一种作物或两种不同的作物?千余年来文献中一直争辩不休。以稷为粟和以稷为黍的,各自引经据典,互相辩驳,积累的文字,令人目眩,而且枝节横生,又有以稷为高粱的插曲,附和者都是经学大师、训诂名家。除以稷为高粱已遭摈弃外,稷即粟和稷乃黍(穄)的争论仍未结束,  相似文献   

17.
汉代土地利用汾水濛浊而宜麻,泲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平土之人慧而宜五谷。(《淮南子·坠形训》)作物栽培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采,多积聚,劝种宿麦,若或失时,行罪无疑。(《淮南子·时则训》)荆阳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然后鮆窳偷生,好衣甘食。(《盐铁论·通有第三》)会稽人顾(?),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饭,常帅子女躬自采撷。还家,导水凿川、  相似文献   

18.
茭白又名白茭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均有大量栽培。民间素有“杭州不断笋,苏州不断茭”之说。 茭白肉质肥大细嫩,蛋白质含量1.5%,且人体必需的5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果蔬, 此外还含有维生素。炒、烧、生食皆宜,深受消费者喜爱。 茭白原产于我国。在《尔雅》、《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菰、茭草、菰米等。那时人们食其籽,而不知食其茎。其籽称为菰米、雕胡,与稻、黍、粱、稷、麦同列为六谷,为人类之主食。秦汉时期,人们就注意到茭草受到黑粉菌的刺激,其茎膨大成茭白,这样茭白渐而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19.
陈有清 《农业考古》2001,(1):229-230
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汉的遗址中,均出土高粱的遗存(1),说明我国种植高粱的时间甚早。但秦汉以前的文献中,一直未见有关高粱的明确记载。先秦时期高粱的名称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 吴瑞曰:“稷苗似芦,粒亦大,南人呼为芦 。”王念孙注《广雅》曰:“今之高粱,古之稷也。秦汉以来误以粱为稷,而高粱遂别名木稷矣。”程瑶田在《九谷考》中亦曰稷为高梁。但此说已被现代学者的研究所否定,认为稷即粟(2)。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先秦文献中的“粱”即现在的高粱(3)。但从《仓颉篇》说“粱,好粟也”始,训诂学家、本草学家和农…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农业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我国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轮作休耕制度并非现在才有,我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