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常年植棉面积900—1000万亩,近年育苗移栽面积占90%以上。棉花苗期的立枯病、炭疽病等常发性病害发生严重,一直影响着棉花的一播全苗。因此,棉种药剂处理控制苗病发生程度,成为棉花生产上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药剂品种的更新和推广应用上,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目前的棉种药剂处理已基本上适应了棉花生产发展的需要。六十年代,棉花生产水平不高,耕作比  相似文献   

2.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性真菌病害,研究病原菌侵染棉花的组织学过程对致病机理解析和抗病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丽轮枝菌系统研究了其对抗病棉种海岛棉7124和三裂棉、感病棉种军棉1号和戴维逊棉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大丽轮枝菌对抗/感棉种的初始侵染没有明显差异,接菌5 h后,分生孢子均能吸附在感病和抗病棉种的根表面。但侵染过程存在显著差异,侵染感病棉种中病原菌3~5 d到达皮层,5~7 d达到维管束,随后迅速扩展繁殖,侵染14 d后即完成系统侵染,并开始产生黄萎病症状;而病原菌侵染抗病棉种,5~7 d才侵入皮层,7~10 d到达维管束,14 d后仍无法扩展,病原菌的定殖与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形成系统侵染,较少形成黄萎病症状。本研究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大丽轮枝菌对抗/感棉种的侵染过程研究,为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研究和抗性资源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海林 《植物保护》1986,12(4):23-24
种衣剂是利用粘合剂和多种助剂,将长效杀虫剂与不同生物活性杀菌剂复配加工制成的一种糊剂。采用拌种机或手工操作将糊剂均匀地包裹于硫酸脱绒的棉籽上,并迅速固化形成种子包衣。种子包衣在水中只能溶胀而不被溶解,从而保证种子正常发芽和药剂缓释,延长持效期。它比常规拌种浸种具有较多的优点,是防治苗期病虫害、实现棉种标准化的重要步骤。种衣剂处理棉种,经济简便,效果显著。现将使用结果整理如  相似文献   

4.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氟虫腈对黄地老虎的LD50分别为0.090 6和0.064 0 g/100 g棉种。田间棉花苗期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氟虫腈等药剂对棉花出苗无不良影响。12%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以0.2~0.3 g/100 g棉种拌种处理棉花种子,对棉花苗期地老虎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以0.1 g/100 g棉种拌种处理棉花种子,对棉花苗期地老虎也具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5.
1982年春安徽省宣城地区未经检疫从山东省柳城调进“鲁棉一号”棉种135万公斤。经宣城地区植保植检站将这批棉种的样品送请江苏省农科院帮助检验。检验结果,这批棉种枯萎病病菌的带菌率竞达0.1%。据此情况,地区植保植检站明确提出这批棉种不能作种用。但由于当时领导思想上只求所谓要打好棉花生产的“翻身仗”,只想把产量搞上去,而不考虑一旦疫情扩散给棉花生产造成的严重恶果,终于将这批棉种在全区大面积推广,致使全区27万多亩棉田实现了所谓“鲁棉化”。  相似文献   

6.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主要依靠土壤和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近年来,由阿拉山口口岸进口棉短绒量不断增加,2008年口岸进口棉短绒货量为3.8153947万t,大部分棉短绒都含有大量的棉籽,可能携带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Hansen)和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K leb)。为保护新疆及我国棉花产业安全,防止棉花枯、黄萎病菌随进口棉短绒中棉籽传入,对进口棉短绒中棉籽是否携带棉花枯黄萎病菌进行了检验。结果,只在进口棉短绒中棉籽上检测到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 & Hansen),未检出棉花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7.
用系列温汤(55℃~71℃)浸种后经自然和人工感染的尼加拉瓜棉籽(不刮绒)表明,对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uas crunpestris pv.nudvacearum)的感染率,在55℃以上时即大幅度下降,65℃时降至0。而用Bronopol处理或用酸去绒仅能消除棉籽表面的X.c.molvacearum,对棉籽内部无作用。温汤处理是避免X.c.molvacearum感染和感染地区避免新种入侵的唯一可行的办法;这在检疫上也是方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一、棉花枯、黄萎病发生情况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历年植棉面积达850万亩左右,是全国重点产棉省之一。建国以来,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棉种调运频繁,病害不断传播蔓延。1963年以前,我省只在孝感、钟祥、罗田三个县零星发生。1964年从美国引进大量光叶棉种,经过1964、1965年普查,这两病已传播蔓延到30个县,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国优质棉基地县配套装备棉种后整理车间,泡沫酸脱绒棉种即将在全国重点棉区普及,这为国家农业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种农剂开发和应用”在棉种上的实施开创了前提。为迎接新技术的推广,在北农大指导下,1990年我们作了棉花种衣剂应用试验。  相似文献   

10.
棉花枯萎病是危害棉花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传入麻城市最早时期是1969年,当年因发洪水,市良种场为了解决棉种缺乏问题,市良种场当年从本省钟祥县原种场引进一批棉种,1970年种植的当年,在宋埠良种场就发现有32株棉花可疑发病,经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武汉大学生物系,以及有关专家会诊后,确定为棉花枯萎病。尔后,发病面积逐年  相似文献   

11.
目前小麦、玉米等种子包衣技术迅速普及,而棉花包衣种子的推广相对滞后。为了探讨棉花种子包衣的应用效果,我们于1996年进行了棉种包衣对比试验,目的是为加速推广棉种包衣技术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供试药剂为(高巧+苗盛)种衣剂(德国拜耳公司产),组成为70...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是山西省棉花的主要病害。过去文献记载,原无此类病害,经过调查访问,一般认为黄萎病是于1935年从美国引进斯字4比棉种时传入;枯萎病是于1950年从陕西引进斯字517棉种和1956年从江苏引进岱字15号棉种时传入。以后,由于带病棉种的逐步推广,病害也渐次扩大蔓延,为害程度也日益严重。由  相似文献   

13.
19 棉籽长蝽学名 Oxycarenus Ayalipennis英名 Cotton Seed Bug寄主主要是棉花,还可选择秋葵和其他锦葵科植物、一些梧桐科的荚果和柿子为害此虫是棉花的常见害虫,既为害棉绒,也为害棉籽,但近几年并不常常严重发生,成虫主要吸取棉籽的汁液,未成熟或成熟的棉籽都为害。棉绒受到污染,棉绒的质量降低,棉籽变成褐色、严重皱缩,种子的发芽率严重降低。  相似文献   

14.
甲拌磷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甲拌磷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甲拌磷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3~10.8d,在棉花中的半衰期为6.6~7.3d,甲拌磷在碱性土壤中的降解速度比在酸性土壤中快.最终残留测定结果说明,甲拌磷在棉籽中未检出.  相似文献   

15.
灵·福种衣剂的性能及应用技术江苏省南通市农科所(226541)顾春燕,薛平10%灵·福种衣剂是江苏省南通市农科所八·五期间开发的新型棉种包衣剂。主要用于棉种包衣,防治棉花苗期病害。1991年起被江苏省农林厅推荐与棉种脱绒加工相配套,进行棉种包衣,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增铵营养提高新疆棉花抗逆能力的内在机制,以新陆早13号为供试棉种,通过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低温逆境,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幼苗叶绿素含量及部分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温度培养下,铵硝混合营养处理的棉苗叶绿素含量均高于纯铵处理,并显著高于纯硝处理(P0.05)。低温逆境(15℃)处理,棉花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25℃)处理(P0.05)。15℃逆境处理导致棉花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及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表现出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25℃条件下,棉花幼苗Pn、Gs、Tr随着铵比例增加显著增大(P0.05),在纯铵营养下达到最大。而在15℃下,棉花幼苗ETR、Yield、q P及q N随着铵浓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论:低温胁迫下,增铵营养提高了棉花幼苗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棉苗生长,维持代谢平衡,同时通过提高Pn、Gs、Tr等光合参数及ETR、Yield、q P、q N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减轻了低温胁迫对棉花光合系统的伤害,增强棉花幼苗的抗冷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育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必须具有病圃人工繁殖黄萎病菌。过去惯用棉籽;但是黄萎病菌在棉籽上生长较慢,容易感染杂菌。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们借鉴啤酒制造业用玉米代替大麦的经验,从1980年开始,多次用玉米糁等培养料试验比较。四种  相似文献   

18.
棉花枯萎病是对棉花生产危害最大、毁灭性的病害,属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波阳县是全省重点植棉县之一,植棉面积约占上饶地区60%。近年来,随着植棉年限增长及带菌棉种的连年种植,棉花枯萎病在该县已呈明显扩大趋势,对棉花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成为棉花生产的一大障碍。为了查清该县棉花枯  相似文献   

19.
陈吉棣 《植物保护》1964,2(5):222-223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一样,早经确定是土壤传染的病害;病残体、风、雨、农具等都是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关于种子带菌问题,自1923年以来,棉花枯萎病的种子带菌已不断得到证实,国内外均予重视。黄萎病是否能以种子传布,在学术上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我国棉花黄萎病的最早来源被认为是随美棉输入而侵入的;国外也有不少关于因输入美棉或其他病区棉种而发现黄萎病的报导。国内还有不少调查资料证明,枯萎病和黄萎病往往都以棉花研究单位和良种繁育场发生较早,逐步向外扩展,因而将这二种病害列为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20.
烯效唑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 NH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10%之间(n=5)。烯效唑在3种基质中的检出限(LOD)均为0.01 ng,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棉花样品中烯效唑残留的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2~5.0 d及15.8~19.7 d;于收获期采样,烯效唑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 mg/kg和0.022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