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林业统计年鉴》、《黑龙江年鉴》中研究区域范围内各地区2009—2018年林业产业总产值数据为基础,应用区位熵模型、行业集中度模型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合空间计量分析法中的莫兰指数,从时间、空间2个维度分析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产业集聚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内,大部分地区林业产业集聚化程度有提升的趋势,但产业集聚化程度仍然较低;各产业集聚性呈现出,由2014年及以前的行业集中度指数由大到小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集聚模式,向2015年及以后的行业集中度指数由大到小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集聚模式演替发展;研究区域内,大部分地区的林业产业集聚化程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存在空间正向相关性,地理位置接近的地区彼此相互影响,存在"高-高"集聚区域、"低-低"集聚区域。总体看,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产业集聚性,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分布不均衡,在动态时间上呈现更替变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现状,依据2001—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值增长率、产业主导性及多样性,并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实际情况及《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从资源型接续产业、非资源型替代产业、生态产业园区3个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现状,依据2001—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值增长率、产业主导性及多样性,并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实际情况及《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从资源型接续产业、非资源型替代产业、生态产业园区3个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建成区面积、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铺装道路面积以及农业人口人均GDP的发展情况,根据1990年至2009年四个指标对应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回归预测方法,研究上海的建成区面积、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铺装道路面积三个空间城市化进程衡量指标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在不断推进空间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升了农业人口的人均GDP,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式发展。最后,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以促进上海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确分析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绿色经济效率协调发展度,对改善高污、高排、高耗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分析法计算出2007—2016年各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协调度,从时序及截面2个维度评价中国各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绿色经济效率协调发展阶段及水平,为探索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提供现实依据。结果表明,近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及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协调水平均有所提升,且东部各指标的发展优于中西部地区;从区域分类结果看,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等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其协调发展水平较好,而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省等中西部省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协调性相对较弱,各省域的发展情况不一。  相似文献   

6.
以黑龙江省有代表性的40个林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林业企业特征,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林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中国林业与草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2—2018年黑龙江省40个林业企业的时空二维数据,采用熵值赋权法和序关系分析法(G1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林下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态投入、资本投入、产出效益、林下经济发展结构对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林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是基础设施投资额度,其次是林下经济总产值、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和林下经济结构系数。各林业企业从2012年至2018年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再加上生态投入规模和资本投入规模双重减少,导致了产出效益规模减少;有的林业企业尽管在资本投入规模出现减少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地调整产业发展策略,加大生态投入规模,使得产出效益规模逐年增加。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多元化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并且在面对资本投入规模普遍减少的大趋势下,应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对不同林业企...  相似文献   

7.
运用系统方法论,分析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的结构与原理;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良性发展为目标,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FEES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利用结构模型解析法,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FEES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1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的现状森工国有林区在黑龙江省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生态环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我国国有林区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受到很大的限制,下面对我国国有林区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黑龙江森工集团总经营面积1006万hm2,约占黑龙江省国土面积的1/4,其中有林地面积761万hm2,  相似文献   

9.
国有林区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阐述林区道路类型的基础上,就国有林区道路建设意义进行阐述,通过分析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改善林区生产条件,加快林区道路建设,促进林区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系统方法论,分析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 FEES )的结构与原理;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良性发展为目标,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FEES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利用结构模型解析法,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FEES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林地的保护与建设问题,选取我国3大林区中林地面积占辖区比最高的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结合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像元尺度的长时序林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5年,黑龙江、广西和云南的林地面积均为净减少,黑龙江省的净减少面积最大;2)该3省(自治区)的林地转化集中在林地和耕地、草地之间,在林地二级类型转化中,有林地的变化最为明显;3)该3省(自治区)林地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35年来均未发生较大波动,林地退化区域集中且范围较小;4)城镇化率和交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林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为林地资源的监测、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楠  朴金星  程国玲  李永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768-12769,12789
根据1978~2011年黑龙江省人口、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78~2011年黑龙江省总生态足迹以年均440.2万hm^2/的速度增长,人均生态足迹从1.4832hm^2增加至2011年的5.0789hm^2。6大类型土地中,生态足迹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依次为: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林地。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3.
陶爱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85-15987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人均受教育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个指标,依据2002~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和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采用灰色理论,分析了影响农民纯收入的因素。结果表明,按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均GDP、农村科技人员数量、乡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即r06〉r04〉r02〉r05〉r07〉r03〉r01。结合具体实际,具体分析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各个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增收。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区际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为基础,采用陈明星的象限图方法,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其关系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县域贫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准确地刻画贫困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制定区域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县域为单元,在对黑龙江省贫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量化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县域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均值为3.92%,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均值分别为8.98%和1.19%,县域贫困发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干旱盐碱区、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区和偏远农业区。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影响因素包括县域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温度、坡度、水田比率、耕地质量等别、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垦殖率和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其中,前6项指标呈负相关,后3项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与短期性,而气候和地貌等自然地理状况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因此,黑龙江省应结合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状况,充分挖掘贫困县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6.
利用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市场替代法、碳税法、影子价格法估算了近10a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园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生态损失价值,并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了建设用地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经济增长价值。得出结论和建议:①近10a来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园林地生态损失价值远远大于建设用地增加的经济增长价值;②建设用地增加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少,而固定资产和技术水平的贡献率越来越大;③黑龙江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忽略了园林地的生态价值,导致建设用地迅速扩张;④黑龙江省未来应走内涵式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趋势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位生态环境脆弱性内涵基础上,设置了国有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进行赋权,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监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2004—2014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因子,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森林火灾受害率、森林病虫鼠害受害率、营林投资力度、林业法律法规健全度、废水排放达标率、降水量、积温、水资源总量、过熟林比例、无林地比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陕西省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给耕地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减少了耕地的面积。本文通过运用权重法和综合指数法来计算陕西省2000年到2011年城镇化指数,确认城镇化发展的速度,通过对陕西省2000年到2011年年末常用耕地面积、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农业占总产值比重和公路里程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呈现高度负相关。我们应减少城镇化对土地的依赖,更好地合理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贫困地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效果,本研究基于2014年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独山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收入和人均林业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消除混杂因素及样本选择偏差和管理选择问题等的影响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收入的效应为0.45%左右,但影响不显著,而对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的效应为2.76倍左右,具有稳健的显著正向影响。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相比,传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高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的影响,大致高估了5倍左右。建议进一步深化贫困地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励农户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业收入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0.
孙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12-15914
选取云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分析的变量指标,采集《云南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中1978~2007年的相关数据,采用RHL值和泰尔指数,对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并通过经济增长对城乡差异收敛与发散的空间分析及城乡经济差异演变趋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7年,城市经济发展以向下收敛为主,农村经济发展以向下发散为主,导致城乡发展分离趋异,总体表现云南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镇的发展;城乡差异发展趋势显示库兹尼次曲线的倒“U”形特征。为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加速总体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适当扶持贫困农村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