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但椰树高大,施药比较困难,费用昂贵,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污染严重。为了持续有效地控制椰心叶甲的危害及蔓延,海南省林业相关部门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分别从越南、我国台湾省引进椰甲截脉姬小蜂、椰心叶甲啮小蜂,并在室内大量繁殖及田间释放。主要阐述椰心叶甲引进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人工规模繁殖及田间释放技术。  相似文献   

2.
采用叶片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毒力,比较了药剂在二者之间的毒力选择性.结果表明,供试杀虫剂中以印楝素和苦参碱对椰心叶甲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比值(LC50椰甲截脉姬小蜂/LC50椰心叶甲)为0.4856和0.4597;.烟碱虽然对椰心叶甲的毒力较高,LC50为9...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科技》2006,(5):61-61
目标:以引进寄生性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心叶甲啮小蜂大量繁殖与释放为核心技术,熟化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与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快速扩繁与释放技术,建立繁蜂工厂,大量生产繁殖。在椰心叶甲疫区海南海口、文昌、琼海、三亚、儋州、广东深圳及广西北海等地方建立示范区,示范推广以  相似文献   

4.
椰甲截脉姬小蜂对4种棕榈科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4种棕榈科植物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引诱作用。[方法]用“Y”型嗅觉仪观测了椰甲截脉姬小蜂雌蜂对4种棕榈科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槟榔Areca catechu和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的行为反应。结果14种棕榈科植物未受害心叶和机械损伤心叶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每叶10头椰心叶甲3龄幼虫为害20—48h,幼虫-散尾葵心叶复合体、幼虫-槟榔心叶复合体和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幼虫-大王棕心叶复合体仅在36、48h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小于或大于这些时间范围,4种复合体对椰甲截脉姬小蜂都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相比之下,椰甲截脉姬小蜂对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的趋向率稍强于其他3种复合体,但对4种复合体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心叶后,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可引起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寄主栖境定向行为。  相似文献   

5.
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概况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天敌引进和利用的顺序综述应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概况,包括引进天敌的种类与可行性分析、引进流程与安全性评估、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基础生物学与人工繁育,以及释放技术和跟踪评价技术,讨论并展望未来研究和应用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经实地调查和室内解剖观察,分析研究了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寒流对海南、广东椰心叶甲及其寄生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成虫在海南冻死率为0,在广东冻死率为68.25%~98.00%;在海南随纬度升高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AK39.88%下降为12.16%,椰甲截脉姬小蜂随纬度升高寄生率从4.61%提高到18.42%;在广东仅徐闻、雷州有两种寄生蜂分布,其中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寄生率为2.50%和5O%,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率为34.37%和50%;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在寄主体内的存活率随纬度升高而下降,分别从89.50%下降到76.11%和46.90%下降到11.23%。  相似文献   

7.
目前海南椰心叶甲的防治主要采用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蜂等生物防治办法。本文对绿僵菌、椰扁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及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方法]利用四臂嗅觉仪在室内测试了椰子、大王棕和槟榔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雌成虫选择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椰心叶甲啮小蜂对这3种植物受害前后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3种植物的老叶和心叶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对椰心叶甲啮小蜂无引诱作用,但当3种植物的心叶在遭受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后及为害后的去虫叶,其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3种植物受幼虫为害的心叶的挥发物之间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心叶后可引诱椰心叶甲啮小蜂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研究不同温度下对不同日龄的椰心叶甲啮小蜂处理不同时间对其寄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雌雄性比并无明显影响。24~28℃时,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心叶甲蛹的寄生力影响不明显,随着温度的降低,啮小蜂的寄生率、寄生蛹出蜂量明显下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较高的温度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力有利。椰心叶甲啮小蜂在羽化交配后的1~4 d内寄生力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日龄的增加,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力逐渐下降。椰心叶甲啮小蜂成蜂在不同温度下贮藏1~3 d时对其品质影响不大,贮藏4 d后其寄生力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0.
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和适合度不同会影响对害虫的控制效果。为评价不同种类寄生蜂对棕榈食叶害虫控害效能,通过强迫寄生实验和寄主选择实验研究2种啮小蜂[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ere和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对棕榈植物上3种主要食叶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Maulik)和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的寄主适合度和选择趋性。啮小蜂强迫寄生实验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心叶甲寄生率(76.67%)显著高于其在水椰八角铁甲(63.33%)及椰子织蛾(0.00%)上的寄生率,周氏啮小蜂(北京、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的寄生率(56.67%、63.33%)显著高于其在椰心叶甲(23.33%、15.44%)及水椰八角铁甲(0.00%、0.00%)上的寄生率,它们的出蜂量、性比、寿命等也有显著不同。选择寄生实验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更偏向于寄生椰心叶甲(选择频率73%),周氏啮小蜂更喜欢寄生椰子织蛾(选择频率95%)。实验结果表明生产中释放周氏啮小蜂能控制椰子织蛾,也可能兼治椰心叶甲,但不能控制水椰八角铁甲;释放椰心叶甲啮小蜂能有效控制椰心叶甲和水椰八角铁甲,但不能控制椰子织蛾。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绿僵菌菌株SY-2,WC-1,SX-2,HK-5 QH-4,HY-4,YP-6,SS-2对椰心叶甲幼虫和成虫的毒力进行了测定, 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毒力。结果表明,其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在1.0×106-1.0×108个/mL孢子悬浮液接种处理后第10天,椰心叶甲3龄幼虫累积死亡率均为74%~92%,接种SY-2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108个/mL情况时,对3龄幼虫的死亡率为96.70%,LT50为3.8d,与HY-4,YP-6,和SS-2,(死亡率88.3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1.0×106~10×108个/mL孢子悬浮液接种处理后第10天,椰心叶甲成虫累积死亡率53%~76%,接种SY 2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108个/mL情况时,对成虫的死亡率为85.03%,LT50为5.4d,与SS-2(死亡率为70%)相比,SY-2,WC-1和SX-2具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观察发现,SY-2菌株具有很强的2次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喷菌法接菌,测定5株金龟子绿僵菌对不同龄期椰心叶甲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浓度为(1±0.5)×10~7孢子·mL~(-1)的孢子悬液接菌10 d后,各绿僵菌菌株对该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一定致病力。其中,以Ma1775菌株对椰心叶甲致病力最强,成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67.96±3.66)%和(60.59±1.31)%,LT_(50)为(7.11±0.52)d;5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78.53±2.73)%和(73.55±3.22)%,LT_(50)为(5.77±0.38)d;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82.59±2.48)%和(77.86±3.44)%,LT_(50)为(5.80±0.14)d;2~3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73.46±4.60)%和(69.50±3.87)%,LT_(50)为(6.49±0.12)d。Ma1775菌株对该虫各发育阶段6 d的LC50分别为:3.52×10~8、7.13×10~7、2.48×10~7、7.69×10~7孢子·mL~(-1)。时间-剂量-死亡率(time-dose-mortality,TD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各发育阶段幼虫死亡高峰期均为3~7 d。因此,Ma1775菌株在椰心叶甲生物防治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椰心叶甲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危险性有害生物,严重危害椰子、槟榔等棕榈科植物,利用昆虫寄生真菌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绿僵菌的分类现状、对椰心叶甲的入侵机理、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应加强对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的筛选,在防治害虫时尽量减少温湿度、紫外线等对绿僵菌防效的影响,并尽量避免与防治真菌病害的杀菌剂接触,以提高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5种常规农药对椰心叶甲的防治试验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5种常规农药对危害棕榈科植物的椰心叶甲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淋4.5%高效氯氰菊酯或10%吡虫啉500倍液加挂90%晶体敌百虫药包两种组合的效果最好,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且对植株安全,可作为防治椰心叶甲的常规用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印楝素与啶虫脒对椰心叶甲生物活性及混配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和常用化学杀虫剂在椰心叶甲防治上的联合利用效果,采用浸叶法和大田药效试验测定了印楝素和啶虫脒对椰心叶甲的生物活性及混配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印楝素和啶虫脒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均表现出生物活性,LC50值分别为14.45和9.44 mg/L。混配增效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印楝素∶啶虫脒=2∶5(质量分数)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为492.23。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混配处理组以有效成分印楝素∶啶虫脒=2∶5(质量分数)对椰心叶甲的田间防治效果最好,在浓度为50 mg/L处理7 d后,混配处理组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7.66%,印楝素和啶虫脒单独处理组分别为69.43%和74.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