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对设施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为探讨大棚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土壤质量退化的原因,对昆明郊区蔬菜、花卉主产县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B/F比值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以种植6~8 a时最高而20 a时最低;真菌数量持续增加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降低.与连作相比,轮作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而降低真菌数量,有利于提高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花-花轮作效果最好,菜-菜轮作效果最差.研究结果表明大棚种植初期(4~6 a)土壤生态环境较好,6~8 a后土壤微生物Ⅸ系失调.酶活性显著下降,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土壤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大大降低;轮作种植能有效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有利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微生物角度探究有机种植方式的优越性,揭示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环境因子,为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方式的0~15和15~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基于db RDA分析明确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果】2种种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以细菌高于真菌。有机种植表层0~15 cm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物种的均匀度均较高,且与其他土层有显著差异(P<0.05,下同)。2种种植方式均表现为细菌以变形菌门、真菌以子囊菌门为优势菌门。有机种植方式显著提高细菌群落中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真菌群落中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其中15~30 cm土层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0~15 cm,而真菌2个菌门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土层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别;常规种植则明显增加细菌中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及真菌中被胞菌门、壶菌门和捕虫霉门的相对丰度。有机种植能增加土壤中Haliangium和Mortierella等有益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常规种植则显著提升土传病害致病菌Ralstonia及植物病原菌Fusarium、Colletotrichum的数量和丰度。dbRDA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依次为全氮>全磷>有机质>pH>全钾,土壤环境因子对真菌群落的影响依次为全氮>全磷>pH>有机质>全钾。pH、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结论】不同土层起核心作用的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差异;有机种植能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的丰度,降低土传病害及致病微生物的丰度。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和p H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模式对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种种植模式下青稞根际土壤的16S rDNA和18S rDNA基因相关区片段进行测序,研究根际土壤细、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从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角度解析青稞连作障碍的发生机制。6种种植模式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WHD模式最高,全磷含量YC模式最高,全钾含量MLS模式最高,pH均为碱性;3种连作模式下,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逐年降低,全磷显著升高。6种种植模式下,细菌和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和覆盖度没有显著差异,与连作相比,WHD和MLS模式可显著提高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与混作、轮作相比,连作显著提高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但Chao1指数差异不显著;连作使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减小,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增加。6种种植模式下,genus水平群落结构表现为连作使青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发生较大改变,导致有害菌群丰度增加,有益菌群数量减少,尤其是真菌菌群发生较大改变,而轮、混作模式使优势菌群及新种数量明显增加。细菌、真菌群落PCoA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在6种种植模式间变异较小且未发生明显分化,PC1、PC2的总解释能力均大于80%,表明有显著主导因子。细菌、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显示,土壤有机质、全氮与提高WDH、QKA模式下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而pH、有机质、全氮与提高WDH、YC、QKB模式下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表明,与连作相比,WDH和MLS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微生物群落组成,是缓解青稞连作障碍的可能途径,可为青稞连作障碍修复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受风蚀和水蚀双重影响下内蒙古荒漠地区羊柴(Hedysarum leave Maxim)根围AM真菌群落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特征,以内蒙古正蓝旗青格勒图具有代表性的梁地作为采样地点,按海拔高度在梁地选择梁底、梁中和梁顶3个样地,分0~10,10~20,20~30,30~40,40~50cm 5个土层采集羊柴根围土壤样品,通过Nested-PCR-DGGE技术,结合DGGE图谱分析、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和土层,AM真菌具有不同DGGE指纹图谱特征,AM真菌丰度、优势度及其多样性指数均有差异,其中梁中和梁顶样地0~10cm土层AM真菌丰富度最高,均为20;多样性指数梁中样地0~10cm土层最高,为2.88。DGGE条带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全部序列归为5属15种,分别为Glomus属10种、Rhizophagus属1种、Funneliformis属2种、Paraglomus属1种、Septoglomus属1种;根据UPGMA算法绘制15个样品间AM真菌群落相似性图谱,全部序列归为3个类群,聚类分析显示羊柴根围AM真菌群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似性指数最高仅为0.54,说明梁地生境空间异质性对AM真菌遗传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受风蚀和水蚀影响,3个样地土壤速效氮差异明显,梁底受侵蚀作用最弱;梁中受侵蚀最强,土壤最贫瘠;球囊霉属Glomus和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是内蒙古荒漠地区AM真菌优势属,这为进一步筛选高效优势AM菌种,促进荒漠植被恢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乌龙江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稀释平板法对湿地土壤可培养真菌数进行测定,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乌龙江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平板计数结果表明,不同时间不同采样点可培养真菌数的变化幅度较小,每克干土中可培养真菌数介于0.13×10~4~8.26×10~4 CFU。真菌18SrDNA的PCR-DGGE图谱显示,每个泳道条带的位置、数目和亮度各有不同,说明不同采样时间不同采样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存在着差异。DGGE图谱条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3月、2009年11月和2010年1月所采集土壤样品的真菌群落多样性较其他时间更为丰富;从采样点来看,真菌群落丰富度则表现为样品L样品M样品R。对DGGE主要条带和差异性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后发现,乌龙江湿地土壤主要真菌类群为子囊菌Ascomycota和毛霉菌Mucoromycota。  相似文献   

6.
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伴生植物丛枝菌根(AM)真菌遗传多样性特征,于2013年7月随机取样采集内蒙古乌海、磴口和乌拉特后旗3个样地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根围土壤,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AM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共分离鉴定球囊霉属(Glomus)、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和根内球囊霉属(Rhizophagus)3属AM真菌,其中,Glomus为所有样地和土层共有优势属,G.coronatum(AJ276086.2)和G.sp.(KC558550.1)为霸王根围优势菌种,Uncultured Funneliformis(HG004455.1)和Uncultured Rhizophagus(KC797139.1)为白刺根围优势菌种;G.coronatum(FR773145.1)是乌海特有菌种,G.sp.(AJ315521.1),Uncultured Rhizophagus(KF386282.1)和Uncultured Glomus(HG972422.1)为磴口特有菌种。(2)不同宿主、样地、土层AM真菌具有不同的DGGE图谱特征,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呈现蒙古沙冬青霸王白刺;同一样地,0~30cm土层高于30~50cm土层;同一土层,乌海、磴口均高于乌拉特后旗样地,其中乌海20~30cm土层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16和2.06。(3)土壤速效磷与AM真菌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碱解氮、碱性磷酸酶与AM真菌群落多样性显著负相关。可见,AM真菌能与宿主植物形成良好共生关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宿主植物、环境因子对AM真菌群落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棚室茄子栽培易出现连作障碍,致使土传病害严重,产量下降。试验选取芥菜、油菜两种十字花科作物与茄子轮作,旨在探讨轮作模式对棚室茄子栽培连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影响。通过Mi Seq测序分析表明,茄子/油菜轮作处理土壤细菌丰度、茄子/芥菜轮作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连作处理。聚类分析表明,茄子/油菜轮作和茄子/芥菜轮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茄子连作和农药熏蒸处理不同,两个轮作处理土壤中Flavobacteria等细菌为优势种,可改善根区土壤生态条件,促进作物生长。真菌多样性分析表明,两个轮作处理土壤中真菌多样性和丰度显著降低,Chaetomium等腐生真菌数量增多,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连作土壤质量,研究可为缓解棚室茄子连作障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分子学方法在研究AM真菌多样性中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寻找研究蒙古沙冬青根围土壤AM真菌群落的合适引物,选取3对常用引物进行试验,最终选取2对不同引物AM1/NS31和AMV4.5NF/AMDGR,利用DGGE技术研究内蒙古阿拉善和乌拉特后旗2个样地蒙古沙冬青根围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阐明极端干旱环境下AM真菌空间分布及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1)AM1/NS31引物能够更有效扩增样本AM真菌,表现出丰富的DGGE条带数目。(2)2个样地AM真菌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上有较高相似性,不同样地和土层AM真菌群落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丰富度和优势度上。同一样地,0~20cm土层AM真菌丰富度高于20~40cm土层;同一土层,阿拉善样地AM真菌丰富度更高。不同样本AM真菌优势度有较大差异,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在所有样本中均有较高优势度。(3)土壤速效P、速效N、速效K和有机质对于AM真菌分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怀地黄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运用传统平板培养方法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法对地黄的连作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黄连作引起土壤根际、根外细菌数量减少;根际放线菌数量增加,根外数量变化不大;真菌种类和数量都有较大变化.DGGE分析表明,头茬和重茬地黄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了明显变化,细菌数量减幅较大,有些条带消失,说明种群数量减少;放线菌种群没有大的变化,数量有所上升;真菌数量有所增加,种群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为条带的缺失和增加.地黄连作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生了较大变化,细菌数量减少,木霉和黄曲霉数量增加,土壤生态系统已开始失调,这可能是地黄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麦、燕麦秸秆对连作黄瓜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不同秸秆对连作黄瓜土壤环境的调节效果,为连作蔬菜土壤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瓜为试材,以连作4年的瓜类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瓜类连作土壤分别添加质量比为2%小麦秸秆、2%燕麦秸秆和小麦、燕麦各1%混合秸秆对黄瓜生长及不同生长期土壤细菌、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定植20 d后不同秸秆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真菌条带数,与对照和小麦秸秆处理相比,添加燕麦秸秆、小麦和燕麦混合秸秆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5)。定植30 d后,燕麦秸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条带数,不同秸秆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真菌条带数,小麦秸秆处理土壤的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燕麦、小麦和燕麦混合秸秆处理,燕麦和小麦、燕麦秸秆处理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小麦秸秆和对照处理(P<0.05)。定植40 d后,小麦、燕麦混合秸秆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条带数,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同秸秆处理对土壤真菌条带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影响。添加小麦、小麦与燕麦混合秸秆能显著增加黄瓜的株高、茎粗以及全株鲜重(P<0.05)。【结论】小麦、小麦与燕麦混合秸秆对连作黄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秸秆处理在不同时期均不同程度的影响连作黄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条带数、提高了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连作瓜类土壤中添加作物秸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连作障碍的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凤芝  王学征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74-2280
 【目的】研究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连作黄瓜2年和7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及其均匀度指数均随着黄瓜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黄瓜产量显著下降。而对于15、18和21年3种轮作种植的土壤,尽管其种植年限较长,但其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均匀度均高于7年黄瓜连作的土壤,而且黄瓜VC含量均高于连作土壤。【结论】设施栽培条件下,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黄瓜产量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轮作是一项经济和有效的控制土传病害的措施。为进一步明确轮作作用机理,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谱图分析技术,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田块土壤微生物的PLFA构成特征。结果显示,水稻-棉花和水稻-玉米轮作田块中的微生物PLFA总量均高于水稻-水稻连作田块,水稻-水稻连作田块的微生物PLFA总量比连作前水稻田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田块土壤中细菌占主导,真菌和放线菌含量次之,原生动物最少。但是,轮作田中每一类微生物含量均高于连作田块,细菌尤为显著。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田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数量和种类均存在着明显差异,水稻-旱作轮作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增加,种类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选择绥化地区现存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围栏内外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无论围栏内外,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以0~15 cm 高于15~30 cm ,围栏内微生物数量显著大于围栏外;真菌和细菌无论在围栏外还是围栏内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分布规律相似,真菌的分布为: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群落,细菌的分布为:杂类草群落>羊草群落>碱茅群落;放线菌的分布在围栏内外稍有不同,在围栏内: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群落,在围栏外:杂类草群落>羊草群落>碱茅群落.围栏内外三类微生物数量表现为放线菌数量最大,真菌次之,细菌较少.  相似文献   

14.
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索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评价不同耕作制度下甘薯地土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试验中对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SR指数、J指数、成熟度指数及土壤线虫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连作甘薯地极优势属为植物寄生茎线虫属(Ditylenchus),轮作、休闲状态下极优势属为头叶线虫属(Cephalobus)、真头叶线虫属 (Eucephalobus),滑刃(Aphelenchoides)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连作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同一土层线虫属数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线虫数量间有显著差异。连作使PPI、PPI/MI值增高,WI、∑MI、MI值降低,轮作可使PPI、PPI/MI值降低WI、∑MI、MI值增高。【结论】不同耕作制度改变土壤线虫群落在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MI指数、MI指数、PPI 和PP /MI值、WI值可作为甘薯地土壤健康评价的敏感指标,相似性指数可反映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间相似及相异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四川中江丹参轮作期间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变化特征,分离提取土壤微生物DNA,以细菌通用引物PCR扩增,DGGE分离,切割条带、回收并测序,在GenBank中查得菌种。结果表明,中江丹参轮作期间,土壤细菌主要群落包括:Alpha proteobacterium,Sphingomonas sp.,Uncultured bacterium isolate LH2-12,Uncultured bacterium isolate DGGE gel band h,Uncultured Arthrobacter sp.,Uncultured bacterium isolate DGGE gel band a1-11,Uncultured Sphingomonas sp.。休种1年与当年种植丹参土壤细菌多样性相似,而与休种3年土壤细菌种群结构有明显差异;休种第2年属于过渡。说明中江丹参轮作期休种为其土壤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逐渐恢复平衡过程;且休地第2年是关键时期,与笔者前期采用培养法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甘薯茎线虫病严重的多年连种区进行轮作玉米试验,研究连种甘薯、轮作玉米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垂直分布、线虫群落的多样性的影响,其结果共获得3目8科15属线虫。连种甘薯地极优势属为茎属Ditylenchus,甘薯地轮作玉米其极优势属为头叶线虫属Cephalobus、真头叶线虫属Eucephalobus,滑刃Aphelenchoides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连种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同一土层线虫属数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线虫数量间有显著差异;应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J均匀度指数、SR丰富度指数分析了连种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其中Shannon指数、SR指数最敏感,应用WI指数分析了土壤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WI指数可反映轮作玉米与连种甘薯间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差异;轮作可减少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和数量,增加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的数量,可改变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轮作、连作3年、连作6年的植烟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烤烟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菌数量从团棵期、旺长期到成熟期,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且轮作土壤的细菌数量最大;就真菌数量而言,轮作少于连作土壤,连作6年的真菌数量在团棵期最大,且显著高于轮作和连作3年;放线菌数量表现为轮作>连作3年>连作6年,且团棵期>旺长期>成熟期。对烤烟物理特性研究表明,填充值、叶片厚度、抗张力、叶质重、含梗率均表现为轮作与连作3年有显著差异,其余指标不显著;对烤烟化学成分,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施木克值均表现为轮作>连作6年>连作3年,且在适宜范围内,轮作烤烟的协调性优于连作;中性致香成分总量(不计新植二烯)表现为轮作>连作6年>连作3年。  相似文献   

18.
水生蔬菜轮作对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温室大棚连续种植草莓导致土壤发生连作障碍的问题,对连作5年大棚草莓土壤进行耕翻、灌水和种植水生蔬菜处理,并研究处理后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显示:与不耕翻和自然休闲处理的土壤(对照)相比,耕翻和灌水休闲处理导致表层土壤(0~5.0 cm)碱解氮、硝态氮、全磷、有效磷、水溶性钾和有机质含量及电导率均下降,中层土壤(5.1~10.0 cm)的电导率、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以及中、下层土壤(5.1~10.0 cm、10.1~15.0 cm)的pH值均显著下降。与耕翻和灌水休闲处理的土壤相比,轮作水生蔬菜导致表层和中层土壤的电导率以及中、下层土壤的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水溶性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下降,而表层土壤的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中层和下层土壤的pH值和真菌数量以及中层土壤的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可见,水生蔬菜轮作显著改变了大棚草莓连作土壤耕层(0~15.0 cm)土壤的性质,减少了耕层土壤有效养分,减轻了土壤次生盐渍化,提高了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抗盐碱转基因大豆(SRTS)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AOA)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根际土壤中,SRTS的氨氧化古菌DGGE条带数、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受体亲本黑农35和其他两种大豆处理,而均匀度指数较低;在根际土壤中,SRTS的DGGE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受体亲本,但并不显著,其均匀度指数则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每种大豆自身根际与非根际比较显示,SRTS非根际氨氧化古菌DGGE条带数、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根际,均匀度指数却低于根际,而其受体亲本与其他两个处理反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SRTS的DGGE带谱与其他大豆处理差异较大,且自身非根际与根际处理差异显著,与其受体亲本黑农35相似性很低。测序结果表明,在SRTS处理中特有条带12、15和优势条带13、14均属于Uncultured crenarchaeote。在盐碱土壤生态系统中,SRTS提高了非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的多样性,但对根际土壤中氨氧化古菌的群落多样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保护地蔬菜土壤中木霉菌种群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ITS、TEF序列比对鉴定出11个木霉种,其中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蔬菜保护地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同时研究表明种植年限、蔬菜种类、轮作制度、杀菌剂等均会影响木霉菌数量和分布,木霉菌的数量与种植年限、蔬菜种植结构密切相关,连作时,当种植年限超过10 a,木霉菌数量减少;轮作地比连作地木霉菌数量虽然下降,但在真菌中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种植葱蒜类蔬菜的地块比种植番茄、黄瓜的地块木霉菌数量多.从蔬菜田中分离到的木霉菌对杀菌剂的抗性较强.土壤因素中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木霉菌数量的影响最为重要,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直线方程为y=0.13x-1.07.表明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及轮作是提高木霉菌生物种群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