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分子育种实验室选育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S42对野败型(WA型)和夜公型(Y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均具有较强的恢复性。以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和Y型不育系Y华农A为母本,单片段代换系S4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构建了两个BC3F2群体。利用与第1、10染色体上恢复基因Rf3和Rf4两侧紧密连锁的SSR标记,从这两个BC3F2群体中筛选携带有基因型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的单株,对这些单株进行花粉和小穗育性观察,并利用205个多态性SSR标记对这些单株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表明: 1)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S42),WA型不育细胞质的可恢复性好于Y型不育细胞质,单片段代换系S42中的恢复基因Rf4的恢复力大于Rf3; 2)单片段代换系S42中的恢复基因对于珍汕97A和Y华农A表现出质量 数量性状的遗传。在单片段代换系S42中,除了主效恢复基因Rf3和Rf4外,微效基因或者修饰基因也表现出对珍汕97A和Y华农A的育性恢复作用,而且效应较大; 3)在构建的两个BC3F2群体中,基因型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单株的遗传背景片段数平均为1.1,对应于恢复基因Rf3和Rf4座位的代换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14.5  cM 和17.4  cM。  相似文献   

2.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对构建的玉米常规自交系与单倍体诱导系杂交组合群体A(四-287×Y11)和两个单倍体诱导系杂交组合群体B(Y6×Y11)的F2世代的单倍体诱导性状的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体A的单倍体诱导性状遗传由两个主基因控制,表现加性-显性效应,遗传率达91.27%;群体B检测到1个主基因,表现加性-显性效应,遗传率为38.86%,群体B的诱导率遗传主要由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AL型杂交小麦的发展,以不育系AL18A、恢复系99AR144-1及二者杂交F2代群体为材料,选用SSR标记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进行育性恢复基因的QTL定位。结果表明,育性恢复由主效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在1B染色体上检测到了1个主效恢复基因QTLqRf-1B-1,在5AL染色体上检测到了1个微效QTLqRf-5A-1。qRf-1B-1位于SSR标记Xbarc8与Xgwm413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5cM和2.00cM,LOD值为14.06,加性效应为18.87,可解释22.43%的表型变异;qRf-5A-1位于SSR标记Xgwm595与Xgwm410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00cM和0.10cM,LOD值为3.18,加性效应为12.32,可解释5.44%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连续回交和单株(系)跟踪选择,培育成小麦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D^2-CA8057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BC6F1)材料。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单株及不育系msD^2—CA8057和恢复系遗4060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集中于近等基因系与恢复系之间,而9个近等基因系单株之间及其与不育系之间的遗传背景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近等基因系C3只含一个主效恢复基因D^2Rf1,该单株的自交和回交群体可望用于对该基因的精细定位。  相似文献   

5.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广占63S的不育基因来源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其育性转换表现为温敏型,是迄今两系杂交水稻中应用最广泛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之一。对广占63S/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进行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的不育性受1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技术,结合BSA法,以广占63S与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将不育基因(暂命名为PTGMS2-1)定位于第2染色体标记S2-4与S2-27之间物理距离390 kb的区间内,与两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5和1.1 cM,与标记S2-24共分离。  相似文献   

6.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广占63S的不育基因来源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其育性转换表现为温敏型,是迄今两系杂交水稻中应用最广泛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之一.对广占63S/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进行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的不育性受1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技术,结合BSA法,以广占63S与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将不育基因(暂命名为PTGMS2-1)定位于第2染色体标记S2-4与S2-27之间物理距离390 kb的区间内,与两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5和1.1 cM,与标记S2-24共分离.  相似文献   

7.
选用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育成的长穗颈不育系协青早eA(1)、协青早eA(2)、龙特浦eA(1)、龙特浦eA(2)、D297eA(1)、D297eA(2)及不育系协青早A、龙特浦A、D297A与恢复系R669、蜀恢527、明恢63为材料,组配成一套半双列杂交F1材料。分析了18个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ea)。结果表明,杂种性状主要受亲本gea作用,同时,sea效应也起着重要作用。18个性状中,有16性状组合间遗传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亲本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不同亲本之间gea表现较大差异,无明显规律;不同eui基因型杂交稻sea值差异依组合及性状的不同而峦化.未表现出规往件.  相似文献   

8.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获得,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在确认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属单基因配子体不育,恢复性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旨在找到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克隆恢复基因及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研究选用412对SSR引物,利用RN型不育系YA与恢复系167杂交的F2分离群体,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的两个标记Satt414和Satt596,遗传距离分别为16.4和14.6 cM.为了找到更近的分子标记,分析了Satt414和Satt596附近的所有SSR引物,并利用两个遗传差异较大的亲本重新构建了分离群体,从而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比较紧密的标记Satt547,遗传距离为7.56 cM.根据Cregan等构建的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将恢复基因定位于J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9.
小麦ARz抗纹枯病的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纹枯病在我国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确定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的位点和数量,本文以单粒传(SSD)方法构建了ARx和扬麦158杂交的F6代重组自交系(RIL)的遗传群体共137个单株,分别在2002和2003年用牙签法和沟带接菌法进行了3次纹枯病抗性鉴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抗性是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的。在2D、3A、3B、3D、7D等5条染色体上分析了42个SSR引物.共49个位点.结合回归分析找到10个SSR分子标记。综合本项目组先前分析的48个SSR标记住点.分别对2、3、7同源群使用Map Manager QTXbl7建立了14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6个QTLs,位于2D、3D、3B和7D上.单个位点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方差的9.0%、7.0%、7.0%、9.0%、14.0%和8.0%。初步认为在7D上有一个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相似文献   

10.
D297优明86是用D297A与明恢86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组合,具有株形集散适中,分蘖力和再生能力中等,抗倒伏性强等特点。介绍了D297优明86在长汀县古城镇作再生稻栽培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性水稻恢复系选育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优质抗稻瘟病水稻恢复系成恢177与转基因水稻Bt明恢63杂交并回交1次,采用PCR分析、试纸条检测、室内和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抗虫性,并结合系谱法选择农艺性状,病圃接种鉴定稻瘟病抗性,育成具转基因抗虫性的水稻新恢复系Bt5198。采用离体茎秆法接种二化螟卵块,新恢复系Bt5198和Bt明恢63的幼虫死亡率均为100%。在田间人工接虫条件下,该恢复系对二化螟和三化螟均表现高抗,与4个不育系配制的杂种F1仍保持良好的抗虫性,且杂种优势明显。两年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新恢复系Bt5198的叶瘟和颈瘟抗性水平与成恢177相当,明显优于Bt明恢63。Bt5198的种子发芽率和花粉量与成恢177相当,Bt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不会对种子生活力和制种产量造成显著影响。在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后代中,结合利用试纸条检测和室内、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是筛选Bt基因抗虫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6个不育系与绵恢501和明恢63所配12个组合的10个性状的方差分析和恢复系、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的估算及配合力总效应值的比较,绵恢501在株高、结实率、单株穗数和单株粒重4个性状上与明恢63具有相似的配合力,其它几个性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转bar基因水稻恢复系的生理性状和农艺性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杂交将转bar基因水稻亲本(Gulfmont、Bengal Hu-10和Cypress PB-6)中的bar基因转发转移到恢复系测64、明恢63和特青中,培育出6个抗除草剂(Liberty)的同型恢复系测64-B(G)、测64-B(C)、特青-B(C)、明恢63-B(G)和明恢63-B(C)。抗除草剂同型恢复系的大部分生理性状和主要农艺性状与原恢复系接近。将同型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选配出8个抗除草剂三系杂交组合和2个抗除草剂两系杂交组合,抗除草剂组合能保持或略高于原组合的产量水平,利用这项技术有望解决杂交稻制种过程中出现的纯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具抗稻瘟病基因Pi25杂交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组合中156/谷梅2号所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择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25的3个株系,分别与高产恢复系9308和3 11配组,通过单粒传法获得的6个F6重组自交系群体用于研究。在Pi25先前定位的遗传图谱上,新增加与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3330和A7,并结合RM3330和A7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果,共筛选到了109个Pi25基因纯合的株系。用现有的与恢复基因连锁的标记对这109个株系进行二次筛选,最终获得20个Pi25基因和恢复基因均纯合的株系。对育性恢复力鉴定试验表明,选育出的抗病恢复系具有较好的恢复能力,并已应用于育种实践;人工稻瘟病接种试验证实,所用标记不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效率差异显著,单个标记辅助选择符合率均不高,而采用目标基因两侧连锁的标记同时进行辅助选择,则可以明显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Bt5198, a new rice restorer line containing Bt gene, was developed from the cross and backcross of the elite restorer line Chenghui 177 with Bt Minghui 63, a transgenic Bt restorer line. The inbred lines were evaluated using PCR amplification, test paper evaluation, insect resistance evaluation in both the laboratory and paddy fields, nursery evaluation of rice blast resistance and pedigree selection of agronomic traits. Larval mortalities on Bt5198 and Bt Minghui 63 were 100% when rice culms were inoculated with the eggs of the striped stem borer (SSB) in the laboratory. Bt5198 was highly resistant against SSB and the yellow stem borer (YSB)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F1 hybrids derived from Bt5198 and four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 lines were also highly resistant to SSB and YSB and had a significant heterosis. Two-year evaluation of rice blast resistance confirmed that the resistance levels of Bt5198 to leaf blast and neck blast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Chenghui 177 an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Bt Minghui 63. Seed germination ability and pollen yield of Bt5198 were similar with Chenghui 177, suggesting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t gene into the new restorer lin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eed vitality or the yield of seed production.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the Bt gene, it was effective to combine test paper examination with the evaluation of insect-resistance, both in the laboratory an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江恢364是四川省川丰种业育种中心用恢复系泰引1号、IR30、明恢63杂交选育而成,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好、易制种等特点。用江恢364组配的冈优364已通过四川省和全国品种审定,80优364、金优364和中优2号已通过四川省审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常用水稻保持系及恢复系开花灌浆期耐热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常用的15个水稻保持系和26个丰产性较好的恢复系为材料,于主茎见穗当天起连续15 d进行高温胁迫处理(9:00-15:00,39~43  ℃),研究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保持系和恢复系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高温胁迫指数,可把水稻品种分为热钝感型、耐热型、不耐热型和热敏感型等4个类型。其中,水稻保持系K22B、博白B和V20B为热钝感型材料,Ⅱ 32B、中浙B和中9B为热敏感型材料;水稻恢复系明恢63耐热性最强,其次为R207和P929,P62 2 2、R8006 和P51等耐热性最弱。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温胁迫指数与水稻在自然条件下结实率、空壳率和秕谷率之间相关不显著,但与胁迫环境下结实率和空壳率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花期高温胁迫致使水稻保持系和恢复系结实率下降,空壳率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8.
籼型恢复系绵恢2040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军  谢崇华 《杂交水稻》2003,18(6):10-11,13
绵恢2040系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用万恢228与多系I号杂交选育而成的具有粳稻亲缘的籼型恢复系,农艺、遗传性状稳定,具有恢复力和配合力强,较抗稻瘟病、品质较好、制种花粉量大、易获高产等特点;播抽期较明恢63短5d左右,温光反应特性与明恢63相似。所配组合B优840和C优2040已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主要水稻恢复系的DNA多态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何光华  唐梅 《杂交水稻》1999,14(6):39-40
利用9 个随机引物对四川省18 个骨干恢复系进行了DNA 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8 个恢复系可分为2 类,除802、明恢63、泸恢6 号聚为一类外,其余15 个分为一类,后者又可分为5 个亚类。多数恢复系聚为一类,说明它们间的遗传差异小,要选育出超高产的强优势组合,在恢复系选育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