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马瑞 《当代畜牧》2014,(20):65-66
本文主要从产后奶牛的日粮与饲喂、管理、产后护理和治疗这几方面入手,阐述了奶牛产后7d的护理技术。根据在奶牛养殖场的实习过程中,发现奶牛养殖业卫生保健中存在问题,奶牛产后保健在奶牛生产中极其重要,尤其是奶牛产后7d内的保健。加强奶牛养殖中卫生保健素质教育,加强奶牛场的卫生防疫,加强营养代谢疾病监控等,确保奶牛的体质正常,不影响产奶和配种。  相似文献   

2.
奶牛保健包括奶牛乳房、肢蹄、产后保健,以及奶牛产后监控和繁育保健。做好奶牛保健,不仅可以提高泌乳期产奶量,还可以提高繁殖效率,降低淘汰率,从而提高牛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新疆昌吉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产后保健效果,减少奶牛产科和代谢类疾病,缩短产犊间隔,增加产奶量,提高经济效益。笔者对新疆昌吉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产后保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奶牛产后保健临床用药试验和各养殖场的用药经验,总结归纳出适合新疆昌吉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应用的产后保健方案,并对常见疾病提出了预防措施,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奶牛产后阶段是奶牛饲养管理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类疾病的多发时期。做好奶牛产后护理,有助于降低奶牛各类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产奶量。本文通过对围产期牛舍环境、产后奶牛的护理措施和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和优化了奶牛产后的饲养管理方案,实现了产后奶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使奶牛体况得到了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5.
奶牛产后疾病包括产后瘫痪、胎衣不下、产褥热、真胃移位等,给奶牛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探讨奶牛产后保健技术很有必要.本文就影响奶牛产后疾病的种类、致病因素、诊断、预防措施、产后护理、治疗等保健技术进行讨论,以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奶牛的产前产后保健,是奶牛饲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这个期间不进行必要的保健,会使奶牛的生产性能大打折扣,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奶牛患病死亡。据笔者在北京房山、河北保定等部分奶牛饲养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奶牛饲养户对奶牛的产前产后保健知识十分匮乏,不知道什么是奶牛  相似文献   

7.
付畅 《中国乳业》2023,(9):41-46+53
随着奶牛行业发展,牧场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追求高产量同时,都关注奶牛产后是否能尽快配种并受孕,从而缩短产犊间隔,减少饲养成本。新产牛护理中子宫保健是指奶牛产后子宫恢复到未孕时形态和功能的生理过程。产后子宫保健的过程和子宫恢复的状态决定奶牛产后第1次发情的受胎率,即首配受胎率。奶牛产后如果子宫复旧不全,会多发繁殖疾病,严重影响奶牛首配受胎率。由于产后发情配种未怀孕则导致受孕时间推迟,产犊间隔增加,意味着空怀饲养天数增加和牧场经济效益降低,所以牧场应时刻关注奶牛产后子宫护理工作及常见繁殖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奶牛的产前产后保健,是奶牛饲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这个期间不进行必要的保健,会使奶牛的生产性能大打折扣,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奶牛患病死亡。据笔者在北京房山、河北保定等部分奶牛饲养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奶牛饲养户对奶牛的产前产后保健知识十分匮乏,不知道什么是奶牛的产前产后保健,更有甚者连难产牛的护理都不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奶牛饲养业的发展,奶牛的难产多,空怀期延长,有些奶牛终身不孕,失去了利用价值,产奶量降低,生产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本中药方剂对围产后期奶牛的保健情况,研究产后奶牛体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试验将30头正常分娩奶牛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测定了奶牛在产后第3,7,14,21天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β)、IL-10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在产后第21天血浆中的IL-1β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奶牛在产后第7天血浆中的IL-1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此中药方剂对奶牛血浆中部分细胞因子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对正常分娩奶牛有一定的产后保健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银  杨连玉 《经济动物学报》2012,(4):230-233,237
围产期是奶牛饲养中的一个非常特殊阶段,对奶牛的健康和产后的生产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添加剂在奶牛围产期保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中通过对预防低血钙、增强免疫和缓解能量负平衡3个方面来对奶牛围产期保健添加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奶牛产后疾病包括低血钙、胎衣不下、产后瘫痪、酮病等,给奶牛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产后奶牛灌服复合营养液、投服钙棒、注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奶牛酮病监测等产后保健技术,提高了奶牛饲养管理水平,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奶牛同期发情和定时授精技术的发展,为奶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奶牛产后容易虚弱,同时还要产奶,体内的代谢循环和激素分泌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奶牛的生理状况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容易降低生产和繁殖性能,甚至导致产后疾病的发生。从奶牛产后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从产后保健和疾病预防两个角度阐述如何更好地促进奶牛产后身体机能恢复,为奶牛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朴明铮 《北方牧业》2004,(17):12-12
奶牛的产前产后保健,是奶牛牛饲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期间不进行必要的保健,会使奶牛的生产性能大打折扣,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奶牛患病死亡。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本中药方剂对围产后期奶牛的保健情况,研究产后奶牛体内部分炎症相关因子含量的变化,本试验将30头正常分娩奶牛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测定了产后奶牛在第3,7,14,21天时血浆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结合珠蛋白(H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奶牛血浆IL-6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奶牛血浆IL-6含量在第21天时显著高于第3天(P0.05);试验组奶牛第21天血浆H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此中药对IL-6和急性期反应的Hp两种炎症相关因子有调节作用,对正常分娩奶牛有一定的产后保健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通过产后灌服营养补充液试验,反映出产后灌服营养补充液对产后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为牧场产后奶牛的保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参考。选择二胎以上的健康奶牛14头,随机分成三组,试验一、二组各4头,对照组6头;试验一、二组奶牛分娩后灌服由丙二醇、红糖、食盐、反刍动物专用酵母、氯化镁组成的保健制剂,试验二组奶牛分娩后灌服由丙二醇、食盐、XP酵母培养物、丙酸钙、硫酸镁组成的保健制剂,对照组奶牛只灌服等量的30~50L、37℃温水。采集血清对BHBA、NEFA、AST、GLU、Ca、P和Mg指标进行检测;统计305d泌乳量、21d时泌乳量、首次发情天数以及疾病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的两组保健制剂对奶牛产后酮病、脂肪肝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试验组奶牛305d泌乳量、21d时泌乳量明显增多,首次发情天数缩短,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趋于稳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奶牛保健关键100天技术中的100天,是指奶牛在产前30天到产后70天这一阶段。国外这100天的保健技术已经十分的成熟,在奶牛的生理和生产周期过程中,这一阶段饲养、管理、保健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奶牛的生产效益,并且对于牛场的奶牛的淘汰头数产生直接的影响。总之,这关键的100天决定着您奶牛事业的成败,其中在这保健关键100天中主要包含着以下三方面的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17.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病程长,是引起奶牛不孕症的重要病因。检测产后子宫内膜炎患牛的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对产后保健效果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根据临床诊断分组的4头子宫内膜炎患牛和11头健康奶牛血浆中TNF-α和IL-6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炎患牛的TNF-α和IL-6分别在产后14d和21d时显著低于健康奶牛。  相似文献   

18.
奶牛围产期(产前1个月至产后2个月)是奶牛繁殖与奶牛生产周期中最重要的环节,奶牛80%~90%的普通病或因病死亡均发生在该时期。围产期保健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奶牛泌乳期产奶量的高低及下一轮繁殖的效率及能力。因此,笔者制定了奶牛围产期的保健措施,目的是较好地对奶牛围产期疾病进行预防,大大降低奶牛围产期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该措施已在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推广应用1年并取得了成功。该措施包括3个阶段,即产前计划、分娩计划及产后计划。  相似文献   

19.
将中药成方调理引入中兽医保健学,使用当归四物汤和通乳散,对产后奶牛进行调理,能够明显提高奶牛产奶量,泌乳期延长21d,日均产奶量增加3.78kg,提高16.65%,产后疾病发病率降低21%。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加大,养殖水平也不断提高,奶牛在健康保健、养殖利用年限,以及繁殖疾病方面的问题日益突显。特别是产后乏情、屡配不孕等繁殖障碍牛只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产后乏情与不孕,已经成为当前奶牛群普遍存在的繁殖问题,直接影响繁殖率和牛场的经济效益。针对奶牛常见产后乏情与不孕的几个原因及对症治疗方案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