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8):1387-1392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围产后期奶牛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探讨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疾病相关指标的发生特点,为围产后期奶牛产后保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年龄、体况、胎次相近的二胎以上无疾病史的健康奶牛30头,于分娩当天(0d),产后1,2,3,7,14,21d清晨饲喂前尾静脉采血10mL,分离血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血钙(Ca2+)、血磷(P3+)和血镁(Mg2+)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试验期内30头试验奶牛脂肪肝的发病率为46.7%,酮病的发病率为40.0%,低血钙的发病率为33.3%;血液中NEFA的浓度在分娩当天最低为(0.33±0.17)mmol/L,与产后7,14,21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NEFA浓度从产后1d逐步升高。奶牛分娩当天血糖浓度最高为(6.40±1.55)mmol/L,与产后1,2,3,7,14和21天的血糖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奶牛产后在7~21d时,血液中BHBA浓度逐步升高,其中第21dBHBA浓度最高为(0.84±0.68)mmol/L,与0,1,2和3dBHBA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当天Ca2+浓度为(2.29±0.31)mmol/L,与其他各天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0d起,血清中P3+浓度逐步升高,其中0d相对于3,7,14,21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Mg2+浓度产后1d最低为(1.56±0.42)mmol/L,0d血清Mg2+浓度与产后1,2,3,7,14,21d血清Mg2+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21d血清Mg2+浓度逐步升高,并处于平稳趋势。结果表明,该牛场奶牛产后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对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及保健,对于集约化高产奶牛场应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通过饲料添加剂对分娩牛保健,来预防围产期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6,(7):1206-1211
通过检测顺产后患产褥期子宫炎奶牛抗氧化能力、细胞因子变化和结合珠蛋白变化情况,为后期产褥期子宫炎治疗保健研究提供参考。选用20头产后健康荷斯坦奶牛为对照组(N组),产褥期子宫炎5例(PM),产后前10d检测体温;分别在产后3、7、14、21d经颈静脉采血,用试剂盒检测抗氧化能力、部分细胞因子和结合珠蛋白。结果显示:PM组体温在4~10d之间高于N组,其中第5、8天差异显著;PM组CAT、T-AOC、GSH-Px分别在3、7、7d显著高于N组,2组SOD、MDA差异不显著;N组IL-6、TNF-α分别在21、14d显著高于PM组。结果表明:产褥期子宫炎奶牛CAT、T-AOC、GSH-Px等抗氧化指标升高,细胞因子IL-6、TNF-α降低,进行药物对奶牛产褥期子宫炎的治疗保健效果评价试验时可参考上述变化显著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围产期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液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反映出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以及变化规律,为规模化奶牛场围产期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的饲养管理与产后护理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年龄、体况相近的一胎次奶牛5头,经产奶牛5头作为试验动物,在产前7(-7d),4(-4d),1d(-1d)、分娩当天(0d)和产后1,3,5,7,9,11,14,17,20d时尾静脉采血10mL,分离血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葡萄糖(GLU)、钙(Ca)、磷(P)、镁(Mg)、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甘油三酯(TG)的检测。结果显示,GLU浓度一胎牛在-7,-4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在0,3,5,7,9,11,14,17,20d时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且0dGLU浓度最高。Ca浓度一胎牛在0,1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在-4和-1d时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且分娩当天最低。P浓度一胎牛在0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一胎牛血清P浓度整体高于经产牛。Mg浓度一胎牛在1d时显著低于经产牛(P0.05)。BHBA、NEFA、TG、TP、ALB、GLO一胎牛与经产牛各采血时间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经产牛产后血液生化指标BHBA、NEFA、TP、ALB、GLO略微的高于一胎牛。结果表明,本试验一胎牛在能量代谢指标与Ca、P、Mg指标上优于经产牛,经产牛产后发生营养代谢病的风险高于一胎牛,建议牧场管理者应重视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工作,最好做到一胎牛与经产牛的分群饲养,加强对经产牛的产后保健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奶牛产后疾病包括产后瘫痪、胎衣不下、产褥热、真胃移位等,给奶牛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探讨奶牛产后保健技术很有必要.本文就影响奶牛产后疾病的种类、致病因素、诊断、预防措施、产后护理、治疗等保健技术进行讨论,以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付畅 《中国乳业》2023,(9):41-46+53
随着奶牛行业发展,牧场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追求高产量同时,都关注奶牛产后是否能尽快配种并受孕,从而缩短产犊间隔,减少饲养成本。新产牛护理中子宫保健是指奶牛产后子宫恢复到未孕时形态和功能的生理过程。产后子宫保健的过程和子宫恢复的状态决定奶牛产后第1次发情的受胎率,即首配受胎率。奶牛产后如果子宫复旧不全,会多发繁殖疾病,严重影响奶牛首配受胎率。由于产后发情配种未怀孕则导致受孕时间推迟,产犊间隔增加,意味着空怀饲养天数增加和牧场经济效益降低,所以牧场应时刻关注奶牛产后子宫护理工作及常见繁殖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1产后护理不当引发奶牛不孕良好的产后护理是防治奶牛产后不孕的关键。产后第1d产道与子宫的感染是最危险的,因为这时产道开放,子宫黏膜无上皮增生,类似表面创伤。损伤的黏膜和子宫阜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所以母牛产后必须加强护理工作,每天用消毒水洗母牛阴部、  相似文献   

7.
奶牛产后阶段是奶牛饲养管理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类疾病的多发时期。做好奶牛产后护理,有助于降低奶牛各类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产奶量。本文通过对围产期牛舍环境、产后奶牛的护理措施和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和优化了奶牛产后的饲养管理方案,实现了产后奶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使奶牛体况得到了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本中药方剂对围产后期奶牛的保健情况,研究产后奶牛体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试验将30头正常分娩奶牛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测定了奶牛在产后第3,7,14,21天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β)、IL-10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在产后第21天血浆中的IL-1β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奶牛在产后第7天血浆中的IL-1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此中药方剂对奶牛血浆中部分细胞因子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对正常分娩奶牛有一定的产后保健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某规模牧场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随机选择产后奶牛86头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跟踪检测酮病发生情况,并分析酮病与胎次、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奶牛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的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32%、24.42%、11.63%和4.65%;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酮病发病率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10.
奶牛的产前产后保健,是奶牛饲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这个期间不进行必要的保健,会使奶牛的生产性能大打折扣,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奶牛患病死亡。据笔者在北京房山、河北保定等部分奶牛饲养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奶牛饲养户对奶牛的产前产后保健知识十分匮乏,不知道什么是奶牛的产前产后保健,更有甚者连难产牛的护理都不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奶牛饲养业的发展,奶牛的难产多,空怀期延长,有些奶牛终身不孕,失去了利用价值,产奶量降低,生产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
奶牛的产后护理和保健是牛场饲养管理的关键,也是奶牛泌乳和繁殖再生产的重要时期。奶牛分娩前后,整个生理系统和营养代谢过程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是疾病的易发期。做好奶牛的产后保健和健康监控,直接影响奶牛场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病程长,是引起奶牛不孕症的重要病因。检测产后子宫内膜炎患牛的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对产后保健效果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根据临床诊断分组的4头子宫内膜炎患牛和11头健康奶牛血浆中TNF-α和IL-6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炎患牛的TNF-α和IL-6分别在产后14d和21d时显著低于健康奶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健康奶牛围产期钙代谢特点,本试验选取围产期健康奶牛20头,分别在产前7d、3d,分娩当天,产后3d、7d对试验奶牛血浆Ca、P、ALP、HYP浓度进行测定。按每个时间点血钙水平将试验奶牛分为血钙正常组(C)和低血钙组(L)。结果显示:奶牛在产前7d至产后7d低血钙发生率分别为45%、20%、80%、25%、15%。产前7d到产后7d,C组奶牛血浆Ca、ALP、HYP水平均显著高于L组(P0.05)。两组奶牛血浆P浓度围产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奶牛围产期易发生低血钙,以分娩时发生率最高;围产期奶牛低血钙症的发生可能与骨钙动员能力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通过产后灌服营养补充液试验,反映出产后灌服营养补充液对产后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为牧场产后奶牛的保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参考。选择二胎以上的健康奶牛14头,随机分成三组,试验一、二组各4头,对照组6头;试验一、二组奶牛分娩后灌服由丙二醇、红糖、食盐、反刍动物专用酵母、氯化镁组成的保健制剂,试验二组奶牛分娩后灌服由丙二醇、食盐、XP酵母培养物、丙酸钙、硫酸镁组成的保健制剂,对照组奶牛只灌服等量的30~50L、37℃温水。采集血清对BHBA、NEFA、AST、GLU、Ca、P和Mg指标进行检测;统计305d泌乳量、21d时泌乳量、首次发情天数以及疾病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的两组保健制剂对奶牛产后酮病、脂肪肝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试验组奶牛305d泌乳量、21d时泌乳量明显增多,首次发情天数缩短,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趋于稳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监测和诊断围产期奶牛常见营养代谢病,分别对产前15d、产前7d、产前1d、产后1d、产后7d、产后15d各10头共计60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在整个围产期内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差异不显著,不能作为围产期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监测依据。产前1d奶牛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为460.76±268.34μmol/L,与产前15d、产后7d、产后15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7d奶牛血清葡萄糖含量最低,为2.12±0.35mmol/L,与其他时间测定值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奶牛血清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最高,为15.33±3.24U/L,与产前15d、产前7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5d奶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分别为14.10±4.40U/L和0.90±0.14mmol/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血清Ca含量降至最低值,为1.76±0.32mmol/L,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分别为25.50±7.90μmol/L和85.13±7.57IU/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利用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葡萄糖含量和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按公式计算Y值可作为诊断奶牛脂肪肝的依据。奶牛血清钙含量降低,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可作为奶牛骨营养不良的诊断依据。尿酮体监测可作为奶牛酮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奶牛保健包括奶牛乳房、肢蹄、产后保健,以及奶牛产后监控和繁育保健。做好奶牛保健,不仅可以提高泌乳期产奶量,还可以提高繁殖效率,降低淘汰率,从而提高牛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我国南京地区荷斯坦牛围产后期日产奶量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南京地区某规模化牧场2014年6月—2019年5月产犊的512头荷斯坦牛产后第1~7天的产奶量记录,利用SAS软件GLM过程分析胎次、泌乳天数、产犊年份、产犊季节产犊难易等因素对产后前7 d日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荷斯坦牛产后第1~7天产奶量分别为7.23、16.8、22.26、25.72、28.30、29.83、31.50 kg;产后第1~2天的日产奶量递增率最高,为132.4%,第6~7天的递增率最低,为5.6%;胎次、泌乳天数、产犊季节和产犊难易对产后前7 d的日产奶量均有极显著影响;6胎的奶牛产后前7 d日产奶量最高;夏季产犊的奶牛产后前7 d日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季节;难产奶牛产后前7 d日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奶牛;产后前7 d的日产奶量对奶牛自身生理状态和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较为敏感。本研究为建模分析荷斯坦牛产后前7 d日产奶量的遗传规律奠定了基础,为规模化牧场利用日产奶量数据对围产后期奶牛进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奶牛亚临床酮病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研究选择2~4胎次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后血液中β-羟丁酸(BHBA)水平将奶牛分为亚临床酮病组(SCK组,16头)和健康对照组(C组,20头),记录围产期奶牛体况(BCS)和产后1~8周的泌乳量,分析产后第60 d乳成分变化;并于产前21、14、7 d和产后1、3、5、7、14、21 d分别进行血液样本检测,分析围产期奶牛血液中游离脂肪酸(NE-FA)、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高血糖素(GC)、胰岛素(INS)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奶牛相比,SCK组奶牛血液中BHBA浓度在产后3~21 d显著高于C组(P0.05),1~8周泌乳量低于C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乳样中乳脂率和脂蛋比显著高于C组(P0.05)。血液样本分析表明SCK组奶牛血液NEFA在产后7、14 d显著高于C组(P0.05),GLU水平在产后3、5、7、21 d显著低于C组(P0.05);SCK组奶牛血液中TG、CHO、HDL-C有所下降,但LDL-C、GC、INS的水平整体水平有所升高(P0.05)。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奶牛亚临床酮病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在产后5~21 d,奶牛患亚临床酮病会导致血液中糖脂代谢指标异常,虽然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导致乳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揭示围产期奶牛血清代谢物和相关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选取临床健康经产奶牛 20 头,分别于产前 14、7 d 及产后 0、7、14 d 采血并分离血清,检测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非酯化脂肪酸、β-羟丁酸等代谢物浓度和胰岛素、生长激素、脂联素和瘦素等激素水平,并根据相应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当天的血糖浓度较高,而后逐步恢复至产前水平;奶牛分娩后甘油三酯浓度下降,非酯化脂肪酸和β-羟丁酸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在产前 14 d 至产后 7 d 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产前 7 d 时的生长激素浓度高于其他时间点(P<0.01);脂联素浓度在整个试验期无显著变化;瘦素水平在产前 7 d 和产后 0 d升高(P<0.01),但产后 7 d 时下降(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分娩当天显著降低,随后逐步恢复。结果表明,奶牛产后体脂动员明显,可能与生长激素、瘦素等激素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干乳期奶牛是指停止挤奶到产犊前的经产牛和妊娠7个月以上到产犊前的初孕牛。干奶期一般为60d,前45d为干奶前期,后15d为干奶后期也称为围产前期,加强奶牛干奶期间的保健工作是奶牛生产当中的关键措施之一,因为干奶期间奶牛保健工作的好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