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人工诱变与外源DNA直接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光荣 《作物研究》1994,8(2):15-15,34
根据人工诱发突变的原理和实践,结合外源DNA导人的方法,提出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百种新途径。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结合的特点和可行性。实践上以水稻为受体导入玉米、高粱、大豆、稗于等植物的DNA,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表明,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的农业分子育种相结合,是一种效果更佳的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植物后的整合与分子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已有的几例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植物后的变异研究分析,提出外源DNA导入植物后,在种细胞中先与蛋白结合形成“小染色体”,同源结构“单元”经“拟联会复合体”与受体基因组发生重组,非同源性外源DNA可能以“B染色体”方式存在的假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分子育种可能从对总DNA的操作发展到对重组结构“单元”的操作与对这种结构单元的直接验证。  相似文献   

3.
外源DNA的直接导入(简称“分子育种”)是利用植物远缘杂种优势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获得适当的总DNA,采用最有效的DNA导入方法以及对变异株系的选育方法是“分子育种”中的3个基本要素。从总DNA的特性、种细胞的概念以及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原理、步骤和育种策略等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水稻分子育种法—穗茎注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炳然  王桂元 《作物研究》1994,8(2):13-14,19
本文主要介绍了“穗茎注射法”导入外源DNA的经典实验及作者等用在水稻上的基本情况,并对外源DNA注射的有效时期与部位及其在分子育种时的特点,包括与化学诱变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以达到促进水稻及其他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利用开花植物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外源总DNA,进而实现某些目的基因转移,实现农作物的分子育种,已被世人所公认,并不断在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和对其理论的深入探讨。该技术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中最...  相似文献   

6.
早熟大豆外源DNA导入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希臣  谢纬武 《大豆科学》1994,13(2):152-156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利用RAPD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导入外源总DNA所获得的大豆早熟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结果表明:在后代基因组中找到了供体具有而受体没有  相似文献   

7.
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选育高粱优良品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选育高粱优良品系石太渊,杨立国,林凤(辽宁省农科院生物技术室110161)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将外源DNA导入到水稻、棉花、小麦等植株中,并获得了具有有益性状的植株。这种分子杂交育种法,可以实现远缘间遗传分子...  相似文献   

8.
把外源DNA及其他遗传物质导入棉花受精卵的分子育种技术,已开始在棉花上研究利用。我们通过单交、三交的方法,培育出了具有红叶、超鸡脚叶、窄卷苞叶、无腺体4种标记遗传性状的棉花新品系Y1—4。用Y1—4作为导入外源DNA的受体,为棉花分子育种的研究,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9.
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项技术的革新使小麦染色体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一项革新是分带技术的应用,它使人们能够区分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还能逐一鉴别中期染色体。第二项革新是原位杂交程序的发展,它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染色体结构,并且可以对单个染色体上的特定的DNA序列进行物理定位。本文主要讨论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植物育种,基因定位分析和鉴定外源染色质导入方面的应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  相似文献   

10.
外源DNA导入大豆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DNA导入大豆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长春13011张君王丕武刘宗昭邬信康本试验将花生和小牛胸腺DNA导入栽培大豆中导入后代在叶型、株高、分枝数、生育期、产量等都发生变异并研究其引起的变异作用,为外源DNA直接导入的理论研究提...  相似文献   

11.
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豆外源DNA导入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于1993年9月6日通过省级鉴定。鉴定会由我国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王金陵教授主持。专家们认为该项研究将花粉管通道技术具体应用于大豆分子育种,成功地实现了大豆外源DNA的转移,建立起外源DNA提取、导入、后代选择及分子验证的一整套实验技术体系,获得了一批有应用前景的转化品系和材  相似文献   

12.
肖君泽  刘耀光 《作物研究》2002,16(2):102-104
介绍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外源基因导入技术改良水稻品种的趋势与前景。  相似文献   

13.
玉米总DNA导入水稻后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穗茎注射法将玉米总DNA导入水稻91-524,D1代未发现任何变化,D2代出现大量的变异分离,D3,D4代大多数株系继续严重分离,个别株系的主要性状趋于稳定。对DNA导入对变异率,变异性状分布特点、遗传力、遗传进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总DNA导入,能产生广泛的性状变异,但又有别于有性杂交和突变育种,具有自身的特点。据此,从育种学的角度,对玉米总DNA导入水稻引起的遗传变异及在育种中的利用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法改良高粱农艺和抗性性状杨立国,石太渊(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110161)目前基因操作和遗传转化是高等植物遗传和育种研究的重要手段,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知识、技能和资金的局限,特别是大量控制植物特,注的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导入外源DNA获得抗SMV大豆品系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刘德璞  廖林 《大豆科学》1997,16(4):277-282
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大豆导入抗SMV(大豆花叶病毒)的品种间、种间以及属间材料DNA,结合常规育种程序,培育出抗病丰产品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抗性是遗传稳定的。与对照相比,在保证和提高原品种丰产水平前提下,水平抗笥明显提高,同一品系对SMV的Ⅰ、Ⅱ、Ⅲ不同毒系抗性水平有差异。讨论认为,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创造和培育抗SMV大豆种质和品种途径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两项技术的革新使小麦染色体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一项革新是分带技术的应用,它使人们能够区分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还能逐一鉴别中期染色体。第二项革新是原位杂交程序的发展,它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染色体结构,并且可以对单个染色体上的特定DNA序列进行物理定位。本文主要讨论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植物育种、基因定位分析和鉴定外源染色质导入方面的应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应用是和E.R.Sears开创性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他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技术将半野生大豆高蛋白DNA转移到栽培大豆,获得了一批优良的高蛋白品系及群体。研究表明.利用该技术是资源创新和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的适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的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导入后代与其受体的酶谱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酶谱带数的不同和谱带染色深浅的差异。由此表明外源DNA片段(或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9.
外源DNA导入大豆其后代的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翠华  雷勃钧 《大豆科学》1994,13(2):167-170
采用聚丙稀酰胺凝效电泳的方法,对通过外源DNA导入法所获的大豆变异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酶谱分析。其结果是酶谱带清晰,变异后代与亲本的谱带有明显差异,并与该材料的表型性状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同工酶分析法做为鉴定外源DNA导入大豆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原生质体融合,外源DNA是入及DNA指纹分析等生物技术在谷子育种上的应用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