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利用开花植物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外源总DNA,进而实现某些目的基因转移,实现农作物的分子育种,已被世人所公认,并不断在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和对其理论的深入探讨。该技术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中最...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原生质体融合,外源DNA是入及DNA指纹分析等生物技术在谷子育种上的应用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水稻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水稻分子育种的兴起、发展与研究现状。较全面地介绍了分子育种的由来,外源DNA导入的方法,导入后代性状的变异与遗传,外源DNA导入的分子验证,DNA的提取与纯化,育种效果与育种程序等。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该项研究的实践,对外源DNA导入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有关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在花生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改良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一条广阔途径,本文从生物技术在花生野生种利用、基因工程导入外源DNA、原生质体培养,高频快繁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在花生品种改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亚麻总DNA快速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试验在对不同的DNA提取方法进行研究改进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合于提取亚麻植株体DNA的新方法-高盐低pH法,用该方法提取的DNA不仅纯度高,片断长度接近50kb,符合外源DNA导入的要求,而且具有高效、省时、无毒、简便、经济等特点。是目前进行亚麻植株体DNA提取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工诱变与外源DNA直接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光荣 《作物研究》1994,8(2):15-15,34
根据人工诱发突变的原理和实践,结合外源DNA导人的方法,提出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百种新途径。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结合的特点和可行性。实践上以水稻为受体导入玉米、高粱、大豆、稗于等植物的DNA,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表明,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的农业分子育种相结合,是一种效果更佳的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Ti质粒介导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以Ti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黑农39”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胚轴和子叶节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冠瘿碱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导入大豆基因组中。共获得81株再生植株,其中成活30株,仅3株结7个荚,得到7粒种子。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鉴定这7株再生植株呈阳性反应,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7粒种子均已萌发,植株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8.
早熟大豆外源DNA导入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希臣  谢纬武 《大豆科学》1994,13(2):152-156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利用RAPD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导入外源总DNA所获得的大豆早熟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结果表明:在后代基因组中找到了供体具有而受体没有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物技术育成大豆新品种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该院克山小麦所合作,利用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培育成功我国第一个大豆生物技术品种,近日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正式命名为“黑生101”,该品种的育成和推广表明我国生物技术———大豆...  相似文献   

10.
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植物后的整合与分子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已有的几例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植物后的变异研究分析,提出外源DNA导入植物后,在种细胞中先与蛋白结合形成“小染色体”,同源结构“单元”经“拟联会复合体”与受体基因组发生重组,非同源性外源DNA可能以“B染色体”方式存在的假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分子育种可能从对总DNA的操作发展到对重组结构“单元”的操作与对这种结构单元的直接验证。  相似文献   

11.
外源DNA的直接导入(简称“分子育种”)是利用植物远缘杂种优势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获得适当的总DNA,采用最有效的DNA导入方法以及对变异株系的选育方法是“分子育种”中的3个基本要素。从总DNA的特性、种细胞的概念以及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原理、步骤和育种策略等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2.
水稻分子育种法—穗茎注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炳然  王桂元 《作物研究》1994,8(2):13-14,19
本文主要介绍了“穗茎注射法”导入外源DNA的经典实验及作者等用在水稻上的基本情况,并对外源DNA注射的有效时期与部位及其在分子育种时的特点,包括与化学诱变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以达到促进水稻及其他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生物技术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生物技术,尤其是高等植物的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花药培养,胚胎拯救(embryoresue),原生质体融合,分子标记和DNA转化等的技术,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各方面的进展包括,籼,粳稻的原生质体培养均获得再生植株,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了胞质杂种(eytoplasmichybrids,cybrids)并应用该技术把胞质雄性不育性(cytoplami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动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艰苦探索,就“选育小麦自然细胞工程植株的生命学基础”。从时空结构、中心法则的逆循环链、DNA的三链结构、生物体温下的核聚变微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5.
多聚鸟氨酸介导外源基因的直接转化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相日 《大豆科学》2000,19(1):26-30
利用多聚鸟氨可以改变本来都带负电荷的原生质体或外源DNA表面电性,使其中之一带正电荷,从而达到原生质体和外源DNA正负相吸,并且促进外源DNA进入到原生质体中。本实验采用以多聚鸟氨酸改变外源DNA表面负电荷为正电荷的方法。在大豆品种黑农35和黑农37的多聚鸟氨酸介导BT基因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转化效率达到0.33%。  相似文献   

16.
张义 《中国糖料》1998,(3):60-62
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随着植物细胞、组织培养以及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完善,使人们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目的基因转入到植物细胞中,再生成植株,进一步形成转基因品种(系)成为现实。如改变蛋白质组分、育性、花色素基因的分离及应用,抗病虫、除...  相似文献   

17.
用基因枪法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gna)转移到优良籼型杂交稻恢复系蜀恢527中,通过PCR、PCR-Southern blotting和Southern blotting等分子方法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稳定遗传到转基因第三代(T2)。转基因第一代植株(T0)在株高和结实率上与相应的组培、种子实生苗植株相比,发生明显的不可遗传的变异。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转基因植株恢复到与对照植株一致。还讨论了DNA微量提取法在转基因后代筛选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花生属种间杂交不亲和性,限制了充分利用野生资源改良花生品种。我们采用杂交果针离体培养、外源DNA 导入和激素处理等生物技术克服了不亲和性,将野生种的遗传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中,获得了一批具有超亲优良性状的材料与品系。  相似文献   

19.
向大豆导入几丁质酶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徐香玲  邹联沛 《大豆科学》1999,18(2):101-107
以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为介导,将抗真菌病的几丁质酶基因,导入默经江省栽培大豆一东农37号,吉林28号等14个品种。从子叶节和下胚轴诱导出丛生芽,并再生植株,经PCR和DNA分子杂交检测,经PCR和DNA分子杂交检测的113株大豆幼苗中,有7株呈阳性反应,证明几丁质酶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推动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艰苦探索.就“选育小麦自然细胞工程植株的生命学基础”.从时空结构、中心法则的逆循环链、DNA的三链结构、生物体温下的核聚变微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