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泰勒焦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和瑟氏泰勒虫(T.sergenti)寄生于牛体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寄生原虫病,以高热、贫血、出血、黄疸、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病严重地影响着奶牛的繁殖和生产性能.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新疆也是病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福安水牛是福建省畜禽地方良种之一,具有性情温顺、行动敏捷、适应性广、遗传性稳定等特性。福安水牛的役用、肉用和繁殖性能在中国水牛地方良种中表现十分突出。2016年1月16日,福安市溪潭镇某养殖户到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病例,言其养殖场的部分水牛发生了一种以高热、红尿、黄疸和机体迅速消瘦为特征的疾病。后经确诊为水牛焦虫病,现把诊治过程介绍如下:1.流行特点(1)水牛焦虫病的主要病原体为牛双芽巴贝斯焦虫,寄生于牛  相似文献   

3.
细粒棘球蚴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属肉食动物小肠内 ,其幼虫寄生于羊、牛、猪、马以及人等中间宿主的各种器官组织中。幼虫对牛体的危害依寄生部位、棘球蚴的体积和数量而不同。如寄生在骨髓、脑、肾脏、肝脏、肺脏等部位 ,可引起严重的后果。牛体棘球蚴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牧区 ,河南未见报道。笔者于临床上见到奶牛肝脏棘球蚴病 1例 ,现报告如下。1 病史与临床症状安阳县曲沟镇永定村 1头 8岁黑白花奶牛患病 ,2 0 0 1年 7月 2 3日我们前去诊治。畜主主诉 :患牛于 1 0个月前 ,即 2 0 0 0年 1 0月 1 5日上午开始发情 ,1 0月 1 6日、1 0月 1…  相似文献   

4.
牛焦虫病是牛所患的一种原虫寄生虫病,其通常以蜱为媒介,寄生在牛的红细胞内。临床症状主要是高热贫血、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或拉稀,拉血痢,严重甚至会造成牛的死亡。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牧民在进行放牧时,蜱叮咬牛就会造成焦虫感染,其发病率通常较高[1]。  相似文献   

5.
牛巴贝斯虫病(Babesiosis)是由梨形虫目(Piroplasmide)巴贝斯科(Babesicdae)巴贝斯属(Babesie)的若干巴贝斯虫种寄生在牛红细胞(RBC)内而引起一种世界性血液原虫病。本病首例患牛于1896年在美国南部的宾夕法尼亚洲发现的,病原体是由罗马尼亚学者Babes(1888年)从当地患牛血液中首先发现的。目前报道至少有18种巴贝斯虫对家畜、实验动物及人具有致病性,其中寄生于牛的巴贝斯虫有4种,即牛巴贝  相似文献   

6.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黄疸、高热不退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于丹 《中国畜禽种业》2013,(11):103-104
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的一类微生物。该病原体可引起牛发热、黄疸、贫血和产奶量下降等症状。1发病情况2013年6月25日,阜新市郊区养殖户王某带自家奶牛来阜新农业学校门诊就诊。病牛消瘦,四肢无力,疲倦喜卧,起立缓慢,病牛倒卧后需较长时间才能重新站立。食欲不振。曾在当地一家兽医院注射过青霉素,但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8.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黄疸、贫血、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 该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疾病,目前,已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据报道1981年我国首次发现家兔感染附红细胞体病以来,相继在牛、羊、猪、犬、猫等病畜中查到附红细胞体病,近年在部分省、市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动物附红细胞体病不仅会导致产毛量及乳肉产量的减少,产仔力下降,而且还会引起较严重的临床表现,甚至死亡,给畜牧养殖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有的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正>棘球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狼小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畜危害严重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家畜被感染棘球蚴侵害后,引起幼畜发育迟缓,成畜生产性能急剧下降,严重时引起家畜死亡。笔者于2009年8月~10月对共和县屠宰场收购的屠宰牦牛随机抽取牦牛327头,结果检查出阳性牛71头,感染率21.71%。通过调查发现牦牛棘球蚴病感染率很高,这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不仅导致畜产品质量、产量降低,动物生育能力下降,而且可导致动物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阻碍畜牧业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必须科学防治。一、病原学分类附红细胞体的种类很多,多以寄生的宿主来命名。如牛附红细胞体、兔附红细胞体、犬附红细胞体,尤其猪附红细胞体报道占绝大多数。猪附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11.
黄丹 《福建农业》2012,(2):26-27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而引起猪、牛、羊等共患的溶血性疾病,其中猪发生该病的报道占绝大多数。附红细胞体病病原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为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和杆状。病猪以高热、贫血或黄疸为主要特征,常与猪的其它疾病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必须准确诊断,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12.
牛附红细胞体病简称牛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牛血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可感染各种品种和年龄的牛,以贫血、黄疽和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本文将从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标准、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期对该病的诊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牛焦虫病是由焦虫寄生在牛体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经硬蜱传播的流行性血液原虫病,病原体种类繁多,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传播媒介碑的滋生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除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外,还与当地某个时段的气候有关。2014年12月中旬贵州省荔波县某新建规模养牛场从北方引进优质肉牛种牛时就曾发生过牛焦虫感染的病例,临床症状主要以精神沉郁,呈稽留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对牛的危害非常严重。采  相似文献   

14.
牛焦虫病也叫巴贝斯虫病或梨形虫病,是由数种巴贝斯虫引起的一种寄生于牛红细胞内的血液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迅速消瘦和产奶量降低为其特征。此病是二类传染病,多为零星散发,在门源县每年都有发生,外引牛多发,给养牛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贫血、黄疸,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为特征。本病能造成家畜体质衰弱,繁殖能力下降,乳、肉产量减少,易继发其它传染病。几乎在所有畜禽,包括猪、牛、羊、鸡体内均发现了附红细胞体,也有关于人附红细胞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正> 牛双芽焦虫病是由双芽焦虫寄生在牛红血球内而引起的一种呈急性经过的季节性原虫病,由于临床上患牛具有明显的红色尿液特征,因此该病又称血尿或红尿症。牛双芽焦虫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为突尾方头蜱和有距方头蝉,根据方头蜱的活动特点,本病常以散发的形式出现,始发于5月,8~9月为发病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冬季则很少发生。本病对养牛业的危害甚大,如牛发病后不及时采取特效的治疗措施即会导致大批牛染病死亡。  相似文献   

17.
1发病情况2011年7月18日,芒市轩岗乡拉哏奶水牛养殖场有5头后备奶水牛的母牛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发热,食欲减退,可视粘膜发绀、黄染等临床症状。通过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为牛焦虫病,经用药物连续治疗6d后,除1头病情较重的死亡外,其余的各种症状消失,患牛逐步康复。奶水牛焦虫病是由巴贝斯虫或泰勒虫寄生于牛的血液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寄生性原虫病。焦虫病由蜱传播,又称蜱热。德宏州是焦虫病的常发区,早在解放前就有该病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刘丽  谭义 《农技服务》2006,(8):41-41
阔盘吸虫病是由阔盘属的数种吸虫寄生于宿主的胰管中所引起的疾病,亦称胰吸虫病。此外,病原偶可寄生于胆管和十二指肠。本病除发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外,还可感染猪、兔、猴和人等。羊患此病后,表现为下痢、贫血、消瘦和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死亡。(一)临床症状阔盘吸虫大量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17,(7)
<正>1.皮蝇幼虫病牛皮蝇幼虫主要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可导致局部皮肤肿胀,继而穿破皮肤表皮,影响患牛生长和健康。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经常检查牛体,及时发现牛皮蝇幼虫危害。成虫危害季节,可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喷洒牛体,牛皮蝇幼虫病感染严重地区,可于6—8月和10—12月用倍硫磷注射液臀部肌注,成年牛2毫升,2~3岁牛1.5  相似文献   

20.
兔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中的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兔红细胞表面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贫血、黄疸、消瘦和脾脏、胆囊肿大为主要特征。现将一例兔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2009年8月20日,屏南县长桥镇有一养兔专业户饲养的536只肉兔,其中有135只体重在1.O--1.6公斤的仔兔突然发病,病兔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