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选择大兴安岭杜香-兴安落叶松林、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柴桦-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藓类-兴安落叶松林5种原始林的林木、下木植被、枯落物、木质残体4种碳库层、林木各器官采用野外实地取样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进行碳密度和碳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林木器官碳密度大小序列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分别占林木总碳密度的54.89%,21.98%,10.76%,9.65%和2.72%。2)5种林分类型碳密度大小依次为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型(83.992 4 t/hm2)>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型(54.788 8t/hm2)>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型(50.612 1 t/hm2)>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型(49.396 4 t/hm2)>柴桦-兴安落叶松林型(48.587 8 t/hm2),得出兴安落叶松原始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57.475 5 t/hm2。3)研究区内兴安落叶松原始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2.840 3TgC,各碳库层的空间分布序列为林木层(2.054 3 TgC)>枯落物层(0.349 5 TgC)>下木植被层(0.231 6 TgC)>木质残体层(0.204 9 TgC),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72.33%,12.31%,8.15%和7.21%。  相似文献   

2.
针对密云县冯家峪镇9种典型森林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开展乔木、灌木、草本、土壤和枯落物碳储量调查,并对增汇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冯家峪镇现有森林面积12 823.55hm2,总碳储量为692 141.73t;油松林的碳储量最高(195 806.52t),柞树林以144 831.77t次之,再次为落叶松人工林(74 597.60t)。2)冯家峪镇不同林分中,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密度(72.02t/hm2)为最高,其次为油松人工林和刺槐人工林,分别为64.42t/hm2和62.87t/hm2,侧柏人工林的碳密度最低,为42.79t/hm2。在对总的碳密度的贡献中,乔木碳库和土壤碳库起着主要的作用。3)与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平均水平(40.06t/hm2)相比,冯家峪镇森林通过合理经营其碳储量可增加潜力为166 400t。  相似文献   

3.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大兴安岭4种典型落叶松林(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在生长季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落叶松林均为CO_2的排放源,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5.88(藓类-兴安落叶松林)、38.68(杜香-兴安落叶松林)、54.5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62.98(杜鹃-兴安落叶松林) mg·m~(-2)h~(-1)。其中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排放通量最高,4种林型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CH_4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89(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37(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CH_4的源,另2种林型表现为CH_4的汇。其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贡献了该地区95%以上的CH_4排放量。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4种林型中仅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H_4排放通量与5 cm深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相关性。N_2O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07 3(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12(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9 3(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表现为N_2O的源(杜鹃除外)。不同月份N_2O排放通量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4种林型N_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夏末和秋季。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环境因子因林型而异,其中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与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分别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温度、含水量、pH值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比较思茅松常规林和计划烧除林上坡、中坡和下坡3个坡位腐殖质层厚度、载量和有机碳储量,以及0~60cm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分析坡位在思茅松林计划烧除中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思茅松林3个坡位计划烧除后腐殖质层厚度、载量、有机碳储量均增加显著(P<0.05),分别增加了0.55cm,2.298t/hm2,1.466t/hm2;0~60cm层次各个相同坡位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增加均极显著(P<0.01),增幅均为下坡>中坡>上坡,增加值分别为0.581,0.505,0.482;44.218,41.696,32.492t/hm2。这些实验数据说明计划烧除可增加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选择下坡和中坡进行计划烧除可获得更好的固碳效率。  相似文献   

5.
连栽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连栽杨树人工林林木和土壤碳储量变化规律,了解杨树人工林碳汇能力,笔者对江汉平原1代和2代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代和2代杨树人工林林木碳储量分别为30.83 t/hm2和24.63 t/hm2;土壤碳储量(0~20 cm)分别为39.29 t/hm2和29.09 ...  相似文献   

6.
以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林龄及密度的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其排列顺序为白桦落叶松林(158.14 t/hm~2)落叶松白桦林(137.62 t/hm~2)白桦林(132.23 t/hm~2)兴安落叶松林(110.62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30~34年、35~39年和40~45年林分碳储量依次为136.01、145.04和161.61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其碳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2 000~2 499株/hm~2(179.42 t/hm~2)、2 500~2 999株/hm~2(135.95 t/hm~2)、3 000~3 499株/hm~2(133.09 t/hm~2)、≥3 500株/hm~2(131.16 t/hm~2)。基于组内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差异均不显著,因此林龄介于30~45年之间、平均林分密度1 450~3 850株/hm~2的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在进行碳汇计量时可以划分为同一碳层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7.
以滇西北香格里拉县这一生态敏感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06~2009年野外实测样方数据,对其云冷杉林、高山松林、栎类林、云南松林4个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其总生物量为13 745.23万t,总碳储量为6 762.13万t,平均碳密度为88.9 t/hm2.其中云冷杉林生物量最大,占全县总生物量的50.3%,其碳密度也最高,为113.31 t/hm2.  相似文献   

8.
森林土壤的水文效应是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指标。以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各林分类型土壤容重的顺序为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22g·cm~(-3))草类白桦林(1.29g·cm~(-3))草类山杨林(1.32g·cm~(-3))。(2)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小,草类山杨林最大;毛管孔隙度草类白桦林最大,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小。(3)不同林型0~30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差异较大,草类山杨林为1 514.78t·hm~(-2),最大;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1 397.53t·hm~(-2),最小。不同林型土壤有效贮水量为草类白桦林(127.33t·hm~(-2))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35.81t·hm~(-2))草类山杨林(202.01t·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物量法对经过不同采伐方式(渐伐、皆伐)兴安落叶松林更新林和未采伐的原始林的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地上部分碳密度原始林为109.60 t/hm2,渐伐林为58.94 t/hm2,皆伐林为47.50 t/hm2,其中乔木层所占比例最大,凋落物次之,依次为草本和灌木;乔木层碳密度原始林为78.63 t/hm2,渐伐林为33.61 t/hm2,皆伐更新林最低为31.70 t/hm2;灌木的碳密度原始林为1.12 t/hm2、渐伐林为0.63 t/hm2、皆伐林为0.38 t/hm2;草本碳密度原始林为1.02 t/hm2、渐伐林为1.88 t/hm2、皆伐林为0.65 t/hm2;凋落物的碳密度原始林为28.84 t/hm2,渐伐林为22.83 t/hm2,皆伐林为14.77 t/hm2。  相似文献   

10.
在2011—2012年江苏省样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结果,计算出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截止到2012年,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79.16Tg 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57.95,6.90,14.44,99.87Tg C,占总碳量的32.44%,3.85%,8.05%,55.66%。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143.00T/hm2。各层的碳密度大小为:土壤层(83.65 T/hm2)乔木层(51.43T/hm2)凋落物层(5.24T/hm2)灌草层(2.66T/hm2)。林分类型不同,其碳储量和碳密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落叶阔叶林碳储量最大为102.03Tg C,竹林碳储量最小为3.90Tg C;常绿阔叶林碳密度最大为170.97 T/hm2,落叶阔叶林碳密度最小:109.99 T/hm2。从龄组看,全省森林碳储量主要集中10a以下林、10~20a林,分别为11.36,27.92Tg C,两者占全省总碳储量25.07%,61.63%。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特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含量、氮含量与植被地上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氮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3),各土层含水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南亚热带中山区的铁坚油杉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分配格局,为提高该地区碳储量提供参考依据。在天然铁坚油杉林内设定标准样地,采用标准样方收获法和标准木法测定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1)铁坚油杉天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239.61 t/hm~2,乔木层为237.65 t/hm~2,灌草层为0.18 t/hm~2,凋落物层为1.78 t/hm~2,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2)植被层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为介于465.22~512.17 g/kg之间;各组份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0~20 cm层土壤层碳含量高达12.55 g/kg,土壤层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深度增加碳含量降低程度变小。(3)生态系统总碳为134.55 t/hm~2,其中植被层为68.45 t/hm~2,乔木层为67.54t/hm~2,碳储量相对高,植被层的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所占比例高达98.70%;土壤层碳储量为66.10 t/hm~2,该生态系统碳储量集中在土壤层和乔木层,且两者所占比例接近,分别为50.20%、49.13%。铁坚油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相对较高,土壤固碳能力较强,应进行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大青山森林植物群落与碳储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内蒙古大青山山地分布的天然林植被和大规模分布的人工林植被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分别就白桦次生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虎榛子灌木林等4个主要森林类型进行了林分生物量与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查。估算了大青山4种主要森林植物类型地上部分碳储量总量为305.25t/hm2,为大青山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森林碳储量估算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蒙古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利用优势树种基础数据计算了内蒙古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森林总碳储量为7.48亿t,占同期国家森林资源总碳储量的9.59%。优势树种的平均碳密度为28.73t/hm2,同时优势树种固碳能力差异明显。其中,阔叶混交林固碳能力最大(80.98t/hm2),其次是樟子松(67.44t/hm2),第三是白桦(49.13t/hm2);每公顷固碳40t以上的优势树种依次为云杉(45.16t/hm2)、落叶松(44.69t/hm2)、针阔叶混交林(44.15t/hm2)、栎树(40.37t/hm2)。固碳量10t以下的优势树种依次为槐树(7.78t/hm2)、榆树(7.32t/hm2)、山丁子(5.70t/hm2)和椴树(4.36t/hm2)。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红松云冷杉林碳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长白山区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的一红松云冷杉林生态系统总的碳贮量为174.3t/hm^2,其中,乔木碳贮量最高,为144.3t/hm^2,约占林分总碳贮量的82.8%,灌木的炭定理一最小,仅为0.018t/hm^2。约占林分总碳贮量的0.01%。草本的碳贮量占林分总碳贮量的2.4%,根系的碳贮量占林分总碳贮量的14.6%,其它占0.24%,系统中主要树种,长白落叶松的碳贮量最高,为54.24t/hm^2;红松,红皮云杉次之,为39.9t/hm^2和37.2t/hm^2;冷杉的最小,为8.25t/hm^2。就系统年凋落的炭贮量而言,针叶最高为924.5kg/hm^2;枝的碳贮量次之,为442.0kg/hm^2;阔叶最少为72.1kg/hm^2。  相似文献   

15.
川西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素密度和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苦竹不同器官碳素密度波动在0.348 498~0.518 63gC0/g,按碳素密度高低排列依次为竹秆>竹蔸>竹鞭>竹枝>竹根>竹叶;枯落物碳素含量为0.341 655 gC0/g,土壤碳素密度由上至下呈下降趋势。碳贮量在苦竹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以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53.06%,其次为竹叶,占13.83%,占比例最小的是竹根,仅占3.14%;苦竹林生态系统中碳总贮量为135.808 110 t/hm2,其中乔木层为46.032 420 t/hm2,占33.9%,林下及其枯落物层为2.60 068 t/hm2,占1.91%。土壤层0~60 cm总计为87.175 0 t/hm2,占64.19%;退耕还林地苦竹林乔木层年固碳量约为8.142 t/(hm2.a)。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市黄埔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木荷(Schima superba)风水林群落为对象,用样地生物量法对乔木、灌草、凋落物、细根和土壤层的碳库储量进行计量,并用碳税率法参数估算了群落碳库价值.结果表明:(1)3个样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密度在138.00~176.56 t C·hm-2之间,平均为155.34±11.30 t C·hm-2,但与地带性顶级群落碳储量密度相比,该风水林还具有较大的增汇空间;(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细根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密度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密度的比例分别为70.17%、2.74%、1.43%、0.88%、0.81%和23.97%,乔木层是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贡献者;(3)广州市典型木荷风水林总碳资产价值平均为18.64万元 ·hm-2,其中植被层为14.17万元 ·hm-2,土壤层为4.47万元 ·hm-2,前者是后者的3.17倍,植被层碳是风水林碳汇价值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2005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法,建立了不同林分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对山西省森林的碳贮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山西省森林的总碳贮量为4684.56×10^4C,平均碳密度为21.99tC/hm^2;其中针叶林碳贮量为1689.69×10^4tC,阔叶林碳贮量为2994.87×10^4tC,分别占全省森林总碳贮量的36.07%和63.93%。阔叶林为山西省森林碳贮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8.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2方面综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定量研究方法.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主要有土壤类型法、生命带法、GIS估算法等;植被碳储量估算方法主要有样地清查法、模型模拟法、遥感估算法3种;未来的森林碳储量研究将采用更高精度的遥感数据并要求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帽儿山林场4类天然次生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森林生态学典型样地法设立标准地并获取野外数据,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湿烧法测定植物、土壤中的碳。通过对帽儿山林场4类天然次生林碳素密度及储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0.331 6~0.501 4 gc/g之间,枯立木、林下植被、枯枝落叶和半分解的有机残体(A00层)各层的碳素密度差异不大,土壤各层的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腐殖质(A0层)>表土层(A层)>亚表土层(B层)。2)硬阔叶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261.31 tc/hm2,山杨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95.20 tc/hm2,蒙古栎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96.41 tc/hm2,白桦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43.18tc/hm2。3)天然次生林年平均净碳固定量为4.647tc/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