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现有茶园面积约183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200~500米红壤性丘陵坡地,坡度主要20~30度(也有40度以上)。全省红壤性坡耕旱作物约300万亩,茶园约占60%,茶园位于水土保护要地,承负保护山地资源重任。因此,茶园土壤管理技术的好坏,对我省维护丘陵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国土和繁荣经济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我场位于佘江县境,地处信江抚河之间,系低丘陵红壤地带。全场耕地面积一万七千五百余亩,其中农田六千七百三十亩,茶园五千三百亩,果园及农用旱地五千五百五十亩。场区海拔高度38—50公尺,坡度平缓,一般2—5度,土层深厚,多在一公尺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量水平红壤茶园磷素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70%以上的茶园是分布在低丘红壤上,这种土壤固磷能力极强,有效磷含量很低,磷肥的利用率一般仅为10%,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红壤茶园土的磷素状况又缺乏了解,施用磷肥存在盲目性,效果较差,这已成为我国低丘红壤茶园低产低质的重要原因之。众所周知,施用磷肥的效果决定于作物对磷的需求和土壤的供磷能力,而土壤供磷能力则与土壤磷素状况直接相关。为此,笔者对我国主要产茶省区红壤茶园土的磷素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改良低丘红壤茶园的磷素营养和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供试土壤分别来自广东、广西、贵州、江西、安徽及湖南6省红壤茶区典型高产(>200kg/亩)和低产  相似文献   

4.
陆恩惠 《茶叶》1992,18(4):28-28
为了选择适宜于我场茶园使用的叶面喷施剂,提高夏茶的产量及质量。我们于1992年5月在本场四队茶园就液体复合肥、喷施宝、多效好、稀土精肥4种叶面喷施剂进行了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及方法试验在本场四队云大群体茶园中进行,树龄15年,茶树生长基本一致。茶园为红壤  相似文献   

5.
杨锁森  童正坤 《茶叶》1990,16(4):11-14
我国红黄壤分布很广,跨越15个省、区,土壤以红壤土系为主,统称红壤地区。茶叶是该区内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基地,红壤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80%以上,年产量占70%,1989年,该区内茶叶产值20多亿元,创汇达3亿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场茶园蚧发生蔓延很快,据调查,一九七四年被害茶园面积已达772亩,一般减产15%左右,其中有70多亩受害十分严重,减产90%以上,几乎无收益。茶园蚧大发生,已成为我场茶园管理上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解决我场的虫害,探求防治方法,我们组织力量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现将所得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茶园土含磷的状况福建茶园土基本上是红壤和黄壤,红黄壤约占茶园总面积70—80%以上。红黄壤属酸性,一般PH值4—6.5,土壤中氧化铁、氧化铝含量比较高,氧化铁、铝含量高对磷肥效应发挥是不利的因素,因此,在施用技术上要特加注意。  相似文献   

8.
氮素是茶树生长最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而酸性红壤又普遍缺氮,因此,茶园施氮肥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是大家共识。有效氮在红壤茶园中的消长规律至今无资料可查。为此,进行本项观测,以求为红壤茶园合理施用速效氮肥提供科学依据。一、试验方法与设计试验地设于福建省茶科所2号山中上部,为中肥力红壤,茶树壮龄,试验处理:(1)春茶前亩施硫酸铵50市斤,(2)不施肥。小区面积为0.02亩,重复三次,随机排列。1963年4月开始试验,1964年3月结束。一般每个月10日扦土样测定氨态氮与硝态氮各一次。二、试验结果与分析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9.
茶园生产力是茶树栽培技术的反映。茶园现代化主要标志之一,是亩产干茶量要达到400斤以上。我省茶叶产地,主要分布在赣东北红壤丘陵山区,面积约占50%以上,是土质脊薄,水源缺乏的地带。目前栽培方  相似文献   

10.
江西低丘红壤茶园自然肥力低,养分缺乏,加之茶园施肥盲目,土壤养分不平衡,茶叶产量低、品质差,为此,通过配置不同氮、磷、钾配比的复合肥,根据茶树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低丘红壤茶园专用肥施用技术的研究,以达到提高低丘红壤茶园的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目的。供试的茶园,按茶树生育阶段分成龄茶园(8年生龙井43号)和幼龄茶园(4年生福鼎大白茶)两种类型,每一类型都设有基肥试验和追肥试验,试验设计见表1。  相似文献   

11.
低丘红壤茶园在浙江省茶园面积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大多数茶园长势较差,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低,不利茶叶生产的发展,应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提高茶叶质量,调整茶类结构,是改变低丘红壤低产低质低效益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低丘红壤发展名茶生产,对提高目前茶叶的总体质量,促进茶叶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兰溪市茶场地处金衢盆地中部平缓丘陵区,海拔45~70m,是典型的低丘红壤茶区,茶园土壤全部为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发育而  相似文献   

12.
1980年我场对茶、果、蔗生产进行喷灌试验,探索经济效益,现将一年来茶园喷灌的初步效果述下。 一、试点茶园基本情况 试点设在古农农场农科站茶园,西南向山坡地,坡度约为20~25度,总面积10.14亩,  相似文献   

13.
提高湖南红壤茶园茶叶生产效益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湖南省农业创汇的拳头产品,在农村经济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全省现有茶园10.2万公顷,茶区人口2000万,常年产茶量7.5~8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0%以上,仅次于浙江省而居全国第二位,茶叶年产值达3亿元,农业税收达5000万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全省60%以上的茶园和75%以上的茶叶产量是分布在丘陵红壤地区,茶叶是该地区最具优势的重要作物之一,红壤茶区是湖南省外销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汪光荣 《茶叶》1999,25(1):26-29
武义县在红壤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红壤普遍存在的“酸,瘦,粘”等影响茶树生长的障碍因子,因地制宜地贯彻“资源利用为基础,改造提高为重点,治理开发为途径,增加效益为目标”的茶叶生产方针,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和新茶园建设,经过5年努力,明显提高了小流域茶叶生产水平,不仅使茶农增加了收入,而且改良了红壤,改善了生态环境,保证了红壤开发项目目标的实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吴洵 《福建茶叶》1990,(3):31-33
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茶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积累和分解对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演化以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了解低丘红壤茶园有机质含量现况、积累和分解特点,对拟定茶园土壤合理耕作和施肥、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改变低丘红壤茶园低产低质现象等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低丘红壤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现况 为了了解我国低丘红壤茶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现况,我们于1986—1989年间,对浙、赣、湘、粤、黔、皖、桂等省主要茶区第四纪红粘土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进行广泛性抽样调查,根据对83个样点的分析结  相似文献   

16.
龙海市浮宫镇际都村某场,一九五六年创建,一九六八年种植茶树,六十年代搞茶园营种果树。现有茶园面积90亩,套种安海、安海变杨梅900株,牛心柿600株。年产茶叶10吨,常年平均单产111公斤,最高年份单产150公斤。年产杨梅65吨.柿仔40吨,茶果产值16万元,其中茶叶产值7万元.占全场,总收入的训%,果树产值9万元,占56%,往年售给漳州茶场干毛茶上百担,春秋茶质量均在四级以上,其中有SO%为二、三级茶.一、茶园套果生态良好茶场地处我市西南部丘陵台地,海拔高度3006)尺,土层深厚、酸性红壤、茶园套种杨梅、柿等果树,以8-10米…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有50%的茶园分布在红壤丘陵地区,这里土壤瘠薄,水源缺乏,茶树长势衰弱,分枝稀疏,平均单产在70斤干茶以下。为了探索红壤丘陵地区茶树高产的途径及其相应的栽培措施,多年来,我们着手对生产水平较高的茶园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现将讨论结果综述如下: (一)高产茶园的产量构成在我省红壤丘陵地区,也出现了不少高产茶园。几块典型茶园亩产干茶超过400斤,其产量构成状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18.
全苏茶及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查卡瓦分所,通过多年田间的定位试验结果指出,茶园施化肥之后,其产量比不施肥可增加4倍以上。但红壤茶园长期施化肥,其土壤的农化性质变化,比任何一种土壤都要深刻得多。例如,施化肥连续长达50年之后,土壤  相似文献   

19.
我市红壤茶园占总面积90%以上,并且多连片集中。由于受中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60%以上集中在3~6月,往往形成大面积地方性暴雨,造成急骤的径流,茶园因强度冲刷,导致水土流失。长期以来,人们采取植树造林、开沟筑埂、合理密植、提高郁闭度等综合措施来保持水土,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保养维护工程跟不上,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世界银行亚州技术局农业处长理查德·格雷姆肖先生向我市“福建红壤项目区”推荐试种一种防止水土流失新植物—香根草,利用自然来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20.
防护林带对低丘红壤茶园小气候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护林带由于对茶树等作物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而受到广泛的重视,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已作为茶树栽培的一项技术措施,但防护林带在茶园中的应用效果,相对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不同防护林下茶园小气候、茶树生长、茶叶品质进行分析比较,探索适合低丘红壤茶园特点的防护林结构,为广大低丘红壤茶区推广营造防护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