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统计了云南省瑞丽市灾害的类型及6个乡镇灾害的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了灾种发生的坡度、岩性组合以及诱发因素的种类。结果表明,云南瑞丽市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滑坡多发生在第四系成因的含砾粉土中;崩塌多发生在泥岩、片麻岩构成且地质构造发育的陡坎、陡崖部位;降雨是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地震也是诱发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地质灾害实况资料和武威市4个气象站(凉州、民勤、古浪、乌鞘岭)1971~2005年降水、大风沙尘暴等诸多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该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天气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广泛分布于南部山区天祝等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等灾害主要分布于流域下游民勤等地;强降水和大风、沙尘暴天气都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并找出了降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确定了降水临界值;根据大降水集成预报结论和上级指导产品做诱发地质灾害的短期降水预报,利用当地天气实况、地质灾害地域特点、卫星云图、雷达等探测手段制做地质灾害预报并建立该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并于2004年投入业务使用,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文中对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界定,阐明了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很严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坡面地质灾害和堰塞湖威胁为主,并归纳了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即震区内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地质构造基础;地震形成的地表松散固体物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丰沛、径流量较大为其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同时在震前预防、震时应急防护和紧急处置及震后救治3方面提出了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建议,最后阐明了研究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有其科学性和深刻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卢氏县地质灾害滑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卢氏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级区划,对滑坡个例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降水对不同滑坡危险等级区域的影响不同。根据前期不同量级降水诱发的滑坡发生概率,拟合出不同地质易发分区的前期降水对滑坡的贡献率指数方程和山体滑坡有效降水量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卢氏县不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灾害区内山体滑坡预报指标模型。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忻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通过对忻州市各县区的地质、地况、地貌及灾害发育程度等因素以及诱发地质灾害的降水因子(特别是暴雨、连阴雨)进行科学、客观的统计与分析,建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数据库、预报集成等先进技术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分为5级,1级为不可能发生,2级为可能性不大,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2004年8月运用该系统向公众发布了2004年入汛以来第一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测忻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气象预报等级为3~4级,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云南瑞丽市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以滑坡为主、共109个.影响滑坡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诱发因素.自然因素指滑坡的坡度、滑体岩性、滑床岩性等在自然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属性.诱发因素是指引发滑坡发生的因素,主要是降雨、地震、坡脚侵蚀、坡脚开挖等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统计表明,4~14°发育的滑坡较少,15 ~40°发育的滑坡较多;滑体岩性为含砾粉土和粉质粘土;滑床岩性以片麻岩、含砾粉土、泥岩为主,砂砾粉土次之,碎石土、粉质粘土、砂岩较少.诱发因素以降雨为主,坡脚侵蚀、地震、坡脚开挖次之.最后结合影响因素给出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郭力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34-2237
陕西省佛坪县地处秦岭南坡,是山地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其中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2次山地灾害最为严重和典型,发生大量山体崩塌、河岸坍塌、滑坡及泥石流山地灾害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研究,认为此次山地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地质因子、物质因子、地形地貌因子、人为活动因子等主导因素和暴雨诱发因素所影响。同时强调山地城市建设应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重视灾害环境评估、加强日常人为生产生活行为管理等是预防山地灾害发生、降低山地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四川省1990-2009年泥石流灾害记录资料、常规气象站降水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统计分析了四川泥石流灾害与地形、植被、地质等环境因子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分区,分析了各区泥石流灾害与诱发降水关系.结果表明,四川泥石流灾害可划分为川西高原河谷区、西南山地易发区、西南山地次易发区、盆周山地易发区、盆周山地次易发区、盆中区等6个环境背景相异区;各区泥石流灾害与诱发降水关系差异较大,川西高原河谷区较小短历时雨强就可诱发泥石流灾害,而盆周山地次易发区对前期降水作用依赖性相对偏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2010—2018年的暴雨频次、暴雨强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暴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海兴、黄骅和盐山地区,该地区暴雨发生危险性和环境敏感性较大;中南部地势低且平坦,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暴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的承载体易损性特别高,市区西部的防灾减灾能力也较差,导致沧州市区西部的暴雨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0.
滑坡与危岩崩塌是三峡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长江河道航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选取长 江巫峡重庆段崩滑灾害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现场调查与测量基础上,将研究区地质灾害科学划分为岩质崩滑、崩积 残坡积滑坡和危岩崩塌三大类;结合灾害实例对其发生机理和破坏方式进行了探讨,并从河谷边坡演化的地质 力学动态角度,阐明了崩滑灾害孕育发展过程和垂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1.
西藏山南市干旱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山南市所辖气象站1981—2013年逐日降水量、2013年山南市12区县灾情数据以及山南市1∶25万河网、植被、高程等地理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山南市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风险因子,探讨山南市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山南市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沿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贡嘎、扎朗、乃东、隆子西南部;次高风险区位于山南西部浪卡子大部、加查大部以及南部隆子主体;中等风险区主要落区在沿江一线的桑日、曲松、琼结、措美大部、洛扎西部、错那县北部;次低或低风险区位于琼结与浪卡子交界处、洛扎县东南部、错那县。  相似文献   

12.
利用桓仁国家基本气象站1953~2000年降水观测资料,运用原始资料整编方法,经过逐步分级统计,对桓仁站暴雨随各年代、各年份、月、旬和逐日的时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找出桓仁暴雨洪水灾害时段及其集中高峰日期。结果表明,桓仁县一般性暴雨增多,暴雨到大暴雨在减少,大暴雨呈对称减少;桓仁县暴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1953~1980年为暴雨日数变化相对平稳时期,1981~2000年为暴雨日数变化不规律时期;7、8月出现暴雨日数最多,8月是暴雨成灾的高发关键期;7月15日~8月26日是桓仁县3种暴雨集中时期,同时又是汛期一次连续最大降水过程暴发之时,更是暴雨洪水成灾泛滥之时。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贵州省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贞宏  杨益  刘芳  王兴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78-11781,11783
[目的]研究基于GIS的贵州省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方法]选取贵州作为研究区域,以1km×1km埘格数据为评价单元,利用贵州省1961-2008年气象站点日降雨资料,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受体易损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构建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权重的基础上,构建基于GIS的风险评价模型对4个子指标和风险性总指标分别评价,并最终得到贵州省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贵州省暴雨灾害风险自中部向四周呈递减的总趋势,低风险区集中在贵州省东北部,暴雨较少、抗灾能力较强是该区风险低的主要原因;高风险区集中在省中部偏西地区,主要因为暴雨集中、地形变化大、森林覆盖率低,其中安顺市较高以上风险地区占该市98.02%,而2010年发生特大地质灾害的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岗乌镇也属于高风险区。这与实际受灾清况相吻合。[结论]该研究为以区域为对象的宏观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西博白县洪涝灾害的特征、灾害等级和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博白县在1960~2009年50年中共发生洪劳灾害58次,平均每年1.2次,主要集中在4~9月,个别年份也发生在10月;2005~2009年为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阶段,每年3次,洪涝灾害的发生呈现明显增多和增强的趋势。6~8月的南流江水位与博白气象站的降水量相关显著,南流江水位有5、11、4年的周期变化。降水量随季节的转换而发生突变,降水强度也随季节的转换而有明显的差异,且县内南北地区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异。降水的变率大、过于集中和暴雨日数多且强度大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齐河县1959—2010年的降水气象资料和旱涝灾害资料进行分析,阐述了旱涝灾害的演变规律,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防灾减灾、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8年7月1-3日青海省出现降水天气过程,造成都兰县多个乡镇出现暴雨洪涝灾害,灾害给当地的民众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共造成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灾害发生后,青海省气象部门第一时间派遣业务人员到现场实地调查灾情,通过调查,了解了受灾情况、致灾原因以及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接收率和气象服务效益等,从而促使气象部门改进和发展气象服务,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利用熵值法,对盐城市2006年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并应用ARCGIS软件绘制了脆弱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位于盐城市中西部地区的建湖县、阜宁县和盐城市区为农业洪涝灾害高脆弱性区;射阳县、滨海县、响水县、大丰市为中度脆弱性区;东台市为低脆弱性区。总体来看,盐城市西部地区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最后,从汛期降水量、地形和社会经济因素3个方面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臧曦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120-122
利用芮城县1961—2014年3—11月份的逐日降水量,找出近54年芮城县的连阴雨过程,计算出每次连阴雨过程的灾害指数,依据指数等级,同时对照同期灾情普查数据,对连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芮城县共出现了158次连阴雨天气过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35次/10 a;9月份出现连阴雨天气的次数最多,3和11月份出现连阴雨次数最少。近54年来连阴雨灾害指数最大为12,最小为1.2;连阴雨灾害指数(LYRI)主要集中在LYRI3.0(V级,占比74.7%);其次是Ⅳ级(轻度),占比13.9%;Ⅲ级占比9.5%;而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的占比不到2%。近54年芮城县Ⅳ级以上连阴雨灾害等级主要出现在秋季,占比50%;其次是夏季,占比35%;而春季出现很少,仅占15%。在芮城县只有8.3%的连阴雨过程会造成灾害,且发生在秋季的连阴雨更易发生灾害。  相似文献   

19.
贵南县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郭守生  贺连炳  许正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30-8532,8538
利用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1961-2009年日照时数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对贵南县近50年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量、云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南县年日照时数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49年间日照时数共增加了67.2 h,20世纪9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70、80年代日照时数变化振幅比较大,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极差达484.2 h。春、秋、冬各季的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夏季日照时数呈减少的变化趋势。6、8、12月各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他月份均呈增加趋势。年和四季日照时数与同期总云量、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年日照时数在1976和1993年附近的突变现象显著,1976年表现为日照的急剧减少,而1993年后表现为上升趋势。春季在1976年、冬季在1977年也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