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获得抗除草剂小麦新种质,研究对两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抗除草剂自然变异体筛选.在大田环境条件下,喷施10 kg/hm2的除草剂Dalapon后,C362和J1361都有成活植株,成活率分别为9.67%和2.92%.为了进一步确定成活个体的抗性,再次在进行10 kg/hm2Dalapon喷施,C362的M1代有一株存活.C362的抗性频率为4.44×10-7.在温室蛭石中用0.36 mM的Dalapon处理发芽种子,获得了0.007 4%的抗性个体.  相似文献   

2.
在细胞和植株两个水平上,筛选野生新麦草抗除草剂草甘膦自然变异体。在适宜的选择压力下,野生新麦草在两个水平上均有一定频率的抗除草剂自然变异体或突变型产生。100 mg/L的草甘膦是野生新麦草的抗性愈伤组织适宜的筛选浓度,抗性愈伤组织出现的频率为0.23%。用高于大田推荐剂量的草甘膦喷施野生新麦草植株,结果出现2×10-6的抗性个体。  相似文献   

3.
玉米抗除草剂体细胞变异体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玉米优良自交系齐 31 9和N1 0 - 6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 ,转移到加有半致死浓度除草剂绿磺隆的培养基上 ,经 3代筛选 ,获得抗除草剂愈伤组织。在加有除草剂的分化培养基上 ,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出植株。除草剂对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分化有显著影响。再生植株移栽成活后 ,自交结实 ,获得种子。再生植株农艺性状与对照相似。除草剂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再生植株及其后代对除草剂绿黄隆的抗性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赤霉菌毒素作选择压,在MS基上用小麦品种间杂交幼胚作外植体,研究了它们愈伤组织形成及幼苗分化;分化成株的再生植株在田间接种鉴定了它们的抗病性。在毒素作用下.品种间杂交幼胚外植体可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成苗,但数量明显低于未经毒素处理的外植体。田间抗性鉴定结果,不论是中抗组合,还是抗病组合中.毒素压下获得的再生株的抗性比亲本都有增强,中抗组合中高抗单株出现率平均比亲本增加35.7%,抗病组合中抗病单株比亲本增加32%。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利用品种间杂交幼胚作外植体离体筛选抗病再生株,亲本抗性很关键,亲本抗性强.其再生株的抗性提高的幅度大.筛选出抗病单株的机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筛选抗小麦赤霉病突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霉粗毒素为选择剂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的细胞突变体,结果表明:小麦幼胚(穗)愈伤组织抗(耐)赤霉粗毒素的最佳选择浓度为(0.5~0.6)x10 ̄(-4)mol/L。在此浓度下,不同基因型的幼胚(穗)出愈率和愈伤组织对粗毒素的反应有差异,在10 ̄(-3)~10 ̄(-5)mol/L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的存活率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经毒素处理后的耐毒素愈伤组织较对照稍小、略紧密、微黄色,继代于不含毒素的培养基上能很快恢复生长,与对照相当,但继代于含同样浓度毒素培养基上,存活率下降95.2%。经0.6x10 ̄(-4)mol/L毒素处理30d后,各基因型的耐毒素愈伤组织成苗率在20%~35%之间,多数耐毒素愈伤组织生理上受到伤害,失去分化成苗的能力,从抗(耐)毒素的细胞系中已筛选获得田间抗性优于原供体品种的R_1代植株9株,R_2代植株25株。  相似文献   

6.
四川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其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利用N6培养基,对四川省22个小麦推广品种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其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推广品种间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明显差异,极差仅6.25%;(2)X^2独立性测验揭示叶状体绿区化愈伤组织发生率受基因型极显著影响,变异于0.00-87.50%之间。植株再生率在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变异,变幅为0.00-90.63%;(3)方差分析揭示,基因型间每外植体胚胎愈伤组织上再生1.0cm以上的芽数,及其最长芽长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4)相关分析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其余各性状间无明显关系。然而,叶状体绿区化愈伤组织发生率与植株再生率、每胚愈伤组织上再生芽数及其最长芽长度之间,植株再生率与每胚愈伤组织上再生芽数及其是长芽长度之间,每胚愈伤组织上再生芽数与其最长芽长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供试材料中,雅安早、大粒早、五一麦、,绵阳15在综合性状上表现为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胚性化能力强、植株再生率高、克隆数多和生长旺盛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枸杞抗黑果病变异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枸杞品种宁杞1号的髓组织进行离体培养,诱导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用110GY(半致死剂量)的60Co-γ射线处理并恢复增殖14d后,以枸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s)纯菌株产生的培养滤液为选择剂,筛选抗性变异体。在含毒素液60%条件下,一步筛选获得抗炭疽病毒素的愈伤组织,将其转移到含50%毒素液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经不断选择,选出了抗50%毒素液、且抗性稳定的抗性愈伤组织变异体,该变异体在含30%毒素液的分化培养基中可分化成再生植株,其叶片经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接种鉴定,有6株抗病。说明经筛选得到的抗性再生植株是抗炭疽病(黑果病)的变异体。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小麦品种(系)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种(系)对赤霉菌素表现不同的反应,抗性品种愈伤组织生长受毒素抑制小,感病品种伤组织受毒素抑制强烈,筛选出了赤霉病菌毒素加入的最适浓度为2%(V/V),在该浓度下可筛选出抗性突变体,获得了咸农151,陕167,陕229等品种(系)的赤霉病菌素抗性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田间人工接种鉴定表现出中或高  相似文献   

9.
多年生黑麦草成熟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多年生黑麦草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为多年生黑麦草的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多年生黑麦草成熟种子为外植体,施以浓度不同的外源激素,探讨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以及植株分化的影响。[结果]在附加了8,ooomg/L的2,4-D.0.025mg/L的6-BA的MS培养基中诱导率最高,达56.42%。愈伤组织经过2~3次继代后分化,分化培养附加了2.0mg/L的6-BA的培养基中分化率最高为34.14%,且愈伤组织继代后的状态明显影响分化率。在大量元素减半的MS培养基中附加0.5mg/LNAA进行生根培养,生根率达98%。[结论]建立了高频的遗传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bar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基因枪法将含有抗除草剂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优良品种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并通过GUS瞬时表达对沉淀剂、轰击距离、金粉用量等轰击参数进行了优化。用除草剂对轰击后的材料进行分化生根筛选,共获得33株再生苗。通过PCR检测和涂叶检测,初步证明其中4株已将bar。基因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平均转化率为0.33%。  相似文献   

11.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转基因植物以来,小麦的遗传转化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化学农药的应用对作物产生伤害,因此人们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来获得抗性作用。经过近20年的研究,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作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并重点介绍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抗药性杂草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抗药性杂草的形成与发展、抗药性杂草的危害及其治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利用体细胞无性系产生抗除草剂新种质和转入人工克隆的抗除草剂基因;对几种解除草剂毒性的基因的作用原理进行了阐述,给出了已获得的转抗除剂基因的植物种类,并对农作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培养皿和田间浓度梯度试验,研究了普施特除草剂对水稻干谷、芽谷、秧苗、发芽性状、苗高、干物重及穗粒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普施特浸种和处理芽谷后,对根系的抑制程度大于芽,抗除草剂品种显著轻于常规品种;(2)苗期用不同浓度普施特处理后,只有在高浓度(3000 mL/hm2)下,抗除草剂品种的生长发育才受到明显的抑制;常规品种无论在低浓度还是高浓度下,株高和单株干物重均显著降低,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最后逐渐消亡;(3)高浓度(2250和3000 mL/hm2)普施特对抗性水稻株高和穗粒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主要由杂草本身的生物学、遗传学特性和外界因素除草剂的选择压及单一的种植制度造成;抗性形成的速度则与除草剂的选择压、抗性基因的起始频度、杂草的适合度和杂草的种子库寿命有关;抗性机制主要有除草剂代谢作用的增强、作用位点的改变和对除草剂的屏蔽或作用位点的隔离;抗药性杂草的治理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田检疫、合理使用除草剂、科学的种植体系、生物防治及除草剂抗性作物的利用等。  相似文献   

16.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利用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使其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在综述了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方法及其抗性机理的同时,还讨论了其安全性问题,并对今后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在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利用中占主导地位,其安全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简述了稻田中主要使用的几种除草剂及其作用机理,水稻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方法及抗性机理,讨论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应用及生物安全性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抗除草剂基因基因枪法转化粳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优化了粳稻的组织培养体系;通过Gus基因的瞬间表达研究,明确了以DNA金弹到靶细胞距离为9cm,轰击2次时,PDS1000/He基因枪法转化水稻胚性愈伤组织的效率最高。应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基因(bar)转入吉林省主栽的水稻品种长白8号中,获得了可育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经过Gus基因的组织化学分析,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抗除草剂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得以表达,使水稻产生对除草剂的抗性。转基因水稻中发现一例基因沉默现象。  相似文献   

19.
海带孢子体的培育是海带育种育苗技术中的关键步骤,通过转基因技术与海带孢子体育苗相结合来实施有目的的海带品种改良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本研究利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Bar(bialaphos resistance)基因转入海带雌配子体中,再将转化获得的雌配子体细胞与雄配子体细胞进行杂交,获得了含有抗除草剂基因的海带孢子体幼苗,为海带的转基因技术条件下的育种应用开拓了新的途径.经PCR 扩增证明,利用基因枪法转化海带雌配子体细胞,Bar基因已整合到海带配子体细胞的核基因组中,目标基因的转化率可达16.7%.雌配子体的转化体细胞与雄配子体细胞在15 ℃下共培养10天,就会有大量的合子形成,共培养20天以后许多合子形成孢子体,大约80%左右的合子细胞发育成孢子体,到了30天就会有肉眼可见的2 mm左右的孢子体幼苗.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加便捷快速地选育抗除草剂的普通白菜,试验对影响普通白菜蘸花法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花蕾期进行蘸花处理,较短的蘸花时间、较长的蘸花间隔时长以及蘸花后喷水的组合能获得数量与质量更优的种子,但只有采用蘸花2.5 min,间隔7 d后再次蘸花,且蘸花后不喷水的方法能够获得转基因植株。研究结果将对普通白菜蘸花法遗传转化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