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对少耕免耕技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少耕免耕技术,主要包括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处理技术、深松技术、分层施肥技术,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阐述了实施少耕免耕技术的实施效果,并总结了实施少耕免耕技术的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少耕免耕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稻田油菜免耕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油菜免耕栽培具有省工、省力,节约苗床、肥料,增产增效等优点,且操作简便,农民易于接受. 稻田油菜免耕栽培可分为免耕穴播、免耕条播、免耕撒播和免耕移栽几种模式,各地可根据当地气候、季节、劳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少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水稻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综述了稻田免耕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免耕对稻田上壤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微生物和酶等方面的影响,免耕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免耕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不同免耕覆草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免耕覆盖栽培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其免耕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设计免耕稻草覆盖(T1)、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T2)、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小拱棚(T3)、免耕覆土栽培(CK)4种免耕栽培模式,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栽培模式各项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最高。综合生产成本、推广方式等因素,T2栽培模式经济效益高,操作简便,更适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杆还田免耕栽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灌  袁文  韩烨君 《广西农学报》2009,24(4):22-23,39
玉米免耕是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玉米秸秆还田免耕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产量。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田间试验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免耕、常规翻耕栽培产量要高,效益要好,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常规翻耕增产5%以上,每667m2节本增收90元以上,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在此,阐述了免耕定义、原理、作用及免耕的历史与发展,归纳了免耕对土壤水分、温度、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方面等的影响:免耕由于减少了土壤蒸发,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但免耕降低土壤温度,特别是春季,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同时,免耕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相对稳定有利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生长。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产量,更有利于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常规耕作处理作对照,研究了玉米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小麦留茬免耕几种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变化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在花后第7天达到最大,峰值在3.4~5.1,且花后各阶段叶面积指数均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玉米留茬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44.89%,33.40%,14.58%,产量高低表现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各处理间差异在0.05水平上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不同免耕方式对杂交中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栽培方式下,对18个杂交中稻组合的生长发育特点、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免耕直播比免耕抛秧分蘖早,够苗期早,营养生长期短,生殖生长期长;产量表现免耕直播为530.85-745.99 kg/667m^2,较免耕抛秧增产5.64%-20.1%;品种以黔优18和Ⅱ优084免耕直播栽培的产量最高,黔优88和汕优联合2号免耕抛秧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栽培是一项减少农事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产的农业生产新技术。介绍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栽培示范推广基本情况,总结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技术,包括旱育无盘育秧、免耕抛秧,以为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两种免耕栽培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插秧相比,免耕栽培能使稻田土壤腐殖质累积,改善腐殖质品质;>0.25mm团聚体含量增加,全氮、全磷和速效氮、速效磷养分含量都有所提高,稻田土壤肥力性状都有所改善。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在土壤腐殖质总量累积上不如免耕抛秧,但在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全氮和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含量上则优于免耕抛秧。  相似文献   

11.
连续周年耕作对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筛选利于改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方法】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周年耕作方式处理: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免耕-深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25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35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免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25 cm土层土壤容重,而免耕-免耕处理显著增大夏玉米收获期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5—20 cm土层土壤容重。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而深松-旋耕和免耕-免耕处理却降低冬小麦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与对照免耕-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处理提高夏玉米-冬小麦整个周年内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免耕处理提高作物收获期40—160 cm土壤含水量,而深松-旋耕处理在冬小麦收获期则降低40—16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免耕-深耕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而夏玉米产量降低,最终周年籽粒产量降低0.44%,免耕-免耕处理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降低2.19%。【结论】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其中深松-免耕处理能够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产量及经济效益增加效果较优,可作为相对较适宜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免耕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免耕的概念、发展概况,分析了推广免耕技术的意义及其技术原理,介绍了免耕技术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可为免耕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免耕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对双免耕(早晚季免耕)、单免耕(晚季免耕)以及常规耕作的水稻进行了连续2 a 4季的生长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免耕与常规耕作在水稻生育期、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免耕栽培具有减轻劳动强度和缓解双抢期间季节紧、劳力缺等优势,且每季可节本增收229.5~627.0元/hm2.水稻免耕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其中单免耕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研究长期免耕土壤微生物活性能及时准确反映免耕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探求最佳免耕年限。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调查了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免耕年限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旱作和水作后,免耕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常规每年翻耕的耕作方式,微生物量磷则相反。随着免耕年限延长,旱作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水作后,则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微生物量磷在不同免耕年限间无显著差异。②主成分分析表明,旱作后免耕土壤微生物活性高于常规每年翻耕,水作后则相反。随着免耕年限延长,免耕土壤微生物活性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旱作后免耕7—8 a土壤微生物活性最低,水作后免耕5—6 a土壤微生物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15.
四种不同育秧方式在免耕抛秧栽培试验中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叙 《吉林农业》2011,(7):86-87,90
为探索水稻隔层育秧、塑盘育秧、旱育秧与泮水育秧在免耕栽培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2008—2010年均在晚稻连续进行了三年隔层育秧免耕抛秧、塑盘育秧免耕抛秧、旱育秧与泮水育秧免耕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隔层育秧免耕抛秧平均亩产515.2kg/667m^2,塑盘育秧免耕抛秧平均亩产453.3kg/667m^2,旱育秧免耕抛秧429.4kg/667m^2,沣水育秧免耕抛秧385.4kg/667m^2。隔层育秧、塑盘育秧、旱育秧比沣水育秧的免耕抛秧分别增产129.8kg、67.9kg和44.0kg,增产率分别为33.68%、17.62%和11.4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免耕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免耕对土壤侵蚀、土壤水分蒸发、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理化性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国内外免耕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免耕的优缺点,对免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单季晚稻免耕直播效益型优质、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同时减少农业污染危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丰收,特进行单季晚粳稻免耕直播、多种栽培模式的研究.旨在构建我市单季晚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体系,提供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系统的技术规程和技术贮备,促进我市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油—稻—稻"三熟制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开展了油菜育苗移栽、免耕撒播、免耕条播、免耕穴播4种栽培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以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对双季稻区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育苗移栽能显著提高油菜苗期叶片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有利于改善油菜产量构成因素。4种不同播种方式的产量大小顺序为:育苗移栽免耕穴播免耕条播免耕撒播;免耕撒播、免耕条播、免耕穴播比育苗移栽分别增效2238.24元/hm~2、781.75元/hm~2、543.79元/hm~2。因此,可因地制宜地发展"油—稻—稻"三熟制油菜免耕直播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免耕和免耕覆秸耕播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免耕和免耕覆秸两种耕播模式,分别于玉米苗期、抽穗期、成熟期,进行田间土壤取样,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法,研究免耕和免耕覆秸耕播模式对土壤坚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覆秸模式下,抽穗期土壤坚实度最大,而苗期土壤坚实度最小;免耕模式下,成熟期土壤坚实度最大,而苗期土壤坚实度最小。两种耕播模式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坚实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鼻形”曲线,在苗期和成熟期,土层深度为0~80 cm时,免耕模式下土壤坚实度均大于免耕覆秸模式;在抽穗期,土层深度为0~50 cm时,免耕模式下土壤坚实度小于免耕覆秸模式,土层深度为50~80 cm时,免耕模式下土壤坚实度大于免耕覆秸模式。与免耕模式相比,免耕覆秸模式在苗期土壤平均温度增加6.95%,土壤平均含水率降低3.21%,土壤平均容重无显著差异;在抽穗期,土壤平均温度降低1.85%,土壤平均含水率无显著差异,土壤平均容重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期,土壤平均温度降低6.36%,土壤平均含水率无显著差异,土壤平均容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方式对黔油28号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与黔油28号产量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双低油菜黔油28号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免耕移栽、翻耕移栽、免耕穴播、免耕条播等4种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菜的生育期存在差异,移栽比直播油菜生育期长;2)油菜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翻耕移栽产量最高,免耕条播产量最低;3)油菜的经济效益存在差异,其中,免耕移栽、免耕条播和免耕穴播用工比翻耕移栽的用工少27~114个/hm2,总投入减少1 080~4 640yuan/hm2,油菜的纯利润从高到低依次为免耕穴播>免耕移栽>免耕条播>翻耕移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