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两年四造水稻连续免耕抛秧试验,表明:水稻连续免耕抛秧与常规耕作抛秧早期稻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影响不明显,早稻产量基本持平;晚稻每667m2增产26kg,增5.4%;免耕抛秧比常规耕作抛秧每667m2可增加收入45~81.4元.  相似文献   

2.
水稻免耕法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连续3年6季的研究表明,在地力相似,用肥用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免耕撒播法比采用常规耕作插秧法生产水稻,可使稻谷的产量提高1.4%~6.5%,降低生产成本23%~44%。产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免耕法能导致水稻的穗粒性状优于常规耕作法,而这种优势的产生则与免耕法能改善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而有利于提高根系及地上部的生理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赵艳 《农家顾问》2010,(12):28-28
研究连续免耕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土壤合理耕作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稻田免耕1~2年(4季),早、晚稻产量较翻耕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0%和1.87%.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下降.尤其是免耕5年水稻产量下降更为显著,下降幅度分别为9.16%和12.56%;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长期免耕覆膜栽培方式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油轮作体系油菜季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选取在四川丘陵区已连续10年进行水稻-油菜轮作的定位试验田,于2013年油菜成熟期,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耕作栽培方式(传统耕作栽培:水稻季和油菜季均翻耕+水稻季不覆膜处理;免耕不覆膜:水稻季油菜季均免耕+水稻季不覆膜处理;免耕覆膜:水稻季油菜季均免耕+水稻季覆膜处理)下3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对稻油轮作制油菜季杂草群落的影响。试验田共记录到杂草16种,每种处理都出现的杂草有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斑种草(Bothriospermum chinense Bunge)、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mb)和鼠鞠草(Gnaphalium affine D.Don),其中毛茛是长期稻油轮作下所有处理均包括的油菜季优势杂草,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大巢菜(Vicia sativa L.)和短穗铁苋菜(Acalypha brachystachya Hornem)的田间优势逐渐减少,棒头草和斑种草的优势增加。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和施氮水平能够改变长期稻—油轮作田油菜季杂草群落的组成、杂草总密度以及某些杂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杂草的物种数和总密度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相对于传统耕作栽培,免耕栽培下杂草物种数增加,且丰富了田间的优势杂草群组,而免耕栽培水稻季覆膜降低了油菜季杂草物种数和田间杂草总密度。  相似文献   

5.
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CH_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结果】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64.73%—86.84%。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麦季免耕极显著高于麦季旋耕和麦季翻耕,平均增加53%和24%;稻季翻耕较稻季旋耕平均增加CH4排放量10%,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稻季CH4排放总量为:麦季免耕+稻季翻耕麦季免耕+稻季旋耕麦季翻耕+稻季翻耕麦季翻耕+稻季旋耕麦季旋耕+稻季翻耕麦季旋耕+稻季旋耕,"单位产量的CH4排放量"表现趋势相同。水稻生长期内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土壤Eh呈极显著负相关,CH4排放总量与0—5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水稻生长季CH4的排放。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涪陵区从2004年引进该项技术,全区共试验示范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榨菜———水稻”模式260亩(1亩=1/15公顷,下同)。涪陵区农业局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田间测产:水稻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旱育秧(亩产518.6公斤)增产12.4公斤/亩,每亩可减少投入45元以上。2005年小春季推广榨菜少免耕技术8.05万亩,平均亩产鲜菜头2458公斤,免耕栽培与常规翻挖栽培产量相当,但免耕比翻挖减少投入40元/亩以上。大春季全区推广少免耕种植水稻2万亩,两项合计为农民节支增收412万元。一、榨菜———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 (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 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 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 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善。耕作措施对土壤吸湿水和土壤比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降低了土壤比重。双免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加,不利于水稻生长,但单免能促进水稻生长。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降低了0-10 cm土层的碱性,但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碱性。双免耕定位5年,增加了小麦产量,但大幅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与此相反,单免则有利于小麦和水稻共同增产。【结论】免耕形成了“上松下紧”的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尤其是在10-20 cm,打破了传统耕作的犁底层。但免耕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对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影响并不一致:长期双免耕能促进小麦增产,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不利。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施用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抛栽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连续免耕2年以后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免耕稻田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大于翻耕;成熟期免耕0~5 cm土层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力提高,而5~10 cm和10~15伽土层的大部分养分含量降低;免耕导致土壤细菌增加,真菌和放线菌减少.免耕2年以后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连续多年免耕对水稻产量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斜坡免耕玉米地使用克无踪减少土壤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广西,80%的玉米种植于山坡地,常规耕作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本试验在坡度为17°、年降雨量为1200~1500mm的生态条件下,分别采用克无踪处理免耕、无药物处理免耕及常规耕作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侵蚀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克无踪免耕技术,玉米产量与常规耕作基本相同,但土壤侵蚀量比常规耕作减少43%.通过对耕作成本和整体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该项技术比常规耕作降低成本45%,增加收入825元/h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大田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氮代谢酶活性和土壤氮素的影响,为优化水稻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水稻品种金优253和桂旱1号为材料,2008年早季和晚季采用湿润灌溉、交替灌溉、水层灌溉3种水分管理模式和免耕、常耕两种耕作方式进行田间试验,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和各种生理指标.[结果]在相同耕作方式下,水层灌溉相对有利于提高早季水稻全氮积累量和氮素回收率,提高抽穗期早季水稻叶片GP转氨酶活性、拔节期和抽穗期晚季水稻叶片GS活性以及成熟期早晚季常耕水稻叶片GS活性.采用湿润灌溉处理相对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成熟期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以及水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土壤碱解氮含量、晚季水稻氮素回收率,但降低晚季水稻产量.采用交替灌溉处理相对有利于提高拔节期早晚季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抽穗期晚季水稻叶片CP转氨酶活性及拔节期和抽穗期早季水稻叶片GS活性.在相同水分管理模式下,与常耕水稻相比,免耕利于提高交替灌溉处理水稻氮素积累量以及早、晚季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结论]耕作方式和水分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免耕和节水互作条件下,有利于土壤供氮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决晚稻播种时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水分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方法]设5个处理:C(1普通包衣剂旱育保姆)、C2(普通包衣剂+1%保水剂A)、C(3普通包衣剂+1%保水剂B)、C(4普通包衣剂+1%保水剂B+0.5%氧化钙)、C(5空白对照),研究了不同水稻种子包衣剂的免耕直播效应。[结果]旱育保姆包衣剂能够比空白对照提高出苗率15.2%,增产9.8%;旱育保姆包衣剂中添加保水剂后,出苗率增加6.6%,增产12.1%;保水剂B的添加效果优于保水剂A。[结论]使用旱育保姆包衣剂进行免耕直播栽培水稻,能够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增加穗数、提高产量;而添加保水剂成分的处理由于能较好地解决高温时期的种子水分供应,促进直播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协调发展,增产效果更明显。直播水稻添加适量的氧化钙,对种子的出苗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南方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951—2010年中国南方主要熟制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为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调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前人种植制度区划方法将南方稻作区分为16个水稻种植亚区,假设不同稻作制的作物品种搭配不变,采用水稻生育期气象生态模拟方法,利用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与理论生长季长度的比值,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域各亚区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利用ArcGIS对1951—2010年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的地理分布函数进行运算,获取了南方稻作区80%保证率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的10 km×10 km的空间分布数据;数据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稻作区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单季稻种植区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增幅大于双季稻种植区;研究区不同熟制水稻的理论生长季呈缩短趋势,单季稻种植区缩短天数大于双季稻种植区;水稻潜在生长季的延长和水稻理论生长季的缩短造成了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呈增加趋势。【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南方主要熟制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合理安排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生长季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稻田免耕马铃薯高产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马铃薯免耕栽培和传统翻耕栽培2个处理,在马铃薯块茎增长期间,测定供试叶片的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结果]一天中稻田免耕马铃薯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都高于翻耕处理,而胞间CO2浓度低于翻耕处理。免耕马铃薯平均每穴的产量为490 g,翻耕的为230 g,两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免耕的大、中薯个数及产量也明显高于翻耕处理。[结论]该研究从光合特性方面揭示了稻田免耕马铃薯增产的机理,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利用ASAR数据提取作物种植空间分布的精度因相干斑点噪声问题而达不到业务运行要求问题,以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湖北省监利县为例,运用空间分辨率为16 m的高分一号多光谱数据,采用图像切割和融合方法提取农田边界,将早稻早期三景ASAR数据以每个对象(一个对象代表一块农田)取均值,以此消除相干斑点噪声,结合早稻早期ASAR数据变化特征(早稻灌水前期ASAR后向散射系数大,灌水后最小,秧苗后期变大),提取监利县2015年早稻种植空间分布。通过与调查区(面积23.4 km2)对比,其Kappa系数为0.83,其精确度较单独用ASAR数据提取方法提高一个层次,该早稻提取方法适合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油菜等作物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免耕稻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特征,免耕直播栽培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适合于我国水稻-油菜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的技术。指出作物免耕直播与翻耕移栽具有同样的产量潜力,省工、节本、增效的效益显著,是我国作物低成本、高效益栽培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优质香稻莲香早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香早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晚籼优质稻923辐射后产生的早熟株与早籼优质稻中鉴98-19杂交经系谱多代选育成的一个籼型优质香稻品种,在赣中南可以作早稻和晚稻种植,在赣北可以作晚稻种植。在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并且适应性广。由于该品种米质优,有香味,口感可与923相媲美,表现出很好的市场前景。2009年3月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介绍了莲香早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适宜于南疆玉米茬地免耕播种冬小麦的表土处理技术。[方法]在新疆洛浦县玉米茬地免耕播种冬小麦试验中。设计“免耕直播”、“浅旋耕+免耕播种”和“翻耕+免耕播种”3种表土作业方式,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出苗率和小麦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免耕直播的表土作业方式基本适合南疆玉米茬地小麦播种,与传统翻耕播种方式相比较,免耕直播的土壤容重较大,但其小麦出苗率接近。小麦产量中,以免耕处理的较高,达6000.99kg/hm2,比旋耕处理的增产6.56%,其次是翻耕处理的,旋耕处理的最低。[结论]从河北省引进的“农哈哈”牌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可在和田地区推广应用;现行的南疆玉米茬地经过配套栽培技术改进后更能适宜于冬小麦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18.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安徽省 1998年双季晚粳区域试验新品种 (组合 )的丰产性、区域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 ,为安徽省双季晚粳新品种审定和适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机收再生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以嘉优99作机收再生稻栽培,在头季齐穗20 d时每667 m2施尿素5 kg作保芽肥,收割后2 d施尿素20 kg作促苗肥,头季收割后10 d左右施尿素5 kg作齐苗肥,该施肥方式再生稻产量和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以多时相、双极化ENVISAT先进合成孔径雷达(ASAR)影像为例研究福建省长乐市试验区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法.利用2005年不同水稻生长季节的多时相ASAR数据,通过分析2种极化方式下水稻后向散射系数变化规律,采用构建新波段方法来增强水稻信息,然后采用监督分类法分别提取早、晚稻信息,最后,结合两季水稻提取结果分区域提取得到总的水稻种植面积.该方法极大地减小了水稻和背景地物信息混淆的概率,取得了较好的分类结果,总精度达到96.68%.可见,多时相、双极化ENVISAT ASAR数据能够对水稻种植面积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