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生命表研究的结果可看出,蛹期寄生率的变化对寄主下代种群的影响远大于卵期及幼虫期寄生的作用,因此蛹期天敌研究对虫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天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岩  张旭东 《昆虫天敌》1993,15(2):88-90
1990~1991年,作者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西伯利亚亚种〔Dendrolimus superanssibiricus〕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经鉴定落叶松毛虫天敌24种,其中:寄生性昆虫8种,捕食性昆虫5种,食虫蜘蛛1种,食虫鸟6种,病原微生物4种。主要天敌种类有:松毛虫狭颊寄蝇〔Carcelia rasella〕,幼虫—蛹期寄生(幼虫期寄生,蛹期表现出来),1990年平均寄生率65%,1991年平均寄生率32.5%;落叶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tetratomus〕,卵寄生,1990—1991年平均寄生率25%;松毛虫绒茧蜂〔Apanteles ordina-rius〕,幼虫寄生,1990—1991年平均寄生率为4.35%。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油松毛虫寄生天敌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1985年,对北京地区油松毛虫卵、幼虫和蛹期的天敌进行调查,经鉴定寄生性天敌36种。卵期以松毛虫卵跳小蜂寄生率最高,平均为1.54%;幼虫期以松毛虫狭颊寄蝇寄生率最高,1984年平均为4.36%,1985年为1.2%;蛹期寄蝇类寄生率平均为9.1%,以松毛虫狭颊寄蝇为主;寄生蜂寄生率平均为0.68%,以喜玛拉雅聚瘤姬蜂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利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及其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于一九九○年十至十一月在广州自云区钟落潭镇,对越冬前的马尾松毛虫进行了防治试验,对不同用药量的防治效果和对寄生蝇寄生情况进行了试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料: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由深圳星火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  相似文献   

5.
松毛虫CPV、B.t.林间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松毛虫CPV和B.t.进行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试验表阴:药后18d两种生物药剂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B.t.达86.98%,CPV与B.t.的混合使用防效达85.04%。  相似文献   

6.
红尾追寄蝇是马尾松毛虫幼虫期的重要寄生天敌,主要寄生5~6龄松毛虫,第1、2、3代松毛虫寄生率分别为21.37. 44.95和0.71%。该蝇在湖南年发生5~6代,以蛹在土内越冬。95%以上的卵产于寄主胸足上,每寄主体上的着卵量为1~33粒,最多出蝇11头。当着卵量在7.5~20粒时,寄主陆续在幼虫和蛹期全部死亡;2.5粒时有3%的寄主仍能存活。寄蝇种群数量变动与当年5月气温成正相关,与7年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陈红  宋庆平 《植物保护》2002,28(1):26-27
带状喷雾防治棉铃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5%敌杀死乳油、35%硫丹乳油对棉铃虫的最高防效分别是81.5%、72.4%。药后20d,35%硫丹乳油带状喷雾处理区天敌增长率是常规喷雾处理区天敌增长率的2.92倍,2.5%敌杀死乳油为2.56倍。根据试验结果 ,带状喷雾与常规喷雾对棉铃虫的最高防效无明显差异 ,但带状喷雾对棉田天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用带状喷雾施药技术和应用对天敌杀伤较轻的药剂防治棉铃虫 ,可最大限度利用棉田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有效控制棉铃虫危害  相似文献   

8.
球孢白僵菌不同剂型对马尾松毛虫控制效果的灰色评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间使用球孢白僵菌不同剂型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越冬代幼虫,放菌后分别调查20天后虫口、第一代羽化率、僵蛹率、天敌寄生率及虫口密度。经灰关联分析,综合评判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混合粉剂、油剂及高孢粉处理区与不处理的对照区的灰关联度分别为0.7995、0.4898、0.2794及0.2004,不同剂型处理均比对照效果好;白僵菌孢子加工成相应的剂型,比未加工成制剂的高孢粉处理效果好;混合粉剂比油剂处理效果好。不同剂型处理对天敌昆虫寄生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可寄生多种农林害虫的卵,是最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之一。为评估其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卵的寄生潜能和效果,本文首先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不同密度灰茶尺蠖卵的功能反应以及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继而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在室内网笼和田间条件下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模型,瞬时攻击率为1.3179,寄生1粒灰茶尺蠖卵所需的时间为0.0352 h,寄生上限为28.43粒/雌。松毛虫赤眼蜂在寄生灰茶尺蠖卵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即其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率随赤眼蜂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赤眼蜂的发现域相应减小。在室内网笼中,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率为25.94%;在茶园中,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率为37.00%。综上,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具有较好的寄生潜能,这一结果为田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灰茶尺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分别于7月30日和8月10日两次放蜂防治松毛虫,第二次放蜂后10d分别调查卵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块剂50、60、70块/667m2三种放蜂密度防治松毛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卵寄生率分别为78.8%、75.3%、90.1%,虫口防效达89.1%、84.6%9、1.6%。从经济成本预算,每亩放蜂50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室内、田间试验表明,菜地用Bt乳剂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爪蛸螟等食叶害虫,天敌数量比化防区增长13.2倍;棉田用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药后10天的天敌数量比敌杀死施药区增长11.3—16倍,保持下来的天敌有瓢虫、草蛉等,对蚜虫有控制作用,蚜害减轻,省去治蚜用药,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48%噻虫啉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省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林的主要害虫,猖獗时大片松林针叶被食尽,形似火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影响森林综合效益的发挥。目前生产上常采用菊酯类化学农药开展防治,由于长期单一地使用该药剂,不少地方的马尾松毛虫产生了抗药性,同时加重了环境污染。因此,寻求无公害农药用来防治暴发的松毛虫灾害很有必要。噻虫啉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其特点是高效,低毒。为有效防治马尾松毛虫,我们在林间开展了48%噻虫啉悬浮剂防治该害虫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方法,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5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卵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种赤眼蜂均可寄生日本通草蛉和大草蛉卵,并成功在卵内完成发育;但均不寄生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卵。同时面临防治靶标和草蛉卵时,两种赤眼蜂均选择寄生草蛉卵,但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松毛虫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卵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亚洲玉米螟卵的显著要多;螟黄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卯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棉铃虫卵的要多,但未达显著水平。在子代性比、每寄主出蜂数和寄生雌蜂率几项指标上,两种赤眼蜂在各自靶标和日本通草蛉之间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高温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发育和寄生能力的影响,采用生物学观察法在室内监测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内不同发育时期的松毛虫赤眼蜂在经历高温40℃处理1 h或35℃处理6 h后其当代和子代蜂的世代历期、羽化率、寄生率和雌蜂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40℃处理1 h有利于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于幼虫期处理后其当代蜂世代历期明显缩短,于胚胎期和蛹期处理后其当代成蜂羽化率显著提高;然而,高温35℃处理6 h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和寄生能力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各发育时期经历高温处理后当代成蜂羽化率均显著降低,幼虫期经历高温处理后其当代成蜂的雌蜂率、寄生率和子代成蜂的羽化率均显著降低。表明高温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繁育时适当优化温度可以提高扩繁效率,但运输和释放时应避免高温暴晒以降低防控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5.
应用苏云金杆菌(Bt)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同一Bt浓度,室内试验幼虫死亡率较林间试验高,不同Bt浓度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混配林间12天防效较Bt单用有较大提高,幅度在47.96~37.35个百分点之间,林间增效作用明显,大面积防治时用500~1200倍液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混配为佳。  相似文献   

16.
前言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松树的主要害虫,对林业生产危害很大,一般使用飞机防治,虽效果好,但难免对天敌有所影响,为探索飞机喷洒生物农药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技术、效果及经济效益等问题,1984年中国民航局把飞机喷洒青虫菌六号液剂(Bacillus Thurinoiensis Var galleriae)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试验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两年来,由民航广州管理局专业航空处,湖北省林业厅营林处,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民航湖北省局,广州市林业局等部门共同合作,在湖北、广  相似文献   

17.
稻苞虫腹柄姬小蜂Pediobius mitsukurii(Ashmead)属膜翅目寡节小蜂科,是我区直纹稻苞虫蛹期寄生天敌优势种。1974年以来田间调查,寄生率2.38—58.06%,1980至1981年连续十代平均寄生率16.85%。对抑制稻苞虫种群数量,减轻水稻受害有一定的作用。为保护利用这种天敌,自1980年起,通过田间调查和以直纹稻苞虫(下称稻苞虫)为寄主接种饲养,对该蜂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松毛虫小盾寄蝇发生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毛虫小盾寄蝇 Nemosturmia amoena 是草地螟的主要寄生天敌。寄生率可达8.4%(室内饲养记载)是一个主要天敌种群。松毛虫小盾寄蝇在雁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围蛹在草地螟幼虫体内越冬。翌年6月上旬羽化成蝇,刚羽化有寻找阴暗处避光的习性,随即取食(作物上的分泌物和露水),成虫飞翔力强。大量取食后交尾,交尾时间1~3分钟,卵犬部产在作物上部嫩叶上,卵期8~10天。6月18~20日孵化为幼虫,幼虫附着力强。当第一代草地螟发生为害时,松毛虫小盾寄蝇的幼虫附着在害虫体壁上并侵入体腔进行寄生,(在寄主体内1~3龄)幼虫期长达60天。8月底至9月初寄蝇幼虫在草地螟寄主体内化蛹,围蛹期达10  相似文献   

19.
松毛虫是为害松林的主要害虫,长期以来难以防治。利用卵寄生蜂防治松毛虫是生物防治的一条好途径。 江苏省松毛虫生物防治协作组,组织了科研、教学、生产等十二个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了以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的大面积示范。总计动用柞蚕茧近万公斤,培育松毛虫赤眼蜂约18亿头以上,防治示范面积七千余亩。大部分放蜂林区都起到了控制松毛虫为害的显著效果,所有放蜂区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林间松毛虫卵的寄生率。在放蜂林区,由于停用了飞机治虫,更新了部分成年纯松林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逐年减轻。近十多年来未用药防治。在若干年后松干蚧虫与松材线虫的发病率都明显低于飞防区,至今林相清秀,长势喜人,充分体现了生物防治的长久的效应,生态条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生物防治的前景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20.
贪食亚麻蝇Parasarcophaga harpax(Pandellé)是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 superans(Butler)的天敌之一,还能寄生于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Moore的蛹。1979年以来我们在松毛虫大发生的林地内,对该蝇作了调查,初步了解了其生活习性等,并在室内对其生活史作了观察。寄生率据调查,在吉林省辽源市白泉林场,落叶松毛虫蛹被贪食亚麻蝇寄生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