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完全甜柿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北罗田和麻城为中心的大别山区分布的系列中国原产完全甜柿(简称"中国甜柿"或CPCNA)是世界罕见的柿属植物种质资源,其与日本原产完全甜柿(简称"日本甜柿"或JPCNA)独立起源及其自然脱涩受显性单基因位点控制的特点,在完全甜柿遗传改良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在简要介绍日本甜柿遗传改良研究和育种成就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中国甜柿自然脱涩性状遗传规律及其早期筛选,并主要基于最近的研究结果对中国甜柿快速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研究近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中国甜柿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中部大别山区分布的中国原产完全甜柿(简称"中国甜柿"或CPCNA)及部分完全雄株是中国特有的柿属(Diospyros Linn.)资源,其与日本原产完全甜柿(简称"日本甜柿"或JPCNA)起源相对独立,且中国甜柿自然脱涩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因而在完全甜柿遗传改良中具有重大的利用价值。华中农业大学柿研究团队利用这两类种质与日本甜柿构成系列杂交组合,并将常规杂交与胚抢救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自然脱涩性状和性别早期选择、嫩枝高位嫁接、圃地与产区同时评价等技术环节有机整合,建立了一套完全甜柿遗传改良技术体系。本文立足于该技术体系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报道,对中国甜柿遗传改良工作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总结和综合评价,以期为中国的柿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娜  莫荣利  张青林  罗正荣 《园艺学报》2016,43(11):2133-2140
‘雄株8号’是中国中部大别山区分布的完全雄性柿种质,可能源自中国原产完全甜柿(中国甜柿)的杂交后代或是其自然变异,其作为完全甜柿专用授粉品种的可能性已有研究报道,但其作为完全甜柿育种亲本的应用潜力尚不明确。以‘华柿1号’(不完全涩柿)ב雄株8号’的杂交后代单株为试材,以常见中国甜柿、日本甜柿和非完全甜柿为对照,对其果实进行可溶性和不溶性单宁含量、单宁细胞大小等指标测定,确认杂交后代单株H8-2为具中国甜柿自然脱涩特点的完全甜柿类型。现有完全甜柿自然脱涩性状遗传特点的研究结果认为,只有日本甜柿相互杂交,或者是亲本之一为中国甜柿时,F_1才可能出现完全甜柿单株。该研究结果首次证明中国原产完全雄性柿种质‘雄株8号’带有控制自然脱涩性状的显性基因,因此其在完全甜柿遗传改良中具有作为育种亲本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阳丰甜柿砧木营养袋苗嫁接建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果实成熟时能否自然脱涩及其性状遗传特点,柿分为完全甜柿(Pollination constant&non-astringent,PCNA;简称“甜柿”)和非完全甜柿(non-astringent,PVNA;简称“涩柿”)。甜柿不经处理即可脆食,是目前柿品种遗传改良的首要目标,也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日本甜柿品种介绍高林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050061)甜柿分为不完全甜柿和完全甜柿。甜柿到成熟期自然脱涩,是因具有涩味的单宁物质转化为不溶性状态,但与生长期的温度有密切关系。我省做为柿主产地,甜柿生产有待发展,近两年广大柿农也看好市场...  相似文献   

6.
完全甜柿新品种‘鄂柿1 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鄂柿1 号’是在大别山区调查发现的甜柿新类型, 其果实较大, 种子较少, 可自然脱涩, 外观和食用品质优良, 较耐瘠薄, 是继‘罗田甜柿’后发现的极具商品价值、我国原产的完全甜柿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甜柿品种识别及其栽培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柿分类  依照柿果在树上自然脱涩程度及脱涩对种子的依赖情况 ,可将柿分为完全甜柿、不完全甜柿和完全涩柿 3种类型。1 1 完全甜柿果实中无论有无种子 ,均能在树上自然完全脱涩 ,摘下来可像苹果、梨、桃一样削皮即吃 ,脆甜爽口 ,没有涩味。如次郎、前川次郎、富有、上西早生、须波 (砂身 )、阳丰、兴津、新秋、骏河、花御所和秋焰等品种。完全甜柿保脆期比涩柿脱涩后的果实长 2~ 3倍 ,有利于远运和销售。甜柿果实色泽红艳 ,味道甜美 ,营养丰富。甜柿有早、中、晚熟品种 ,从 8月下旬到 12月下旬均可提供鲜果 ,若采用低温库存还可延期…  相似文献   

8.
柿果脱涩机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柿品种分类新体系出发,结合柿果发育特点,尤其是单宁细胞发育和原花青素代谢研究近况,重点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柿果脱涩机理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评述;比较完全甜柿和非完全甜柿,以及中国甜柿和日本甜柿脱涩方式、特点及其分子机理的差异,旨在阐明完全甜柿的商品优越性以及中国甜柿在柿遗传改良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海阳地处胶东半岛南端,县域北部地带多为山区丘陵地貌,山地多,耕地少,适宜种植甜柿。海阳甜柿(见图1)是由国家柿种质资源圃从日本引进的完全甜柿(自然脱涩),果实呈扁圆形,果面及果肉为橙红色,果实在树上成熟时自然脱涩,可直接食用,皮薄肉厚,甜翠可口,与普通涩柿相比,维生素C、铁、锌、钙、硒等微量元素含量更高,更易消化,  相似文献   

10.
柿果脱涩机理及人工脱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柿的涩味主要来自果肉中的单宁物质(C14H20O9),柿果是诸多果实中单宁含量最多的水果。日本学者梶浦(1946)根据果实脱涩与果肉褐斑形成和种子数目的关系,将柿分为完全甜柿、完全涩柿、不完全涩柿和不完全甜柿4个品种群。我国传统产区主要栽培完全涩柿,自‘罗田甜柿’被发现和确认为我国第1个原产完全甜柿种质以来,又相继报道了‘宝盖甜柿’和‘秋焰甜柿’(鄂柿1号)等,但迄今尚未发现我国原产的不完全涩柿和不完全甜柿品种。本文主要对完全甜柿和完全涩柿2个品种群柿果的脱涩机理及完全涩柿人工脱涩方法进行阐述,旨在为果树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部分中国原产甜柿为试材, 通过对可溶性单宁含量测定和单宁细胞切片观察发现, 在果实接近成熟时, ‘罗田甜柿’、‘宝盖甜柿’、‘秋焰甜柿’ (鄂柿1号) 果肉中单宁细胞较小, 所占比例较低,可溶性单宁含量低于0.2%。因此确认供试中国甜柿种质属于完全甜柿。  相似文献   

12.
祝庆刚  饶景萍  田红炎  韩叶 《园艺学报》2012,39(7):1278-1284
 为了进一步探索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水解酶(XTH)在柿(Diospyros kaki L.)采后软化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常温下丙烯和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的‘富平尖柿’果实中XTH 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丙烯处理能够促进柿果实成熟软化,增加乙烯释放并使高峰提前到来,而1-MCP 处理能够延缓果实软化,抑制乙烯释放。随着柿果实成熟软化推进,4 个XTH 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且丙烯处理促进了4 个XTH 基因的表达,而1-MCP 处理则抑制它们的表达。其中,DkXTH1 和DkXTH2 在柿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表达量较高,且二者表达高峰分别在果实成熟的初期和中期,说明DkXTH1 和DkXTH2 分别与采后柿果实初期和中后期的软化关系密切。结合乙烯释放量结果分析显示,柿果实XTH 基因的表达受乙烯调控,对柿果实的成熟软化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柿野生雄性资源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柿(Diospyros kaki Thunb.)雄性种质资源非常稀缺,系统收集和梳理国内外现有雄性资源,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并揭示其与主栽甜、涩柿品种及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对雄性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柿野生种质资源调查,在湖北、广西、江苏等地发现野生雄性种质资源共计90余份。利用15对SSR引物对47份柿完全雄性资源、2份雄全同株资源和11份中国雌雄同株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67份完全雌性资源、38份日本资源(其中包括25份雌雄同株资源)以及28份近缘种为对照。结果表明:15对引物共获得144个等位基因和316个基因型,平均每个引物获得9.60个等位基因和21.07个基因型,其中位点ssrDK11/DQ097479 遗传变异程度最高。从地理分布来看,柿雄性资源在适生的野外山区普遍存在,其中湖北木兰山来源的雄性资源遗传多样性最高,陕西省来源的雄性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低。UPGMA和ME聚类方法分别将193份资源分为16组和12组,两种聚类结果反映的总体规律类似:(1)各来源地间的野生雄性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隔离;(2)湖北木兰山野生雄性资源被分为遗传关系较远的两类,一类与江西、江苏、湖南野柿及‘火晶’等主栽涩柿品种和‘耀县五花柿’等雌雄同株涩柿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另一类与云架山雄性资源和罗田甜柿(包括‘甜宝盖’)亲缘关系较近;(3)大部分日本来源的柿资源可被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4.
 ‘中柿1号’是从野生柿的芽变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实扁方形,平均单果质量132.7 g。果皮较薄,果肉柔软多汁,无核或极少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丰产,稳产,抗寒,抗旱,抗病性能较强,生育期约120 d,在豫西地区9月下旬成熟。适用于加工柿饼、柿醋、柿酒、柿霜等。  相似文献   

15.
太秋甜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秋是日本国立果树研究所杂交育成的中晚熟完全甜柿品种,2011年引入鲁中南地区试栽,多年观察表明,该品种适应性强,适应范围广,对砧木要求严格,平均单果重356.1 g,果肉橙黄色、肉质酥脆、口感爽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7%,品质极佳。总结了太秋甜柿的生物学特性,概述了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ISTR在部分柿属植物种质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反向序列标签重复技术( inverse sequence-tagged repeat, ISTR) , 对柿属7个种, 包括柿(Diospyros kaki Thunb. ) 、君迁子(D. lotus L. ) 、浙江柿(D. glaucifolia Metc. ) 、油柿(D. oleifera Cheng. ) 、金枣柿(D. sp. ) 、老鸦柿(D. rhombifolia Hemsl. ) 和美洲柿(D. virginiana L. ) 共32个基因型进行了种质鉴定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ISTR可区分供试柿属植物中的30份; ISTR能够很好地适用于柿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供试的中国与日本原产柿种质分别聚类; 新发现的中国甜柿变异类型与日本甜柿的亲缘关系较远且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 可能是潜在的育种资源。ISTR标记可在柿属植物种质资源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中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柿的主产区有从传统的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以及向中西部扩展的趋势。随着果品市场国际化和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柿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从柿的生物学特点和产业趋势的角度,针对甜柿遗传改良,砧木筛选和繁殖,标准化建园和轻简化田间管理,以及柿单宁功能扩展和多元化产品开发等问题,对我国柿产业技术的改进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供相关研究者和生产者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