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与产品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茶树越冬芽休眠机理研究中获得新突破茶树越冬芽进入休眠状态,是茶树抵御冬季环境逆境的一种适应性能力,对于茶树的年周期生长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杨亚军研究团队在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萌发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为今后揭示茶树逆境响应、萌发期的早晚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不同萌发物候型茶树的休眠机制,以特早生茶树品种龙井43和中生茶树品种碧云为材料,利用钙黄素处理茶树茎段,检测越冬芽在休眠与萌发时期与其他器官的物质交流情况。利用同源比对鉴定胼胝质水解相关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在冬季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越冬芽在茶树生长阶段和休眠阶段都存在着与着生茎段和母叶间的物质交流;从茶树越冬芽休眠形成到解除的不同时期,其物质交流存在"强-弱-强"的变化规律,但龙井43的与碧云相比存在较短的物质交流减弱时期;两种茶树的物质交流变化模式与鉴定到的茶树胼胝质水解正向调控相关基因CsGLU1的表达模式密切相关;启动子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CsGLU1启动子区有多个与激素信号以及低温和休眠响应相关转录因子结合的保守序列。茶树越冬芽在休眠和非休眠状态下都存在与茎和母叶之间的物质交流,且物质交流强弱与茶树越冬芽休眠状态改变密切相关。CsGLU1可能是参与胼胝质水解调控,改变茶树越冬芽物质交流水平,进而影响茶树休眠状态的关键基因。这对明确茶树越冬芽休眠状态变化和深入揭示不同萌发物候型茶树休眠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菊花从脚芽到开花要一年的时间,养护期长,所以控制高度是件让人头痛的事。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新方法,效果很好。定植脚芽培养健壮母株和常规方法一样,于花期选择优良健壮的脚芽,越冬培养,春暖后定植。定植时施足底肥,成活后加大肥水管理,促苗健长快长,不必控肥扣水,不必担心长高。加强对定植苗的管理适时摘心越冬苗10~15厘米时摘心一次。注意不要摘大心,能刺激侧芽萌发即可。侧芽萌发长至10~15厘米时再次摘心。如此反复摘心直  相似文献   

4.
益微对茶树新梢生化成份的影响效应研究罗影霞,程鸣珂(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茶树益微对茶树不定芽的萌发具有极强的启动作用,可促使更多的不定芽萌发,以芽密优势取得茶叶增产,并且对茶芽有优异的促长效果和持嫩作用,增加优质鲜叶数量及其整齐度,因而又可提...  相似文献   

5.
茶树赤霉素受体基因CsGID1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ID1作为赤霉素信号转导的受体,在赤霉素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在茶树中克隆到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的cDNA全长,命名为CsGID1a (GenBank登录号为JX235369)。该基因全长1411 bp,开放阅读框1 023 bp,编码34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GID1a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38.53 kD,理论等电点为5.62;无信号肽位点,是非分泌性蛋白,具有1个跨膜区,基因被定位于细胞核内;CsGID1a氨基酸序列具有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家族蛋白的HGG、GXSXG功能域以及羧酸酯酶典型的三级结构;与其他物种的GID1相似性均在60%以上,与葡萄的相似性最大达87%、进化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高浓度(1.0×10–5 mol L–1)GA3能够下调CsGID1a的表达,5 h内的表达呈下降趋势;随着越冬茶芽萌动进程,CsGID1a表达量逐渐降低,特别在3月初萌发以后变化较大,推测赤霉素及其受体基因可能与茶树越冬芽解休眠相关。  相似文献   

6.
茶树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CsARF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长素响应因子(ARFs)是能够与生长素原初反应基因启动子区的生长素响应基元(TGTCTC)特异结合的一类转录因子,调控生长素应答基因的表达。采用SMART-RACE-PCR技术,获得茶树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CsARF1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X307853),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CsARF1基因cDNA全长3222 bp,包含246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820个氨基酸残基。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49.35 kD,具有保守的N端DNA结合域B3和C端二聚化结构域IAA_ARF,中间区域富含谷氨酸、丝氨酸和亮氨酸,是一个定位于细胞质的具有激活转录功能的可溶性蛋白。相似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葡萄ARF8的相似性最高(83%),与番茄ARF8的亲缘关系最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茶树越冬芽休眠到萌发后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sARF1在茶树越冬芽深休眠和萌动期表达量较高,表明该基因与茶树越冬芽的休眠维持及解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茶树(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科山茶属,是一种重要的木本经济作物,其叶片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其中尤以儿茶素、咖啡因、茶氨酸及其他游离氨基酸等活性成分对茶叶品质有重要影响。逆境胁迫是影响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人们对茶树应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越来越关注。转录组学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RNA水平上全面研究物种的基因表达情况。利用该技术研究逆境胁迫下茶树基因表达的情况,有利于阐明茶树对逆境胁迫的应答机理。本综述主要介绍应用转录组学技术研究茶树应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干旱,温度,盐碱,重金属等)的进展,以期为茶树抗逆性分子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源CTK和IAA平衡对水稻分蘖芽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抽穗期分蘖休眠与萌发转换过程中CTK和IAA含量及CTK/IAA值的变化,探讨内源激素平衡对水稻分蘖的调控作用。采用外施6-BA打破分蘖芽休眠和去穗后外施IAA抑制分蘖芽萌发两种处理,创建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的材料,测定伸长节和伸长节分蘖芽中CTK和IAA的含量。6-BA处理打破了分蘖芽的休眠,显著提高了倒二节和倒二芽中CTK含量,降低了倒二节中IAA含量,对倒二芽中IAA含量影响不大,显著提高了节、芽中CTK/IAA值。去穗后外施IAA逆转了去穗对节、芽CTK含量提高效果,CTK含量维持在较低值,显著提高了倒二节中IAA含量,对倒二芽中IAA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节、芽中CTK/IAA值。CTK和IAA共同调控分蘖发生,较高的CTK/IAA值利于分蘖芽萌发,较低的CTK/IAA值使其休眠,节中CTK/IAA值在2.6~2.8,芽中CTK/IAA值在4.8~5.0,可作为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的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9.
"特香早"茶树品种是安徽茶树良种中新秀,它具有三个宝贵特点:兰花香特高,发芽特早,抗寒耐旱力特强。这三个优良特点结合到一个茶树品种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国和我省优质高产茶树品种不少,但在早芽和特早芽茶树品种中具有优雅兰花香气者极为罕见,特别是高香早芽品种,而又具有很强的抗寒耐旱性则更少。所以特香早茶树品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茶树品种中瑰宝。现将特香早茶树品种来源、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制茶品质简述如后。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梧桐、栾树、柳树、重阳木落叶水浸提液对徐州地区5种常见蔬菜(奶油生菜、鸡毛菜、常丰乌塌菜、小白菜、萝卜)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0 g/L的梧桐、柳树和重阳木的落叶水浸提液均可促进奶油生菜种子的萌发和芽的生长;梧桐、栾树、柳树和重阳木的落叶水浸提液不但会抑制常丰乌塌菜种子的萌发和芽的生长,也会抑制鸡毛菜、小白菜和萝卜种子的萌发,但对其芽的生长影响却各不相同,≤25 g/L的梧桐、栾树和重阳木的落叶水浸提液促进了鸡毛菜和小白菜芽的生长,而≤50 g/L的梧桐、柳树和重阳木落叶水浸提液却可以促进萝卜芽的生长,均存在低促高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萌发特性与芽、苗期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孙彩霞  沈秀瑛  谷铁实 《种子》2001,(5):32-33,35
利用PEG高渗溶液法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的萌发特性;同时采用盆栽控水法测定了其干旱后幼苗存活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亏缺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在各性状上表现受抑程度不同,具有较强根、芽生长能力的玉米基因型,芽、苗期的抗旱性较强。玉米在高渗溶液中的种子萌发耐旱指数是评价其芽期抗旱性的综合指标,而苗期抗旱性评价应以干旱后幼苗存活率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春性饲草型小黑麦芽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黑麦芽期主要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个春性饲草型小黑麦品种(系)在水培与模拟干旱2种条件下芽期主要性状与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拟干旱条件下,各指标变化值与种子萌发抗旱指数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依次为:根冠比、芽鞘最大值、最大胚根长、芽鞘存活率、根数.  相似文献   

13.
氮素和6-BA对水稻分蘖芽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扬稻6号、南粳44为材料,研究了氮素和6-BA对水稻分蘖芽萌发的影响及分蘖芽萌发过程中碳氮代谢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氮素和6-BA都能促进分蘖芽的萌发,但二者维持分蘖芽进一步生长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氮素能够促进分蘖芽持续生长,而6-BA是无法维持分蘖芽的持续生长。氮素和6-BA均提高了分蘖节中细胞分裂素(Z+ZR和iP+iPR)含量及叶、根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但6-BA处理无法提高水稻植株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氮素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使水稻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积累不足。这说明,氮素和细胞分裂素通过内源激素平衡和碳氮代谢两条生理途径调控分蘖发生。  相似文献   

14.
茶芽枯病分布及症状:茶芽枯病是近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鱼蛋白对西瓜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以甜王一号和早佳花蜜8424为试材,探究不同浓度(300倍液、600倍液、900倍液和1 200倍液)鱼蛋白对西瓜种子萌发及芽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鱼蛋白可以促进甜王一号西瓜种子萌发、芽苗生长,但不论低浓度还是高浓度鱼蛋白对促进早佳花蜜8424西瓜种子萌发和芽苗生长的效果不明显甚至起到抑制作用。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西瓜品种调整鱼蛋白浓度,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2):4088-4099
为短期内获得大量优质的粉葛丛生芽,从而筛选粉葛丛生芽诱导的适宜条件。本研究以粉葛(Pueraria montana var. thomsonii)幼嫩带节茎段为外植体,探索外植体消毒条件,腋芽萌发培养基、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丛生芽增殖培养基。结果表明:(1)外植体最佳消毒条件为75%酒精浸泡30 s后,0.1%氯化汞溶液(加2滴吐温80℃)处理10 min,污染率为10.00%,腋芽萌发率为93.33%。(2)最佳腋芽生长培养基为MS+6-BA 0.2 mg/L+NAA 0.1 mg/L+活性炭0.2 g/L,腋芽萌发率达93.33%。(3) MS+TDZ1.5 mg/L+NAA 0.1 mg/L+酸水解酪蛋白200 mg/L为最佳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丛生芽诱导率达90.00%。(4) MS+IBA 0.2 mg/L+6-BA 1.0 mg/L+KT 1.0 mg/L为最佳丛生芽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为1.77。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丛生芽诱导的粉葛离体快繁体系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国家级无性系中芽茶树品种‘安徽1号’进行了不同时期轻修剪试验。结果表明:与不修剪(CK)相比,春茶后轻修剪茶树的生长情况稍优,而经济性状相差不大;夏茶后轻修剪茶树的生长及抗冻性稍差,但经济性状表现突出,发芽密度高22.3%、一芽二叶长度增7.3%,一芽二叶百芽重增13.5%、春茶产量增40.2%;鲜叶的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可溶糖含量较高,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稍低;秋茶后和早春轻修剪茶树的生育物候期推迟,春茶开园时间分别迟6d和10d,春茶产量降幅较大,因此,主攻春季名优茶生产的茶园,不宜选择秋茶后和早春轻修剪。  相似文献   

18.
温度与水分双重胁迫下豇豆种子萌发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个处理组合研究温度与水分逆境互作下豇豆种子萌发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25℃和常湿适于种子萌发;双重胁迫比单因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严重;35℃高温比10℃低温与水分胁迫互作效应明显;低温和高温影响萌发的机制有所不同.低温引起发芽程序难以启动;高温引起呼吸速率和α-淀粉酶活性高峰提早,子叶贮藏蛋白质降解加速,早期发芽较快,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导致种芽坏死,尤其是高温过湿条件.逆境条件下SOD先升高,但在幼芽受损伤后又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玉米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温冷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非生物逆境因素。综述了玉米芽期和苗期耐冷性鉴定指标、种质筛选和遗传特性,为玉米耐冷性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玉米芽期和苗期分田间和室内进行耐冷鉴定研究,应用一系列指标筛选出一些耐冷自交系、杂交种和群体。玉米耐冷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同时期可能受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今后应在完善耐冷鉴定指标基础上,从基因资源挖掘、遗传机理解析、种质扩增与改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深化玉米耐冷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就芽前除草的安全用药方面做了研究,通过白三叶、早熟禾、高羊茅三种不同草种的草坪做试验对比,认为48%仲丁灵乳油是一种很好的芽前除草剂,而不同浓度的仲丁灵乳油对不同草坪草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48%仲丁灵乳油500倍液做芽前除草经济有效。高浓度的仲丁灵乳油对禾本科草坪草种的发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白三叶的种子萌发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