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对现有米饭黏性测量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于材料特性的米饭黏性测量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米饭粒黏性自动测量系统,并对黏性的大小采用力变形卸载曲线的平均斜率值来进行量化表征。试验结果表明,该自动测量系统能够分辨出不同品种米饭粒的黏性差异、同品种米饭粒黏性随时间的变化,测试过程只需3~5 s。能够满足对稻米食味品质之一的黏性测量与评价要求,为稻米品质的检测提供了一种便捷、准确的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洪霞  潘波  马小愚 《农机化研究》2007,(10):142-143,148
稻米籽粒的剪切特性指标可以用来评价稻米的品质.为此,通过剪切试验获得了稻米籽粒剪切特性的力学指标(硬度、破坏能、破坏力及破坏应力等),并研究了不同加载速度下稻米的剪切特性指标,通过多项式回归建立了剪切特性指标与加载速度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为评定和控制水稻的最后质量提供新的手段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稻米食用品质的力学指标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米饭的力学指标为依据,评价稻米的食用品质.从样本相关矩阵出发,对稻米7个品系米饭的主要力学指标进行分析,根据累积贡献率达到80.8%以上,确定了反映稻米食用品质的2个主成分,并获得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值,进行了食用品质分析,其结果与实际相接近,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利用米饭的力学指标评定稻米的食用品质具有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米饭硬度自动测量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机械力学测量手段建立米饭粒硬度自动测量系统的方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自动测量系统的组成和操作运行.通过试验说明,该系统测量米饭粒力-变形曲线的斜率能够适应稻米品质评定中对硬度指标的量化测试要求,且与使用食味计检测得出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阐述构成稻米品质的因素,以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4个方面10项指标为基础,探讨品种遗传特性、栽培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为今后提高水稻的稻米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稻米食味值测定及干燥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食味仪测量稻米食味的原理,试验回归得出稻米主要成分与食味值的关系式,根据试验中测出的稻米成分指标,可直接计算稻米食味值,当干燥温度超过45℃以后,稻米内部淀粉排列杂乱,造粉体和胚乳细胞壁难以分解,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及储藏过程中内部脂肪酸含量的增高,加深了稻米的陈化程度,抑制了淀粉糊化,这些因素是导致干燥后稻米食味下降的根本原因。为了保持稻米干燥后食味品质,干燥温度不应超过45℃。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研究了稻米真空储藏过程中脂肪的含量和食味值等品质的变化规律,确定了稻米合理的储藏方式。  相似文献   

8.
邓健 《南方农机》2023,(24):65-67+80
【目的】探究富硒稻米与普通稻米在理化性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方面的差异。【方法】笔者对比了富硒稻米与普通稻米的米粒大小、糊化特性、淀粉含量等理化特性和外观、口感和香气等蒸煮食味品质。【结果】二者在理化性质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富含硒元素的稻米具有更高的硒含量、抗氧化能力和营养价值;而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富硒稻米也表现出更好的风味和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结论】富硒稻米比普通稻米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米粒更加饱满且容易煮熟,更加香糯。因此,建议在日常饮食中加入富硒稻米,以提高人体对硒元素的摄取量。  相似文献   

9.
应用无重复二因素五水平方差分析法,研究了柠檬酸及乳酸不同pH值对黄原胶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α=0.05水平pH值对零剪切黏度、黏度、黏度衰减、剪切稀化指数、弹性模量、黏性模量、复合黏度、损耗正切及G′=G″时频率、松驰时间与凝胶点温度有显著性影响;不同酸对损耗正切有明显差异外,其余特性指标上并无明显差异性。随着pH值的变化,柠檬酸与乳酸对各流变性质的作用规律一致。另外,还研究了两种酸不同pH值对黄原胶构象转变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真空干燥条件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食味仪测量糙米理化指标数据,借鉴精米模型,利用系数重估法得出糙米主要成分含量与食味值的关系式.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在控制干燥时间直至稻谷含水率达15%左右的基础上,建立了糙米食味值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干燥温度、初始含水率和真空度是影响稻米真空干燥食味品质的3个重要因素.对食味值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顺序为干燥温度、初始含水率、真空度,且前二者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后者与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含水率对稻米籽粒挤压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米籽粒的挤压特性指标是设计稻米收获、贮藏和加工系统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通过试验获得了稻米籽粒挤压特性的力学指标,包括弹性模量、破坏力、破坏应力及破坏能等,并研究了含水率对稻米籽粒挤压特性的影响,为稻米加工装置的设计及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槽式超声波处理对糙米理化特性与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了槽式超声波处理对糙米品质特性及食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使糙米饭的持水率增加了30~53个百分点、体积膨胀率增加了30个百分点,且对糙米粒的白度指数和透光率影响较小,说明超声波处理保持了糙米样品较完整的皮层结构。同时,超声波处理对糙米的化学组成没有显著影响,且可以降低糙米的硬度,提高糙米的弹性和咀嚼度,而对其粘附性和粘聚性影响不大。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的糙米样品其感官评价总分均高于未处理的糙米,以槽式超声波进行糙米处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水稻谷粒的挤压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谷粒的损伤与破碎除与其所受内、外力的作用有关,还与其本身的力学性能有关。通过对水稻谷粒的挤压力学试验,测得了其力-位移曲线,分析了水稻谷粒的挤压破碎过程。破坏力和破坏能是水稻谷粒力学特性的两个重要指标。试验研究了稻谷的品种、成熟程度、后熟作用和谷壳对水稻谷粒力学性能的影响。比较了有壳、无壳谷粒的破坏力与破坏能,分析了谷壳对谷粒力-位移曲线及刚度的影响。指出谷壳在降低谷粒收获、加工、储运中的损伤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剪切性能对于水稻收割和稻秸再利用至关重要。为获取水稻秸秆力学特征参数,针对不同部位稻秸的剪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设计并制备不同稻秸直径相适应的剪切夹具,分别对稻秸的上、中、下和节部取样,考察了20、50、100、150、200和250 mm/min剪切速度对剪切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夹具可胜任剪切测试任务,稻秸取样部位和剪切速度对剪切力有极显著影响。对于剪切部位而言,稻秸根部的剪切力大于上部;对于剪切速度而言,较高剪切速度(200~250 mm/min)下的剪切力小于低速剪切(20~50 mm/min),但与中速剪切(100~150 mm/min)相差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稻秸收割机及稻秸粉碎机中剪切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和试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水稻温室立体育秧夜间补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工厂化立体育秧已成为节省秧田、培育机插优质秧苗的重要方式。工厂化立体育秧能够有效提高育秧棚的效率,并保证秧苗质量,但温室内光环境却成为了影响秧苗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改善水稻温室立体育秧的光照环境和探索杂交稻不同播种量对立体育秧的适用性,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杂交稻播种量、光照度及夜间补光时长3个因素的温室立体育秧试验,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获得秧苗茎基直径、壮苗指数以及根系土壤盘结力与3个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的夜间补光对提高水稻温室立体育秧秧苗素质有积极影响,综合分析得到在杂交稻播种量0.05kg/盘、光照度1.5~3klx、夜间补光时长3~5h的条件下,秧苗素质与自然光对照接近,秧苗质量符合机插标准,适用于田间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力学试验台,首先利用该试验台完成了低碳钢的拉伸试验,获得了低碳钢的弹性极限为432MPa,屈服极限为371MPa,强度极限为497Mpa;其次,利用该试验台进行了水稻芽种正面压缩试验和玉米芽种侧面的压缩试验,获得了水稻芽种的硬度和极限强度及玉米芽种侧面所能承受外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水稻芽种和玉米芽种受到压缩时的力学性能相似,在极限范围内所能承受的外力随位移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极限范围时,所能承受的外力急速下降;水稻芽种正面压缩和玉米芽种侧面压缩的极限强度分别为0.014 1 MPa和0.0 2 5 MPa。  相似文献   

17.
碱处理水稻秆对成型工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水稻秆颗粒为原料,通过NaOH处理制成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粘结剂,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试验设计,研究NaOH质量分数、碱处理温度和碱处理时间对成型燃料剪切粘结强度的影响.利用SPSS13.0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及Matlab 7.1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并分析了3个因子对剪切粘结强度影响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显著,拟合情况良好;3个因子对剪切粘结强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碱处理温度、NaOH质量分数、碱处理时间;最佳碱处理温度为95℃,NaOH质量分数为1.5%,碱处理时间为17 h,剪切粘结强度达到2.608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