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褐潮土长期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趋势的影响通过10年的定位观察表明:在土壤肥力较低的情况下,长期施用含氮磷配合的肥料具有显著提高夏玉米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的作用,且随着营养元素种类和施肥量的增加,增产幅度也加大,不含氮磷配合的各处理增产效果不明显。连年单一施用氮肥无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长期施用秸秆与化肥在2006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施用不同量的化肥和秸秆处理下产量差异明显,施用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施用秸秆肥,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增产作用最大;通过对穗部性状分析结果发现,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显著增产作用主要来源于小麦穗密度的增加,而穗粒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平凉市1979—2007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对黑垆土冬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磷[氮磷肥配合施用(NP)、氮磷肥和秸秆配合施用(SNP)、单施有机肥(M)、氮磷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MNP)]的冬小麦折合产量为3 519~4 621 kg/hm2,玉米折合产量为5 303~6 332 kg/hm2,二者均较不施磷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提高了2~4倍。施磷处理之间的玉米、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且玉米的吸磷量均高于冬小麦。经过28 a的施磷处理,玉米的农学利用效率为12.42~77.10 kg/kg,冬小麦的农学利用效率为9.13~73.41 kg/kg;玉米季的磷肥回收率平均为5.18%~30.15%,冬小麦季为2.93%~20.07%。玉米季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回收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冬小麦季。  相似文献   

4.
董静  李絮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295-9296,9406
[目的]为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产量和肥料效益的影响.[方法]在4年长期定位试验定向培育的土壤平台上,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NPK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最明显;PK肥在早期有增产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明显低于不施肥处理.试验地土壤的供氮能力则逐渐降低,供磷、供钾能力保持稳定,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肥料贡献率以NPK处理最高,NP、NK处理次之,PK处理最低.[结论]长期NPK配合施用下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的产量和肥料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5.
稻-菜轮作下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9 a的耕地地力监测试验,总结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大头菜轮作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等基础理化性质的影响;比较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和大头菜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长期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基础地力。结果表明:不施肥的掠夺式生产严重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施肥能有效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营养,但钾素仍缺乏;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测土配方+有机肥区水稻和大头菜产量增加最明显。因此,施肥能保障水稻和蔬菜的产量,且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木质素肥料对冬小麦生物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施肥试验方法,研究了木质素肥料对冬小麦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木质素改性肥料对冬小麦提高分蘖、增加穗数和千粒重作用显著,减少氮、磷养分的施入量,获得了冬小麦增产18%以上的效果。利用木质素改性肥料对促进农业秸秆资源利用、减少化学肥料向环境中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因素较多,磷是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磷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及达到合理施用的目的,我们结合冬小麦计算机模拟施肥研究中两个试验点的试验结果,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静海县西双塘试验点模拟出产量大于436公斤/亩的高产组合179个,宝坻县石桥试验点模拟出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作物在黑垆土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趋势,寻求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获得高产的黑垆土科学施肥模式,以1978年在陇东旱塬建立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增产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6 a不同施肥处理下,各平衡施肥处理均使作物增产,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尤为显著,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与玉米增产分别达120.57%、193.14%;单施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单施厩肥呈上升趋势,而氮磷肥配施、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氮磷肥与秸秆配施的增产贡献率则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配方施肥和有机肥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烟糯7号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常规施肥、配方施肥、配合施用有机肥等施肥方法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施肥,可提高玉米产量38—40个百分点;在养分施入量相同的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比单纯施用无机肥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提高产量12—14个百分点。尤其是配方施肥结合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对玉米前期生长、后期壮籽和增产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施用硅、钾肥能明显提高小麦根系活力,比对照增产7.3%~23.2%,纯增效益196~742元/hm~2。棉花施肥以氮磷钾配施效果最好,氮磷配施加硅钾肥次之,只施氮磷肥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氮磷钾最佳配方下大豆的肥料利用率,特在聊城市莘县开展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肥料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平衡施肥)较不施肥、单施用氮磷肥、施入磷钾肥和氮钾肥处理增产效果明显。大豆对N、P2O5、K2O的利用率为N>P2O5>K2O,缺钾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间产量下降存在显著差异;缺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小,与常规施肥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CK1外,不施用氮肥处理对产量影响较小,除去肥料投入外每亩收益最高。因此,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氮肥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小,钾肥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适当增施钾肥能有效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2.
商品有机肥和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施肥是保证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商品有机肥与不同施用量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氮肥配合施用会影响冬小麦的生物量、产量和氮养分吸收及氮肥的利用率,且以每公顷600 kg商品有机肥与120 kg纯氮的配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配方肥和单质肥料对冬小麦的肥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俊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2):32-35,98
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农民单一肥料施用或单质肥料随意混施问题,导致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农作物产量不高和品质差,经济效益低。为了改善土壤结构,营造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达到经济合理施肥、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以冬小麦品种160为试材,进行了冬小麦施用配方肥、等量氮磷混合肥、单质氮肥和单质磷肥的肥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配方肥能使冬小麦三叶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的植株鲜重、干重、分蘖数和成穗率显著增加;配方肥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为7 056 kg/hm2,较对照增产90.14%,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养分含量相同情况下,施用由厂家生产的成品配方肥比单一肥料施肥和单质肥料混施能促进冬小麦各生育期生长指标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旱棚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氮磷水三因素交互效应及耦合模型,根据试验的产量结果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氮磷水三因素之间的产量函数模型。通过产量函数的主因素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水〉氮〉磷,并对渭北旱塬不同施肥条件冬小麦降水产量效应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杨勇  杨安中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07-707,709
研究了NPK配合施用对皖草 2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NPK肥配合施用可提高皖草 2号产量 ,改善品质 ,其中NPK配合施用较只施N肥增产 11.7% ,比不施肥增产 5 5 .9% ;NPK肥配合施用较不施肥处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增加 9.5 8、1.45个百分点 ,而粗纤维含量降低 5 .5 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氮肥施用对水稻-冬小麦一年两熟轮作体系作物的籽粒产量、 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水稻和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平均只有6510和675 kg·hm-2,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的产量.氮肥的增产贡献率为46.9%.而且旱季高于水季.在不施肥条件下,水稻和冬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分别为98和18 kg·hm-2.施肥显著提...  相似文献   

17.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栽培制度,分别设置①无肥对照,②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③常量有机肥,④常量化肥,⑤高量有机肥,⑥高量化肥,共6个施肥处理。【结果】在作物产量方面,试验之初的8~10年间表现为化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优于有机肥,而在夏玉米上则表现出相反结果,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大部分年份作物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施肥处理产量逐渐趋于一致;22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表现出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有逐年增长之趋势;化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营养方面受生物产量和根茬残留量影响而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常规栽培条件下,当产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高量施肥无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之作用,有机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且表现出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继续提高化肥施用量无助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积累;一向被认为钾素含量的黄淮海平原土壤在连续施用氮磷化肥5~8年左右作物即表现明显缺钾现象,由此揭示出高产条件下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重要作用;在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效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这一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肥则具有持续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东部冬小麦一次性施肥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控释氮肥掺混磷钾等养分在冬小麦上一次性施用,揭示减肥、增效、节本增收方面的效应,为冬小麦轻简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1—2012、2012—2013、2013—2014年,选择在黄淮海东部不同冬小麦生态区进行控释氮肥随小麦播种一次性施用试验。与普通氮肥分次施用(农民习惯施肥(FP)和优化施肥(OPT))对比,通过设置控释氮肥a等量氮素投入(CRFa)、控释氮肥a和控释氮肥b分别减量20%氮素投入(80%CRFa与80%CRFb)处理,经过3年31个试验对产量、养分效率、节本增收等进行研究。【结果】控释氮肥在冬小麦上一次性施用总体表现稳产或小幅增产趋势,相比普通氮肥分次施用(OPT)3年平均增产2.6%,增产点位数占全部试验点数量的83.9%。减少20%氮素投入的控释氮肥处理稳产增产点比例显著降低,两种控释氮肥中生物可降解型控释氮肥a的产量效应优于有机树脂包膜控释氮肥b;4种施肥模式随土壤质地由轻到重平均施氮增产分别为10.7%、17.4%增长到19.7%,控释氮肥应用在砂质或壤质土壤的相对增产效应(较OPT)优于黏质土壤;在中低产量水平下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相对产量效应(较OPT)优于高产水平地块。CRFa、80%CRFa和80%CRFb处理相比农民习惯施肥(FP)分别节约氮素投入14.7、59.3、59.3 kg N·hm~(-2),CRFa、80%CRFa和80%CRFb处理相比OPT氮肥偏生产力(PFPN)分别提高0.4、7.32、6.93 kg·kg~(-1),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1.5、8.6、6.2个百分点。CRFa和80%CRFa处理相比OPT节本增收分别达到543.8、150.3元/hm~2。【结论】冬小麦上控释氮肥配合其他养分底肥一次性施用、后期不再追肥的方式相比习惯施肥及普通肥料优化施用在产量稳定性、提高氮效率、节约劳动力及节本增收等方面优势明显。本试验条件下CRFa和80%CRFa处理效果较好。推荐减少20%氮用量CRFa施肥模式在黄淮东部冬小麦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肥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农家肥、饼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具有改良培肥土壤、促进作物持续增产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草甸暗棕壤有机质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下降;长期单施NP化肥能有效缓解有机质含量下降的趋势;长期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尤其是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不仅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且在产量上较无肥及单施肥料的处理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