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正国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46-51,57
以山东大鹏西瓜基地0,3,9,15 a的西瓜根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连作对西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递减,连作第15年有机质及有效氮磷钾含量最低。在同一生长时期内,连作年限越长,西瓜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总吸收面积最低,根际土壤酶活性呈现先递增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根际土壤酶活力幼苗期 < 抽蔓期 < 结果期。在连作前期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代谢活力递增,连作后期微生物代谢活力递减,且连作越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均匀度先增加后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p < 0.05)、磷酸酶(p < 0.05)、蔗糖酶(p < 0.01)、速效磷(p < 0.05)、速效钾(p < 0.05)与真菌具有正相关性;脲酶与细菌正相关(p < 0.01),与碱解氮负相关(p < 0.01);过氧化氢酶(p < 0.05)、碱解氮(p < 0.01)与放线菌具有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连作0~9 a,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力和酶活性增强,养分流失较小;连作9 a后,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代谢活力显著降低,产生连作障碍,说明减少连作年限可使西瓜优质丰产并且可持续发展,反之影响西瓜正常生长生产,损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大棚辣椒连作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取不同连作年限的辣椒大棚土壤和相邻露地小麦-辣椒轮作土壤(对照),研究了大棚辣椒连作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连作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pH值显著低于对照;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随连作年限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高于对照,而真菌数量不断增加;连作土壤酶活性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呈显著相关性,真菌数量与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性,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性,与养分呈显著相关性。土壤全磷、全氮、pH值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大,而全氮、pH值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在相同管理措施下对日光温室黄瓜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连作10 a时达到最高,随着连作年限的进一步延长又逐渐降低;真菌数量持续增加。土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连作8~10 a时达到最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连续降低的趋势。在黄瓜生长季节,随着生育期的推移,3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5种土壤酶的活性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3 — 4月份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宁南黄土丘陵区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组成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宁南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质及全氮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马铃薯连作4年引起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盐含量显著下降,而土壤pH、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试验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微生物总量的80%以上;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真菌比例逐渐上升,土壤放线菌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而土壤细菌比例则明显下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脲酶、蔗糖酶、真菌、放线菌和细菌都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负相关;全磷及速效磷只和磷酸酶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脲酶、蔗糖酶及细菌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脲酶与蔗糖酶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极显著负相关。马铃薯连作不仅加重土壤养分亏缺,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而且导致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烟草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采自襄城县连作1a-8a的烟田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细菌多样性和土壤中的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真菌数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波动;土壤细菌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仅在连作5a时出现一定的上升波动,与土壤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相吻合;土壤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连作2a时达到最大值,当连作年限﹥3a时,酶活性变化不大,都处于较低水平;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连作1a-3a时便剧烈下降,连作年限﹥2a时,酶活性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烟草长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图5,表1,参28。  相似文献   

6.
通过定点试验研究了连作年限对韭菜产量和品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韭菜连作,使韭菜的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均下降,放线菌下降的较为明显,细菌数量急剧增加,微生物总量降低;土壤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都有随着连作年限增加而增强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有随着连作年限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以日光温室辣椒连作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数量、类群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温室连作效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值呈下降趋势,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其中氨化细菌先增加后减少、硝化细菌呈减少的趋势;多数土壤酶活性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烟草连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烟草连作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活度及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作年限与土壤中的好气性细菌、厌气性细菌、放线菌及真菌的数量没有相关性,所测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也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烟草连作不会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造成明显的影响。烟草连作10年以上的土壤微生物活度有降低趋势,明显低于连作5年以下的,而烟草连作5年以下的土壤微生物活度没有明显差异。烟草连作不同年限的土壤纤维素酶、脲酶、蛋白酶及过氧化氢酶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撂荒地为对照,通过测定0-20cm和20-40cm层次土样,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乌兰布和沙区籽瓜、玉米、油葵和苜蓿地4种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和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特征。结果表明:(1)各农田微生物数量均为细菌(107)〉放线菌(105)〉真菌(103),三者中,细菌数量占三大类微生物总数的99%以上;各农田表层微生物数量整体高于对照的,且表层均高于下层,但差异不显著;农田间,籽瓜地微生物数量最多;种植苜蓿可显著提升真菌数量。(2)6种酶活性中,仅蔗糖酶和脲酶在层次间和农田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农地表层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的;除多酚氧化酶外,苜蓿地酶活性整体较高。(3)各生物学性质相互关联,互相影响。6种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酶活性既显专性又显共性;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真菌和放线菌直接影响有机质含量的程度达85%;总体而言,乌兰布和沙区绿洲体系形成后,长期农作活动使得绿洲农田生物学性质得以改善,土壤质量整体有所提高;设法提高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绿洲农田土壤质量和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应广种苜蓿。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地点的小区试验,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季中晚稻的稻菜轮作模式和休闲轮作模式明显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稻菜轮作模式的效果又优于休闲轮作模式;与蔬菜连作模式相比,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平均提高了48.1%和27.2%,有效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可培养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不同种植模式完成一个周期后,稻菜轮作模式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明显提高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对维持土壤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To reveal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roductivity of long-term continuous cropping of processing tomato, a multi-year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continuous cropping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s of the root zone microbes.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continuous cropping of processing tomato after 3, 5 and 7 years were used for this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SMBC), N (SMBN) and microbial quotient (qMB)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longer cropping. After seven year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the SMBC and SMBN contents, and qMB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52.3%, 78.8% and 48.2% (p?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施入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利用微生物菌肥改良草原矿区排土场恶劣土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微生物菌肥2种施用方法、3种施用量,对不同施肥处理后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数量进行测定,分析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施用微生物菌肥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数量均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p0.05);施用微生物菌肥土壤中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比未施肥样地分别增加29.0%,92.6%,25.7%,75.7%;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微生物菌肥沟施法与较大的菌肥施用量作用下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数量较高,土壤酶活性较强。[结论]微生物菌肥添加使草原矿区排土场土壤中微生物菌落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施用微生物菌肥改善了原状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连续3年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对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pH值略显酸性,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趋势相反;土壤容重基本表现为:免耕 > 翻耕 > 旋耕;土壤总孔隙度TSP基本表现为:翻耕 > 旋耕 > 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有效养分(有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翻耕 > 旋耕 > 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 > 0.05);与免耕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纤维素菌)均有明显的增加,大致表现为:翻耕 > 旋耕 > 免耕。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变化范围为0.38~0.69,依次表现为翻耕 > 旋耕 > 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度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高于氮周转率,说明微生物量碳更新比微生物量氮快,其中翻耕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更新较旋耕和免耕快。通径分析发现,不同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活度产生直接和间接负作用,其中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细菌数量对土壤微生物活度产生直接效应;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真菌数量和固氮菌数量对土壤微生物活度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4.
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免耕年限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旱作和水作后,免耕土壤细菌数量显著低于常规耕作。随着免耕年限延长,旱作后土壤细菌数量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免耕5~6 a时最低;而水作后,不同免耕年限间无显著差异。(2)旱作后,免耕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常规耕作,而水作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常规耕作显著降低。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旱作后土壤真菌数量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免耕7~8 a时最低;土壤放线菌数量在免耕5~6 a后趋于稳定。水作后,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3)旱作和水作后,免耕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显著高于常规耕作,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免耕年限延长,旱作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水作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Soil microorganis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cycl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nutrients. Soil microb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have been suggested as possible indicators of soil quality.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MBC in different continuous cropping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bacterial population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were the lowest at 0–30 cm soil depth. The amount of soil microorganism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0–10 > 10–20 > 20–30 cm). Soil microbial ratios at different depths proved to be responsive to time (year) variations in continuous monocropping tomato, except those at 0–10 to 10–20 cm depth for fungi and 10–20 to 20–30 cm depth for bacteria. Soil MBC for 12 year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for 5, 8, and 10 years (P < 0.05). Continuous cropping years, soil depth,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wo parameter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soil fungal, bacterial, and actinomycetes populations and MBC. Bacterial population at the 0–10 cm soil layer wa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f tomato. Soil fungal cou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onocropping time within 5–8 years.  相似文献   

16.
设施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定点取样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生物量碳和5种酶活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随季节变化不一致,细菌数量先升后降,高峰出现在6月,10月最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在3月最多,而后逐渐减少。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微生物总数逐渐增加,但真菌和放线菌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与露地相比,设施栽培中真菌增加快于细菌。(2)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3月和6月含量最高,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也增加。(3)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明显,除过氧化氢酶外,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高峰主要出现在3月,土壤酶的总体活性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轮作与连作对烟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轮作与连作对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微生物培养联合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玉米-烤烟轮作和烟叶连作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轮作烟田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连作烟田根际土壤,但真菌数量低于连作烟田。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轮作烟田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高于连作烟田;在烟株的生长过程中,轮作和连作烟田在旺长期和成熟期微生物群落相似度降低。相较于黑胫病/根腐病/根结线虫发病率较高(36. 67%)的连作烟田来说,轮作烟田发病率较低(0%),进一步分析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发现,轮作烟田根际土壤中拮抗菌如Sphingomonas (鞘脂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假单胞菌属)、Aspergillus (曲霉属)等相对丰度均高于连作烟田,而连作烟田根腐病病菌Pythium (腐霉属)丰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