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黑龙港流域的河北省巨鹿示范基地为例,本研究以邢麦7号为试验品种设计5个不同氮磷钾配比模式,研究小麦底肥最佳氮磷钾配比。研究表明,在同一品种、统一管理的条件下,处理三:底施肥尔得45%(19-21-5)复混肥40 kg/亩,追施尿素20 kg/亩效果最好;在底施钾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增施氮肥和磷肥不增产,反而产量略低,底肥用量虽然高但氮磷钾配比不当,反而降低肥效。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麦田水肥供应特征,针对特定区域、特有的栽培模式和品种的养分水分需求规律,建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水肥综合调控技术,我们设立了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水肥综合调控技术研究试验。试验共设为6个处理,处理1:N_(12)P_8K_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30 m~3/亩;处理2:N15P8K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30 m~3/亩;处理3:N18P8K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30 m~3/亩;处理4:N_(12)P_8K_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50 m~3/亩;处理5:N15P8K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50 m~3/亩;处理6:N18P8K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50 m~3/亩。裂区设置,以灌水为主区,氮水平为副区,主区内各施氮水平处理随机排列。结果表明,处理1的冬前最大分蘖最少,处理4的春季最大分蘖最少;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浇水量过大,基本苗和最大分蘖反而减少;在同一浇水量的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基本苗、冬前最大分蘖和春季最大分蘖逐渐增大,说明氮肥有助于小麦的生长。在同一浇水量的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高;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千粒重、株高和产量随着浇水量的增大,逐渐增多;处理6产量最大,处理1产量最小,处理6比处理1增高23.62%。说明氮肥有助于小麦增产,因此可以合理施用氮肥。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及不同追肥比例对马铃薯微型薯产量的影响,设计了3个不同的施氮量和5个不同的基追肥比例的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施氮量为34.5 g/m~2的各处理,各级微型薯个数和产量均略高于施氮量为13.8 g/m~2和24.1 g/m~2的各处理。其中,不施底肥和不追肥的处理结薯数和产量最低;追肥比例为1:1的处理,无论是单株结薯个数还是单株产量都最高。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烟叶质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紫泥田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及氮磷钾配比与烟叶产量、质量关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烟株株高增高,叶面积增大,顶叶开片变好;随着钾素增多,茎杆变粗,烟叶质量趋好,上中等烟比例提高,产量质量提高。氮肥用量以142.5kg/hm2为好,氮磷钾配比以1∶1∶3处理为优。  相似文献   

5.
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 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A2;A2B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最高,A1B3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本地区种植的节水抗旱小麦品种,于2015-2016年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A0)、灌1水(拔节期浇水30 m3/亩,A1)、灌2水(拔节期浇水30 m~3/亩、抽穗扬花浇水30 m~3/亩,A2)共3种灌溉处理,比较6个冬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春浇1水的条件下,衡4399、邢麦13号、邢麦6号、邢麦6号节水性较好;在春浇2水条件下,邢麦6号综合性状较好,三要素协调,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玉米在我省中高海拨种植最适宜的施肥量及运筹策略。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氮肥、钾肥不同用量和施用时期配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是氯化钾用量、尿素用量、尿素施用时期和氯化钾施用时期;前两个因素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后两个因素差异不明显。最佳处理组合为氯化钾用量15 kg/667m~2、尿素用量40 kg/667m~2、N素不施拨节肥重施穗肥、钾肥三个时期各占1/3。  相似文献   

8.
以寒地水稻品种东农428为试验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植株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植株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产量和有效穗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氮肥用量为133 kg·hm-2时最高,产量最高可达7983.33 kg·hm-2,有效穗数每株17.7个;分蘖期各处理植株氮磷钾积累差异不明显,抽穗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灌浆期和成熟期表现出一直增加的趋势。秸秆还田增加了有效穗数,对水稻产量、穂重、总空瘪率和千粒重没有影响;对分蘖期和抽穗期的氮磷钾积累均没有影响,而在灌浆期秸秆还田抑制了氮磷钾积累;成熟期秸秆还田抑制氮积累,促进了磷钾积累。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钾用量配比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供水稻直播栽培合理的氮钾配施技术,研究了120,165,210 kg/hm2 3个施氮水平以及90,150,210 kg/hm2 3个施钾水平的不同配比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以N2K3配比最高.不同氮钾配比对直播稻产量影响显著.氮肥用量以165 kg/hm2适宜.相同氮肥用量下,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施钾肥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要获得高于9 000 kg/hm2产量,施氮量需160~180 kg/hm2、氧化钾需180 kg/hm2以上.在低氮水平下,增施钾肥有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的趋势,中、高氮水平下,增施钾肥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呈下降趋势.N2水平的活跃灌浆期最短、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粒质量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活跃灌浆期呈正相关.增施钾肥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胶稠度有随着氮钾施用量增加而下降、碱消值随氮钾施用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胶稠度和碱消值与籽粒灌浆特征和稻谷产量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施用液体肥料对冬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研究冬瓜使用液体肥料(20-7-18)的效果,结果显示:使用不同用量的液体肥料冬瓜产量与等氮磷钾比例的同体混合肥处理(每667 m~2施氮量为18 kg)比较,产量显著提高,相对增产率达10.46%~22.11%,每667 m~2液体肥料用量为60 L(每667 m~2施氮量为12kg)时,增产效果最好,比固体混合肥处理节省氮磷钾用量33.3%.  相似文献   

11.
为播州区高粱优质高效种植肥料合理施用提供依据,设置田间试验测算常规施肥模式下高粱的产量、氮磷钾吸收量与利用率。结果表明:在667m~2施N 12kg、P2O56kg、K2O 9kg(其中,氮30%作底肥、30%作分蘖肥、40%作穗肥,磷全部作底肥,钾60%作底肥、40%作拔节肥)水平下,高粱生物产量、籽粒产量、茎叶产量分别可达775.8kg/667m~2、367.68kg/667m~2、408.12kg/667m~2,极显著高于不施氮、钾、磷的处理;每生产100kg高粱籽粒,需吸收N 1.94kg、P2O51.37kg、K2O 2.36kg;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0.01%、20.02%、43.22%。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开玉15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施肥方式对开玉15玉米新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④过磷酸钙在玉米苗期一次性施入;尿素在玉米苗期施10 kg/亩,在小喇叭口期追施10 kg/亩,大喇叭口期追施20 kg/亩,抽雄期追施10 kg/亩;硫酸钾作基肥施7kg/亩,在抽雄期结合浇水追施3kg/亩.这样施肥玉米产量最高,为最佳模式.其次为处理③,省工、省时.在大田生产中,可根据情况选用处理③或处理④.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合理的施肥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调节肥料使用结构,使马铃薯品种发挥出应有的生产潜力,于2019年进行了该项试验研究,寻求最佳底肥和追肥的配比用量。供试品种为京张薯1号,共设5个肥料处理,1个对照处理,随机区组,3次重复,5行区,每小区100株,小区面积18 m~2。通过调查不同施肥处理的物候期、植物学特性,测定了光合特性、块茎经济性状及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处理1效果最好,肥料配比为:亩施底肥120 kg,现蕾期追施滴灌肥硝酸钙镁5 kg,初花期追施滴灌肥硝酸钾10 kg,硝酸钙镁10 kg,盛花期硝酸钾15 kg,终花期硝酸钾10 kg,试验结果是平均株高69.55 cm,茎粗18.67 mm,分枝数1.37个,小区平均产量95.13 kg,折合亩产3 525.22 kg,比对照增产33.79%,商品薯率82.24%,淀粉含量12.18%,干物质含量17.942%。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冬小麦的最佳灌溉方式、养分配置组合模式,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研究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灌溉3种灌溉方式及不同养分配置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性底施相比,底施+追施可有效提高冬小麦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灌溉3种灌溉方式下产量分别提高4.19%~5.55%、5.90%~8.01%、4.13%~7.97%。喷灌处理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总体上优于移动喷灌和小白龙灌溉处理,其中产量总体表现为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灌溉。喷灌方式下,产量以T8处理(底施N_(28)P_(15)K_5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N 75 kg/hm~2)最高,达10 360.05 kg/hm~2;净光合速率以T7处理最大,达19.41μmol/(m~2·s),T8处理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气孔导度以T7处理最大,随后依次为T2、T8处理,三者间差异均不显著;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以T7处理最低,其余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蒸腾速率以T1处理最低,其余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分析,冬小麦最佳的灌溉方式、养分配置组合模式为喷灌+底施N_(28)P_(15)K_5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N 75 kg/hm~2。  相似文献   

15.
在甘肃农业大学试验田布置14个田间试验处理,研究不同氮磷钾含量配比对陇油7号冬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比例(磷钾施用量一致)和施磷比例(氮钾施用量一致)较高时,冬油菜长势良好,表现为干物质积累量含量较高,籽粒产量增加;而施钾比例对冬油菜的产量影响较小;供试13种氮磷钾配比处理中,以N_2P_2K_3处理10的籽粒产量最高,为6978kg/hm~2,其次是处理9(N_2P_2K_1)和处理11(N_3P_2K_2),籽粒产量分别为5446kg/hm~2和5020kg/hm~2。以处理2(除CK之外)的籽粒产量最低,为880kg/hm~2。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高肥力条件下 ,不同底氮量和行距对豫麦 49号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入一定底氮 (纯氮 1 2kg/亩左右 )的基础上 ,不同底氮增加量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差异 ,以底肥增施 1 0kg/亩尿素产量最高 ;不同行距配置对产量影响不大 ;不同底氮量和行距互作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以底肥增施 1 0kg/亩尿素并采用 0 .2 0m× 0 .2 6m种植方式产量最高 ,底肥增施 2 0kg/亩尿素宜采取 0 .1 3m× 0 .33m种植方式 ,底肥不增施氮肥时 ,无论采取何种行距 ,其产量都最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验研究,从产量方面,采用化肥施底肥辅助滴灌系统产量最高为1641.93 kg/667m~2,其次为羊粪为底肥辅助滴灌系统产量1604.14kg/667m~2;从经济效应方面,采用滴灌补灌系统后对于空白和使用化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化肥做底肥补灌处理经济效应最好,增收655.63元/667m~2;对于有机肥腐熟羊粪,滴灌后效益反而不如不补灌效应好。  相似文献   

18.
以"冀张薯8号"脱毒原种为材料,设置14个不同氮磷钾配比,3年连续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及干物质含量的影响,旨在获得榆林风沙草滩地区马铃薯最佳的氮磷钾配比.结果表明,氮磷钾最佳配比为N2P2K2,平均产量为38742.99 kg/hm2,位居第一,较对照N0P0K0提高44.25%,其次为N2P2K3,与对照N0P0K0均差异显著;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率均在N2P2K3处理下位居第一,但与对照N0P0K0差异不显著,说明合理增施钾肥可以提高马铃薯块茎性状;在磷钾合理用量(P2K2)的情况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株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产量和干物质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因此,榆林风沙草滩地区马铃薯最佳的氮磷钾配比为纯N 150 kg/hm2、P2O590 kg/hm2、K2O 112.5 kg/hm2,适宜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与有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与秸秆还田配施(NPKS)的优化平衡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K、NPKM、NPKS施肥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灌浆期小麦群体的冠层温度和拔节期、灌浆期群体内地表温度,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不同优化平衡施肥措施对温度影响依次为NPKM > NPK > NPKS。小麦灌浆期,2014年NPK、NPKM、NPKS处理的冠层温度比CK处理低3.53~4.04℃;小麦拔节期,NPK、NPKM、NPKS处理的群体内地表温度比CK处理低10.56~11.78℃(2013年)、0.41~4.60℃(2014年),灌浆期比CK处理低8.32~11.14℃(2013年)、6.79~9.30℃(2014年)。此外,平衡施肥措施对群体内环境CO2浓度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对群体内相对湿度调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农技服务》2020,(1):10-11
为怀宁县单季稻生产中紫云英替代氮磷钾化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施紫云英鲜草1 000kg/667m~2(处理1),紫云英鲜草1 000kg/667m~2+纯N 10kg/667m~2+P_2O_54kg/667m~2+K_2O 6kg/667m~2(处理2),纯N 15kg/667m~2+P2O56kg/667m~2+K2O 9kg/667m~2(处理3,习惯施肥)3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分析单季稻产量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单季稻产量处理1较处理3减少116.66kg/667m~2、只有处理3的82.12%,处理2与处理3相比基本无差异;经济效益处理1较处理3少212.66元/667m~2、只有处理3的44.65%;处理2与处理3相当。认为紫云英鲜草可替代氮磷钾化肥施用,但施用量应满足单季稻目标产量对氮磷钾总养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