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稻品种盐粳15号属于中熟中粳品种,适合苏中及里下河地区种植。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盐粳15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粳15号钵苗摆栽模式生长发育均衡,产量水平较抛秧、机插秧、机条播模式高;盐粳15号机插秧模式和抛秧模式生长发育性状相似,但抛秧模式产量受有效穗数和穗型大小制约;盐粳15号机条播模式在实际产量和出米率方面落后其他3种移栽模式。  相似文献   

2.
"盐粳15号"系由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在近几年示范推广种植中,"盐粳15号"采用人工移栽、机插、直播栽培技术,均表现出产量高、稳产性好、品质优、抗倒性强、灌浆速度快、出米率高、适应性广等特点。为更好地发挥"盐粳15号"在大面积生产中的增产作用,使良种良法相配套,总结了"盐粳15号"的特征特性及其人工移栽、机插、直播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品种小区种植、系统调查纹枯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敏感度差异较大,纹枯病始见期以南粳41、南粳42等2个品种较早,宁粳5号,盐粳5号2个品种始见期较晚。盐粳6号、南粳44号、镇稻14、南粳42发展蔓延较迅速,属高感纹枯病品种;南粳5055、宁粳6号、常农粳4号发展缓慢,属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9个中熟中粳、10个迟熟中粳植株性状、生育期、抗病性、严量及构成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熟中粳组连粳4号、徐稻3号、武运粳21号、连粳6号、盐粳11号,迟熟中粳组盐粳10号、南粳45等品种表现尤为突出,可以成为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种植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5.
水稻新品种盐粳16号属于中熟中粳品种,适合在苏北、苏中及里下河地区种植。盐粳16号钵苗摆栽模式产量结构最佳,生长发育快;盐粳16号机插模式和抛秧模式的生长发育相似,但盐粳16号抛秧模式产量受有效穗数和穗型大小的制约;盐粳16号机条播模式生长发育不及三种移栽模式下表现好,最终产量和出米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盐稻9号、淮稻7号、淮稻10号、通育粳1号、盐粳9号内容略. 早熟晚粳 宁粳1号、武粳13、武粳15、武香粳14内容略  相似文献   

7.
盐优2号是盐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用自育中粳BT型不育系盐粳93538A与恢复系轮回422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粳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抗病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生育期适中和株叶型理想等特点。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盐粳4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许贤中,许福武,张大友(盐城稻麦育种试验站224011)盐粳4号(原名盐粳235),经1990~1992年盐城市中粳品比试验、省中粳联合鉴定、省中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突出,已于1993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中粳稻武育粳3号、盐粳4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栽插行距及生育中期疏蘖措施对产量结构及其叶面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扩大,抽穗期群体叶面积适宜,有效、高效叶面积率高,孕穗期到成熟期叶面积衰减率小,保持较高的光合生产力,成穗率高,穗粒数协调,产量提高。本试验条件下,中粳稻盐粳4号、武育粳3号适宜行株距为(26.7~30)cm×10cm,汕优63适宜行株距为(30~33)cm×10cm。  相似文献   

10.
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广陵香粳、宁粳2号、镇稻8号、淮稻5号、扬粳20238产量均比对照宁粳1号高,且抗病、抗倒性较好,可进一步试验论证;盐稻9号及南粳44与对照相比,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盐粳2号属迟熟中粳,是目前本地区栽培面积较大的高产良种。盐粳2号自1981年引进我站,夏播全生育期138~145天,主茎15~16叶,伸长节间5~6个,株高80厘米左右,表现株型紧凑叶片窄挺,分蘖性强成穗率高,为多穗型品种;穗型较小,每穗总粒数70~11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4~25克;耐肥抗倒,高抗白叶枯病。盐粳2号的产量结构可塑性较大,同一产量水平不同栽培方式可以有不同的产量结构。根据我地的特点,盐粳2号600公斤左右的产量水平,应当采取“稀播稀栽,二促三控”栽培法,以发挥个体优势,建立高积累高转化的群  相似文献   

12.
不同迟熟中粳水稻品种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选择出适合邗江区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方法]选择14个迟熟中粳水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从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参试14个品种的产量、综合性状有一定的差异。盐粳13号、苏垦118分蘖能力较强;扬粳805和武运粳24号的千粒重较高;W030和盐粳13号产量较高。[结论]邗江区可进一步示范种植W030、扬粳805、盐粳13号这3个品种,继续推广种植南粳9108和武运粳24号。  相似文献   

13.
盐粳 93 5 3 8A是江苏省盐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用自育中粳新品种盐粳 93 5 3 8,与泗稻 8号A杂交转育而成的BT型不育系。该不育系 2 0 0 1年 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现场技术鉴定 ,2 0 0 3年 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盐粳 93 5 3 8A与恢复系轮回 42 2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粳新组合盐优 2号 ,具有抗病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生育期适中和株叶型理想等特点 ,2 0 0 3年 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4.
《农家致富》2006,(4):26-26
盐优一号系江边省盐城市盐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选不育系盐粳5号A与自选恢复系盐恢93005配置而成的高产杂交中粳组合。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粳区域试验,2000年破格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粳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5.
选用11个国家审定和省审定水稻品种,参照大田管理水平,进行不同生态条件下适用性和生产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生育期在147~162 d,株高93.40~106.20 cm,产量变幅为520.1~708.1 kg/亩,连续两年表现比对照增产的品种有中稻1号、连粳7号、连粳6号、盐粳11这4个品种。综合产量、品质和抗性,可明确淮北稻区理想的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连粳6号、中稻1号、盐粳11、宁粳4号,其中连粳7号集高产、优质、广适性于一体,可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盐粳2号是江苏省盐城县农科所1971年由南粳11自然杂交矮秆变异株系统选育而成.原编号71-902,曾用名盐粳902-2-1.1975年参加鉴定,1981~1982年参加江苏省中粳组区试,并在省内外试验示范.由于表现高  相似文献   

17.
盐粳11号为中熟中粳水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强等特点.重点介绍了盐粳11号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栽培的群体构成及产量表现,研究了麦秸全量机械还田对其茎蘖动态、产量构成等农艺性状的影响,提出了盐粳11号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条件下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粳稻新品种(系)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2000~2001年,对84份江苏省粳稻新品种(系)进行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不同,其中杂交中粳稻的抗性好于迟熟中粳稻。抗性好、产量高的品种(系)有扬引1号、93—63、镇稻42、镇稻44、扬辐粳4901、盐粳9960、盐稻1129、盐9803、盐粳9932、97108、盐优422、盐优93005、9优115、香优18、苏优17。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系统选育、杂交选育、三系杂交自我配套三个发展阶段,育成了盐粳2号、盐粳3号、盐粳4号、盐粳5号、盐籼1号、盐籼203等系列水稻品种,对促进江苏省乃至我国南方稻区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常规中粳为基础,三系杂交粳稻、三系杂交籼稻为突破口的全方位发展格局,育种成就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赞誉。当前,针对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以及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不断升级,在整个水稻育种研究策略上,我所继续保持其特色和地位。1育种目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抽穗期镉胁迫对不同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土培法,研究镉胁迫(镉离子浓度为0、50和100μmol/L)下4个水稻品种(盐粳7号、楚粳香1号、嘉育253、南恢511)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包括SOD、POD、CAT保护酶、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光合速率等。[结果]4个品种SOD酶活性在镉胁迫下极不稳定,低浓度镉处理下,嘉育253和盐粳7号的SOD活性分别下降54.62%、29.60%,高浓度镉处理下分别增加47.58%、29.20%,楚粳优1号在表现为低促高浓抑的现象;在低浓度镉处理下楚粳优1号和嘉育253的POD活性下降最明显,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高镉处理下,盐粳7号CAT活性较对照增加101.2%;盐粳7号在高浓度镉处理下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74%,不同浓度之间差异显著;4个品种的MDA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盐粳7号和南恢511在低浓度镉处理下MDA含量分别下降7.4%、2.0%。随着镉浓度增加,2个品种的MDA含量与低浓相比分别增加5.0%、1.9%。镉胁迫下不同品种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的反应不同,总体上变化不明显。盐粳7号在高浓度镉处理下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74%,不同浓度之间差异显著。[结论]该研究为生产安全无公害稻米提供技术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