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海南芒果主要害虫及其重要天敌种群消长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芒果片角叶蝉(Idiocerus niveosparsus Leth.)及片角叶蝉(Idiocerus sp.)、横线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重尾夜蛾〔Bombotelia jocosatrix(Guen)〕、脊胸天牛(Rhytidodera bowringii White)和桔小实蝇(Strumeta ferruginea dorsalisHendel)是海南岛芒果的主要害虫。在岛西北部,芒果片角叶蝉年发生7—9代,有两个虫口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发生于2—3月,恰与芒果花期和幼果期吻合,对当年产量构成很大威胁;第二个高峰期发生于7—10月,但经济重要性小。横线尾夜蛾年发生8—10代,12月至翌年1月为第一个虫口高峰期,5—6月和9—10月也各有一高峰期。重尾夜蛾年发生7—8代,第一、二代发生在芒果花期,严重为害花芽,另两个虫口高峰分别出现在夏、秋梢抽发之际。脊胸天牛年发生一代,4—5月是其成虫羽化和产卵高峰期。桔小实蝇损害成熱期(5—7月)芒果,6—8月是其成虫虫口高峰期。寄生真菌是芒果叶蝉类害虫的重要天敌,蜘蛛是芒果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它们对控制芒果害虫虫口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6—2019年的日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海南岛18个市(县)芒果单产的气象产量与其各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做相关分析,选取花期平均气温、果实发育期平均气温、年≥10 ℃积温作为区划指标,同时考虑坡度因素的影响,采用集优法基于GIS开展了海南岛芒果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种植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三亚、陵水、万宁、琼海等西部南部和东部市(县)的沿海乡(镇),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大部、白沙南部、昌江南部、乐东东北部、三亚北部、陵水北部等市(县)地形陡峭的山地,其余为次适宜区。区划结果可为海南岛芒果种植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西南部东亚飞蝗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西有部蝗区东亚飞蝗的前翅长度(E)与后足股节长度(F)的比值,群居型雌成虫为2.02~2.21,雄成虫为1.37~2.18;过渡型雌成虫为2.05~2.17,雄成虫为2.00~2.15;散居型雌成虫为1.91~2.16,雄成虫为1.93~2.08。散居型的E/F比值接近广西、江苏蝗区东亚飞蝗种群,它们应属同一个地理种群。在海南岛西南部东亚飞蝗每年发生4~5世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成虫喜欢聚集产卵,容易形成群居型。成虫和蝗蝻都有聚集为害和成群迁移的习性。一般情况下,大田第三、四代京亚飞蝗(约8月至9月发生)数量逐步增加,容易暴发为害。因此重点防治第三代、控制第四代大发生是海南岛西南部蝗区防治东亚飞蝗的重要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4.
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是危害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花芽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之一。本研究对湛江地区芒果、杨桃、番荔枝、番石榴桔小实蝇成虫的年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桔小实蝇成虫在上述4种水果上拥有1 ̄2个发生高峰期,发生高峰期基本上与果实成熟期相吻合。杨桃果园桔小实蝇诱捕量明显高于其它3个果园桔小实蝇诱捕量。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辛硫磷乳油、48%乐斯本乳油对芒果桔小实蝇幼虫的防治效果为100%。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30%敌百虫和2.5%功夫对番荔枝桔小实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47%,88.74%和13.28%。甲基丁香酚 敌敌畏对桔小实蝇雄性成虫具有良好的诱杀效果,水解植物蛋白对桔小实蝇雌性成虫具有一定的诱杀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者1983年在印度Bangalore“印度园艺研究所”的Hessaraghatta农场对芒果果核象鼻虫在各不同生活期的空间分布作了研究.各种分布参数的数值大小表明,卵的分布呈负二项分布;而幼虫与成虫则呈正二项(随机)分布.有人认为:分布类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象鼻虫虫口密度在幼虫期与成虫期较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海南岛七差地区芒果园的主要病害。介绍了它们各自为害的症状、病原与发生规律;总结了生产实践中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大面积防治芒果病害夺丰收,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脊胸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脊胸天牛是海南岛芒果树的重要害虫,它广泛分布于全岛各芒果种植区。幼虫蛀害枝干使其中空,致使植株生势减弱、枝条干枯甚至整株死亡。据1988年调查,全岛已有25个果园被其摧毁。脊胸天牛在海南岛那大地区一年发生1代,跨年完成。用沾满20%速灭杀丁药液的小棉花球堵塞枝干下方三个洞孔和及早剪除被害枝条等方法,可防治此虫。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食叶害虫空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豆蚜等7种食叶性害虫的田间分布型及其在豆株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生前期,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sumura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中期,有向植株中、下部转移的趋势;后期,又迁至植株上部叶片危害。大豆蚜田间呈聚集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on solani (Kaltenbach)、二条叶甲Monolepta nigrobilineata (Motsch.)成虫及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幼虫为全株发生。其中,二条叶甲成虫田间呈随机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发生前期至中后期,田间多呈聚集分布;发生后期,呈Poisson分布型。豆卜馍夜蛾幼虫发生前期,田间呈聚集分布;发生中后期,多呈均匀分布。豆黄蓟马Thrips nigropilosus Uzel若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成虫全株发生。发生前期,豆黄蓟马为聚集分布;发生中期,成虫为均匀分布、若虫为聚集分布;发生后期,成虫为聚集分布、若虫为Poisson分布。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成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发生前期、后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中期,呈聚集分布型。发生前期及中期,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üller et Denis幼虫主要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后期,则转移至全株危害,呈Poisson分布型。  相似文献   

9.
人心果斑螟是危害人心果的主要新害虫,幼虫蛀食果实、花蕾及嫩梢,果实被害率平均达42.3%。在海南岛年发生10~11代,一世代需时28~35天;成虫夜出性,产卵量9~123粒,多产于果实表面;幼虫4~5龄,老龄幼虫多在果内化蛹;成虫羽化时间多在20—24时。清除被害果,修剪受荫枝,禁止虫果外运,是较为简便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海南岛芒果园施肥现状及对应的土壤养分状况,综合分析施肥管理现状,为芒果种植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主产区肥料投入平均水平为 N 334.01 kg/hm2、P2O5 177.10 hm2、K2O 184.21 hm2,其中 N∶P2O5∶K2O 为 1∶0.53∶0.55,芒果化肥消耗系数为 0.059 01 kg/kg,纯氮消耗系数为 0.020 7 kg/kg,施用有机肥农户比例为 76.92%,有机肥平均施用量低于 333.33 kg/hm2。海南岛芒果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范围为 11.16~17.22 g/kg;碱解氮含量偏高,范围为 278.86~859.10 mg/kg;速效磷含量差异较大,为 21.74~81.73 mg/kg;速效钾含量在96.56~97.19 mg/kg。综上所述,海南岛芒果园氮磷钾肥料投入比例不科学,钾肥投入量偏低,建议增施钾肥;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建议提高施用有机肥农户比例,增大有机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1.
以大乌圆龙眼为试材,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母枝单元直径、长度、复叶数、小叶数、小叶面积、总叶面积和着生角度7个自变量与穗开花总数、穗开雌花数、穗开雄花数、花穗长度、花穗宽度、花穗体积、穗坐果数、穗果重、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个依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结果母枝单元直径与穗开花总数、穗开雌花数、穗开雄花数、花穗宽度、花穗体积、穗坐果数、穗果重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单相关,与可溶性同形物含量为显著的多项式相关,对开花坐果及果实性状影响最大.(2)结果母枝单元总叶面积与穗开花总数、穗开雄花数为显著的多项式相关.(3)结果母枝长度与花穗宽度、花穗体积为显著正单相关.(4)结果母枝复叶数、小叶数、总叶面积与花穗宽度、花穗体积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单相关,小叶数与穗坐果数为显著的正单相关,复叶数与单果重为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热带水果产业是海南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分析海南建省以来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演变历程与驱动因素,有助于提出相应的调整优化策略,推动海南岛热带水果产业优化升级。本研究运用重心分析、空间分析及回归分析法,研究海南岛各市(县)1988—2020年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演变、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生产重心迁移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海南岛热带水果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主要种植芒果、香蕉、荔枝、菠萝、柑橘橙柚、龙眼等,龙眼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最大,菠萝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最小。(2)海南岛热带水果总体种植结构类型为芒果、香蕉、荔枝、菠萝的单一或组合类型,单一水果、2种水果组合、3种水果组合类型数量之比为48∶0∶52;市县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为香蕉、芒果、荔枝、菠萝、龙眼、柑橘橙柚的单一或组合类型,单一、2种、3种水果组合类型数量之比为78∶9∶13。(3)市(县)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经历了集聚、分散、再集聚的过程,大部分市(县)已形成稳定的主导种植结构,少部分市(县)仍在不断调整探索;主要水果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相同的区域集聚性更显著。(4)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政策扶持、社会需求、市场行情和农垦改革。应在充分了解当地水果种植结构演变历程及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资源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其他因素,合理调控产业规模,推动当地形成具有地方优势与特色的水果种植结构,促进海南岛热带水果产业整体向稳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南西南部芒果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结果表明,海南西南部3个芒果栽培品种(鸡蛋芒Dashehari、青皮Okrong、白象牙NangKlangwan)树体营养生长需氮量多,其次是钾和钙,果实生长需钾多,其次是氮;不同物候期芒果叶片养分含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芒果品种间养分含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鸡蛋芒果实养分积累模式为单S型,可分为3个阶段;海南西南部鸡蛋芒高产区与低产区叶片养分含量存在着显著差异,养分不足,特别是氮素不足限制了芒果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主要热带果树煤烟病的为害性及病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海南等地的调查、测定结果表明,煤烟病对热带果树有一定为害性。在特别重病的情况下,芒果产量损失9.8%;芒果品种间对煤烟病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经鉴定,芒果、荔枝、柑桔、人心果、油梨、番石榴的煤烟病有8种;其中Moliola spp。,Tripospermum spp.,Capnodium spp.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5.
安泰生防治芒果炭疽病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芒果嫩叶及开花期间每隔 7- 10 d喷 1次 1000~2 000 u g/mL安泰生或 1000ug/mL多菌灵杀菌剂可极显著地降低芒果叶片炭疽病的发生;果实中的潜伏侵染炭疽菌菌量亦显著地减少并且降低了贮藏期间果实炭疽病的严重程度。其中 2 000 ug/mL安泰生效果最好,其防治叶片炭疽病效果达81.58%;采后果实炭疽病防效达63.21%。大田喷安泰生后还可适当提高果实产量和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16.
腰果蛀果斑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海南岛南部,腰果蛀果斑螟(Nephoptefyx sp.)一年发生9代。田间始见期为10—11月,末见期为7月中下旬。4—6月是该虫大发生为害期,田间虫果率为20~60%。 4—7月间完成一代所需时间雄虫为26~31天,雌虫28~36天;10—3月份完成一代雄虫需28~34天,雌虫30~36天。成虫产卵对果实的部位以及果实的发育阶段有明显的选择性。幼虫具转果为害的习性。蛹在树冠下土壤中呈不均匀水平分布。种群虫口的建立与田间结果量的增长同步,产量损失因果实发育阶段而异。田间中果态果实坚果受害最重,是重点保护目标。防治措施,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有效药剂有敌杀死、速灭杀丁、杀虫双和乐果等,第一次喷药防治适期应在田间大量果实即将进入中果态之时,在乐东腰果植区通常为8月中下旬。第一次喷药后,连续用药2~3次,即可保护95%以上的果实免遭虫害。此外,结果早期摘除树上虫蛀果,收集地上落果及利用害虫潜伏场所进行毒杀,对降低害虫种群虫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菠萝蜜上新发现的重要害虫素背肘隆螽的生物学习性.该虫在海南每年发生2代,以若虫或成虫越冬.6月中旬~7月下旬、10月下旬~12月上旬是为害高峰期.笔者详细描述素背肘隆螽的形态特征、取食与为害、活动与栖息、蜕皮与羽化、交尾与产卵等习性,并提出剪除着卵枝条和人工捕杀等防治方法,为今后生产上防治素背肘隆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Measuring wild pollinator servi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we estimated the contribution of native pollinators to mango fruit set production of two mango cultivars Mangifera indica (L). cv. ‘Sala’ and ‘Chok Anan’. Visitation rates of pollinators on mango flowers and number of pollen grains adhering to their bodies determined pollinator efficiency for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the crop. Chok Anan failed to produce any fruit set in the absence of pollinators. In natural condition, we found that Sala produced 4.8% fruit set per hermaphrodite flower while Chok Anan produced 3.1% per flower. Hand pollination tremendously increased fruit set of naturally pollinated flower for Sala (>100%), but only 33% for Chok Anan. Pollinator contribution to mango fruit set was estimated at 53% of total fruit set production. Our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insect pollinations in mango production. Large size flies Eristalinus spp. and Chrysomya spp.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pollen carriers and visited more mango flowers compared with other flower visi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