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截至目前为止,仅是万年县仙人洞洞穴遗址一处。根据两次对仙人洞遗址发掘所得资料,我们曾判定它的上、下层文化是属于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类型,而它与江西其它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由于目前工作上的缘故,现在看来,还是有一段缺环的,因而是不相衔接的;从仙人洞出土的各种文化遗物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它的经济形态,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两次发掘,还没有发现表明其已产生了原始农业的明显迹象。但目前对仙人洞洞穴遗址的看法,除了有的仍然坚持认为它不可能太早而外,还有下列几种看法是值得提出来商讨的。  相似文献   

2.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江西,河湖密布,沃野千里,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自古以来,江西就一直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赣东北万年仙人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下层中出土有一种名为穿孔石器的农业生产工具。这就表明江西地区农业生产的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具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商、西周时期的江西,史书是把它描绘成愚昧,落后的“荒服”之地,有关这一时期江西的农业发展情况则  相似文献   

3.
约一万年前,地球上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冰川的消退、气候的转暖,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石器时代开始了。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出土的遗存,传载了这一新时代的信息:一万年前的仙人洞人,虽然还没有搬出洞穴、双脚却已迈进了新石器时代的大门。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新石器早期文化具有三个最显著的技术创新,即磨  相似文献   

4.
目前,美国安多夫考古研究基金会主席、著名农业考古学家理查德·麦克尼什(马尼士)博士与江西、四川有关专家学者一道,共同对万年仙人洞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万年仙人洞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县城东12公里的小河山。1962、196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69平方米,出土石、骨、蚌、陶器90余件(片),禽兽骨碎片10600余块,代表5个个体的人类骨骼化石,还发现烧火  相似文献   

5.
万年仙人洞遗址,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进行过两次发掘,是我国华南地区较早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九十年代,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澳得沃考古研究基金会马尼士博士联合组成的“中美农业考古队”又对仙人洞和附近的吊桶环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1999年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再作了一次发掘,  相似文献   

6.
湖南新石器时代农业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学仁 《农业考古》1991,(1):136-141,152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出发,对湖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作一个肤浅的探索。囿于部分材料尚未刊出,错误与不全面之处在所难免。一、彭头山文化的农业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湖南地区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彭头山文化。迄今为止,湖南所发现的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仅见于澧县境内,有彭头山、李家岗、刘家湾、八十垱、肖家湾、黄麻岗、胡家坟  相似文献   

7.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湖北农业考古概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从新石器时代发明农业以后,我国就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农业国。三十二年来,湖北省考古发现的农业科学技术史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这些资料表明:自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湖北龙山文化”等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湖北地区的古代经济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尔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将这些与农业考古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从中总结出历史上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于发展今天的农业生产,也是非常必要与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从出土文物看浙江省的原始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浙江省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较早的农业发祥地区之一。近三十多年来,浙江省境内发现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多达百处以上,其中,如良渚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大队先后发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把浙江省农业历  相似文献   

10.
稻作之源     
作为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稻作起源地,是继地中海东岸新月形地带的小麦种植起源地、中美洲的墨西哥玉米种植起源地之后,又一个考古的惊世发现!近日,我应邀到万年,在参观洞穴遗址后,参加仙人洞、吊桶环稻作文化标识物高层论坛。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陈文华先生并大会组委会 :欣闻第四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金秋时节在江西万年召开 ,我谨以个人名义并代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表示热烈祝贺。农业考古是研究成果丰硕、很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领域 ,稻作文化的研究尤其活跃。江西是大型农史刊物《农业考古》的故乡 ,近年来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在稻作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发现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及时在这里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相信本次学术讨论会必将进一步促进稻作文化及农业考古的研究和探讨 ,为农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预祝大会取得圆满…  相似文献   

12.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17,(4):228-232
张光直的考古事业涵括了农业考古,他以极其开阔的视野,通过对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先秦时期的地下发掘资料之考证,确立了"农业文化"的概念。张光直对农业文明之起源及仰韶等几大文化圈之间的特征比较,是极有深度的农业文化之探究。近年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印证并支撑了张光直的农业文化观。  相似文献   

13.
汉代江西的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地区从新石器早期开始,就不断的开发了出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水稻农业已有相当的水平,制陶、冶铸和纺织等手工业生产也有较大的发展。已经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不少于二百处,分布于四十余个市县,表现了经济开发的普遍性、广泛性。然而,由于政治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由于先秦两汉时期关于江西地区的文献资料绝少,加上秦王朝还没有来得及在江西境内设郡,便被人民起义推翻了,在全国政治地图上江西境内呈现空白,于是给人一种印象:江西在秦汉四百年间还处在刚刚开发的阶段。其实这是假象,它不符合江西  相似文献   

14.
《农业考古》1988年2期刊登了日本京都大学考古研究室中国留学生徐朝龙《喜马拉雅山南麓所见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一文(以下简称徐文)。该文依据克什米尔布鲁扎霍姆(Bruzahom)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与我国北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许多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大大拓展了国内学术界同行在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眼界。文章认为,布鲁扎霍姆以及古复克拉(Gufkral)等克什米尔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发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世界著名农业考古学家、美国安多沃考古基金会主任马尼士博士于2001年1月在美国不幸逝世。马尼士博士曾因主持墨西哥特瓦坎等遗址发掘和研究而闻名世界。1991年马尼士出度了在中国江西南昌召开的“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后提出与中方合作重新发掘仙人洞遗址的建议。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为期三年的联合发掘,取得丰硕成果,为此,马尼士博士于1997年又出度了在江西南昌召开的“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报告了仙人洞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受到与会全体代表的热烈欢迎。马尼士博士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利 《农业考古》2005,(1):33-41,4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张嘉馨 《农业考古》2020,(1):212-221
本文以将军崖岩画遗址为切入点,通过对该遗址周边考古遗存、上古神话传说、先秦文献等资料的应用和分析,并结合科技断代的数据,对将军崖岩画中的人面稻米图像、凹穴岩画(星象图)、"石社"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将军崖岩画表征了上古社会的农业崇拜文化;将军崖岩画的主体图像是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并与农业文化中的天体崇拜和农业祭祀紧密联系,是苏北鲁南地区上古时期一处规格较高的举行仪式和祭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18.
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农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向安强 《农业考古》1991,(1):121-135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在陕南汉水上游的考古工作中已露端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又在洞庭湖西北区再露头角,从而成为在追寻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征途上露出的新曙光。自八十年代初以来,长江中游地区追寻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努力,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该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早于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更为重要的是,洞庭湖西北地区已成熟地勾勒出了距今9——6千年内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基本序列。这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它们的发现与发掘,为探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面貌及仰韶文化、大溪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极为  相似文献   

19.
位于关中盆地西部的宝鸡地区,地下文物极其丰富,北至湃陇山脉、南到秦岭山梁、西到渭河口岸,东到漆水河边,无处不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经过正式试掘和发掘的有宝鸡北首岭、岐山双庵,风翔大辛村等遗址。在这里,主要依据发掘所得资料,简述一下宝鸡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的概况。  相似文献   

20.
邀请函尊敬的女士、先生 :自 1 991年 8月、1 997年 1 0月在中国江西南昌举行过两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1 999年 9月在湖南株洲举行过第三届农业考古国际讨论会之后 ,转眼又经过了几年时间。在此期间 ,各国的农业考古 (特别是稻作文化 )发现和研究又有很大进展 ,取得了重要成果 ,有必要进行一次学术交流和总结 ,以便更好地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近年来由于在稻作文化的一系列重要发现 ,以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最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被评为“中国 2 0世纪百年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