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宋代理学家崇儒排佛的思想背景下,张栻(南轩)对佛教采取了极力排斥的态度。出于纠正当时社会上一些儒者受佛教“空虚”思想所“惑”,或“偏离”儒家正学,或名为“辟佛”却流于“诐淫邪道之域”,而“自陷于异端之中而不自知”的状况,张栻从立本虚实、心性与理欲以及修养工夫等方面,深入辨析儒佛之异,尽力去划清儒学与佛教“异端”在本体论、心性论和修养工夫论等方面的思想界限。从中既反映出张栻崇儒与反佛立场的坚定性,同时也暴露出其自身思想方法的某种偏向和思想弱点。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仁义论”是综合原始儒家的“仁”论与前期墨家“义”论而形成,但是孟子将“仁义”概念结合于他的“心性”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涵义。由此,孟子政治哲学确立了超阶级的普遍性与道德对于世俗权利的优越性。我们将具备此含义的孟子之政治思想称为仁义的政治思想。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仁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构成仁义政治思想的思维方式;以及其思维方式所蕴涵的意义与问题。  相似文献   

3.
历来注家认为,性善、尽心、义利、养气、王霸等内容代表了孟子的核心思想。“人禽之辨”是串联性善、尽心、义利、养气、王霸等思想内容的轴心线索,并从“人禽之辨”与孟子的“心性”思想、“人禽之辨”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人禽之辨”与孟子的“圣人观”三方面来展开论述,以确证此具有思想价值上之意义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宋儒对佛教存在误读现象,这种误读主要表现在佛教本体论、佛教伦理观、佛教轮回说、佛教道体等几个方面。宋儒之所以误读佛教的原因主要有:认知与判断佛教坐标的儒学化、认知与判断佛教价值的功用化、认知与判断佛教取向的常识化、认知与判断佛教方式的片面化。探讨并把握宋儒对佛教的误读情形及其原因,对于全面认识宋代新儒学中的儒佛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正确处理不同思想或学说间的关系则是一份难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地方,书院曾是儒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十至十四世纪吉州地方文化与道学教育相互作用。吉州的历史开始于七至八世纪。那时,吉州大姓开始搬迁到这一区域。搬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受佛教或道教的影响。当时民间宗教是相当现实的。效忠是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意识。功利精神或某种现实态度渗透到了当地的世界观和生活哲学。当地人对法律程序的熟悉程度和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端之快是出了名的。这也许能部分解释那一时期的相对和平。朱熹去世时,儒学已开始渗透到宗教。那时已有十三家书院,书院的高效率使用在传播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插花艺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东方插花艺术源于中国。中国原始插花意念始于佛前供花,发展于唐、宋,盛于明代。发展过程中,风格上受佛教、道家、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构图上受传统习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插花艺术的风格:自然、简洁、重视线条美;花材以木本花卉为主,作品常赋予精神上的意义,重视特制容器及花与容器相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儒学名义上不是宗教,但实质上跟宗教差不多,只是不像宗教那样有严格的教义与教规。儒家思想是入世思想,佛教思想是出世思想。儒佛是截然不同,可是深入了解,还是可以发现这两大派别存在一些共同点——都对“孝”作出过阐述,本文就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作个比较。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年,浮屠、黄老为一家,神仙家异常活跃,而佛教初来乍到,社会影响小。牟子皈依佛法,又三教并重,十分重视孟子。《牟子理惑论》有实名涉孟语句6例、显性——匿名涉孟语句11例、孔孟并称4例,不仅文献学指标高,而且思想史分量重。孟子的许多思想及语句,尤其是距杨墨、辨夷夏、权时地等核心观点,得到《牟子理惑论》智慧的理论阐释与有效的实际运用,并藉以服务于佛教的自立及其中国化;牟子不仅以孟援佛,还多次并称孔孟,试图在大思想史上提升孟子的地位。《牟子理惑论》既是东汉重要的孟子学作品,也是交州孟子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篇孟子学文献,其在孟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对民本思想进行了初步发展,主要包括重民、利民、惠民、富民、教民思想,主张德治,反对刑罚。孟子继承和进一步完善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一套治国理论和方案。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说,主张制民之产,尚贤与重教。孔孟民本思想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孔孟都主张先富民再教民,主张德治反对刑罚,没有严格的忠君意识等。而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上,孟子却把它上升为一套仁政的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汉唐《论语》《孟子》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汉代是《论语》、《孟子》学的发轫期,有关的注解之作已经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成果颇为丰富,但《孟子》却较少研究。同时,受时代学风影响,《论语》学的发展呈现出玄化或佛化的特点。唐代《论语》学的成就并不高,但是《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却不断提高,初步出现了所谓“孟子升格运动”。汉唐时期的《论语》《孟子》学的发展为宋代《四书》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道统”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用以表征儒家根本精神的传承统绪。道统作为儒学的深层内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儒学的基本概貌和形态。朱熹以“心传”、“心法”为其道统论的主要意涵,构筑了以“道心”与“人心”、“理”与“气”、“天理”与“人欲”为基本特征的“二世界”的哲学;牟宗三则以“心体即性体”、“即存有即活动”释道统,建构了其道德形上学。在“后新儒学”的视域下反思宋明理学空谈理气心性,现代新儒学引向超越绝对的偏失,致力于当代儒学重构时,重归孔子之“道”,确立儒学“新道统”或许应是基础性的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12.
寇丹 《农业考古》2004,(4):209-210,218
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魏晋玄学,还包括了儒学中的一些观点,使它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还影响到许多东方国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思想不仅仅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些其他国家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思想不仅仅覆盖了哲学,也具有一些佛教和道家的思想。日本与我国是邻国,所以受我国儒家文化思想较深,儒家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将会针对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没有孟母,哪来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在亚圣孟子的故里——山东邹城,当地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先拜孟母,再拜孟子。没有孟母,哪有孟子。孟母仉氏,这位很少有人知其姓名的母亲却成就了中兴儒学的"亚圣"。"三迁择邻""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的教子典故到现在仍广为传颂。那么,"孟母教子"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形成的中庸的思想风貌和文化性格来自于儒家的经权、常变思想。经权、常变思想在先秦儒学的推崇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特质。在现代,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的挈合又使它在中国新的社会制度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产生了对现代化的不适感。笔者试图通过剖析这一不适感产生的传统哲学渊源,在与西方伦理的“对话”中寻找完善中国伦理哲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奠基人,其思想是在继承前期儒家思想的同时,充分吸收以管子、晏子为代表的齐文化因素形成的。孟子的仁政理论融入了管子、晏子的重民、保民、富民、教民的思想,典型地表现了儒家齐学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形成过程及教育特征来讨论韩国初期书院在教育史上的意义,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韩国初期书院的出现,反映了在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变化的基础上,教育逐渐从一般的中央集权转变为分权的新形势;儒学工夫论是书院教育得以巩固的特有理念经间,退溪的心学道统论对初期书院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书院祭享空间与讲学空间关系反映了儒学知道体系中尊德性与道间学、道与学的关系,其祭礼礼仪有社会约束及符号意味;从家学和家庭教育的特征来看,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入了初期的书院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人把佛教称为"宗教心理学",架构缜密,条分缕析。但一旦走上烦琐哲学,就开始脱离大众,很可能成为独门绝学。这时,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应运而生了。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达摩西来,禅宗传入中国,并迅速实现了本土化。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一花五叶,盛开秘苑,终于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  相似文献   

19.
佛教认为 ,“业”是形成事物的最直接原因 ,它包括身业、口业、意业三种。“业”不仅给施为者自己带来善恶报应 ,而且也会给他人及环境带来幸与不幸 ,因此往往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聊斋志异》在对佛道两家想象模式多所采用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教义的影响 ,其中佛教“三业”理论是阐述得最多的 ,作用乃在于告诫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时刻注意防恶止非、行善积德。正是借助着佛教“三业”理论 ,《聊斋志异》一方面非常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另一方面也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希望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这一主题导向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主"与"科学"的要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复兴儒学,张君劢主张在坚定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的基础上,让儒学走"自力更生之多形结构"之道路,使之贡献于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