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芸苔族几种近缘植物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芸苔族的5种植物(诸葛菜,蓝花子,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幼苗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都有两条基本酶带,诸葛菜的酶谱最复杂,酶活力最强,白菜型油菜的酶谱最简单,酶活力最弱;这些结果与“亲缘关系”、“杂种优势”抗病性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8种大白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8个大白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个品种的POD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教、迁移率、酶量(酶带宽窄)及酶活性(酶带深浅)等方面均存在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依酶谱带特征初步将8个品种进行分类,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8个广泛种植的番茄品种为材料,对番茄苗期叶和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活、酶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杂9号叶酶活性最高,中杂11号叶酶活性最弱,叶酶活均高于茎酶活;叶片共出现4条酶带,不同品种酶带数为2~4条,不同品种茎的酶带数均出现2条.根据酶谱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发现,8个番茄品种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过氧化物(POD)同工酶在榛品种中的分布规律,探讨平榛、欧榛及其杂种榛之间的亲缘关系,选育优势杂交亲本,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研究了34个榛品种(系)成熟叶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特征,结果表明:平榛、欧榛及其平欧杂种榛品种间酶谱具有较大差异;有的杂种品种遗失了父母本共有谱带P10;32个平欧杂种榛品种出现了双亲所不具有的新酶带,可作为鉴别杂种的一条途径。运用SAS软件的系统聚类类平均法,对34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聚类谱系图可知,大多数杂种榛与欧榛亲缘关系近而与平榛亲缘关系远,其中83-63、84-72和父本欧榛的亲缘关系最近,为优势回交亲本组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PAGE、酶谱紫外扫描及Fuzzy聚类法研究薄皮甜瓜与厚皮甜瓜功能叶POD同工酶的结果表明,甜瓜POD同工酶共有11条正极带,其中的3条是薄皮甜瓜与厚皮甜瓜的基础酶带.供试薄皮甜瓜各品种POD同工酶均为6条酶带,其中2条为该类群的特征酶带.供试厚皮甜瓜各品种POD同工酶均为9条酶带,其中3条为该类群的特征酶带.Fuzzy聚类分析表明,两类甜瓜品种间POD同工酶谱的相似系数为(0.50,1.00),其隶属度为(0.64,1.00),厚皮甜瓜品种含笑与薄皮甜瓜的亲缘关系比与厚皮甜瓜其它品种的亲缘关系更近,厚皮甜瓜与薄皮甜瓜在分子水平上没有截然的界限.从甜瓜POD同工酶角度证明了两类甜瓜具有初生起源中心及次生起源中心的分化.甜瓜感染花叶病后,植株的POD同工酶活性增强,某些品种出现了新酶带.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连续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连续自交四代和开放授粉的4个甘蓝型油菜品系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酶谱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系开放授粉POD同工酶活性强于各自交世代;EST同工酶酶带除品系03武240-1开放授粉的酶活性较其自交世代弱外,其余3个均强于自交世代,说明连续自交会使甘蓝型油菜后代的生活力减弱,但品系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8个野生紫花苜蓿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各供试材料酶谱特征和相似系数的分析,探讨紫花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过氧化物同工酶在8个紫花苜蓿品种中均有表达,但各品种间的表达谱带及不同的同工酶表达量存有差异。8个品种共获得24条酶带,且存有1条共有表达酶条带,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同工酶谱带最多,表达有4条带;阿尔冈金酶谱带数最少,仅出现2条带。酶谱条带聚类分析表明,陇南野生紫花苜蓿与阿尔冈金间亲缘关系最远,亲缘关系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比较了低锌营养下芥菜、白菜、甘蓝型3个油菜(BrassicanapusL.)品种幼苗的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对锌的吸收、利用差异。试验结果表明,3个油菜品种由于基因型不同,在耐低锌营养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低锌时(10-6mol/LZn2 ),幼苗植株地上部干重以芥菜型>甘蓝型>白菜型,地上部干重分别较无锌对照处理增加17.8%(芥菜型)、9.9%(白菜型)、3.3%(甘蓝型)。芥菜型叶CAT、POD、S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也明显高于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锌积累量及锌利用率也以芥菜型远远大于其它2个品种,锌素利用效率分别为12.3%(芥菜型),8.0%(白菜型),4.9%(甘蓝型)。苗期油菜叶CAT、POD、SOD等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可以作为筛选耐低锌营养油菜基因型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作过氧化物(POD)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分析,并使用SPSS 17.0软件对谱带作相关及聚类分析,以探讨四川盆地不同产地25份麦冬及其近缘植物野生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为麦冬分类、鉴定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生化依据。结果显示,不同产地麦冬及其近缘植物样品的POD同工酶有10种酶谱类型,每种类型具有6~11条酶带;EST同工酶有15种酶谱类型,每种类型有4~8条酶带;同工酶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将25个样品被分为4类,并与染色体核型具有同一性。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OD、EST同工酶分析可以作为麦冬及其近缘植物种质资源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可将其加以区分,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等经典理论研究,可判断其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甘蓝型油菜5种同质异核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5种恢复系、15种杂交F1为试材,进行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各不育系与其近等基因系——保持系的EST、POD同工酶酶谱较为相似,而5种不育系间及5对不育系与保持系间的差异无规律可循。聚类结果表明聚在一起的类群均有亲缘关系。同工酶表现为明显的共显性,EST尤为明显,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特殊条带,杂种F1综合了双亲条带,因而也有与每一亲本不同之处。说明共显性的EST等同工酶可用于分析亲缘关系、建立品种指纹及鉴定杂交种纯度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2%、5%)对铜胁迫(300 mg·kg~(-1))下红壤地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苗期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含量及丙二醛含量(MDA)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胁迫下油菜叶片的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有所降低,SOD、CAT、POD、MDA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增加;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油菜叶片的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油菜叶片的SOD、CAT、POD、MDA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综合来看,施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红壤地铜污染(300 mg·kg~(-1))中油菜苗期的叶绿素含量,减缓铜胁迫的毒害作用,从而有利于维持油菜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西北风沙区冬季地面裸露、风蚀严重的问题,以3种油菜类型共20个油菜品种为试材,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于油菜成熟期分析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质量、主根长、主根直径、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根尖数等根系指标及油菜根际土的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差异,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品种油菜根系差异以及根系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而为选择出根系发达的油菜类型和油菜品种增加相应的实践经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油菜、同一类型不同品种油菜间的根系指标及根际土养分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1)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普遍大于芥菜型,其中甘蓝型油菜的根表面积相对芥菜型提高15.10%~94.00%;芥菜型油菜的根体积和根干质量最大,其中芥菜型油菜平均根体积分别比白菜型、甘蓝型油菜平均根体积提高11.26%、12.39%,平均根干质量分别减少49.77%和43.14%;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的主根长和主根直径普遍大于白菜型油菜。(2)3种油菜类型根际土壤全氮、速效钾、有机质质量分数大体上符合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的趋势,速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3)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与各养分指标呈负相关;油菜根表面积、根长、根尖数越大,养分吸收越多;芥菜型油菜主根发达,生物量大,可在土壤贫瘠、易风蚀的区域种植用于防风固土,培肥地力;甘蓝型油菜根系表面积大,可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用于收获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绿肥油菜翻压对土壤水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秋雨季节在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行间套种并翻压不同类型油菜对土壤水肥的影响。结果显示,翻压甘蓝型冬性油菜显著降低秋季及翌年3、4月份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速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翻压白菜型冬性及春性油菜使当季及翌年3、4月份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与白菜型冬性油菜相比,白菜型春性油菜及甘蓝型冬性油菜单位面积耗水量较小、单位耗水生物学产量较大,且冬前根鲜质量、根与茎叶鲜质量的比值(根/茎叶)和主根长均较小。综上所述,翻压甘蓝型冬性油菜培肥土壤效果显著,且对深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青海不同品种春油菜对硒的吸收、积累及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青海省不同品种春油菜对硒的吸收、累积及分配规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青海省普遍种植的3种不同品种春油菜为材料,测定春油菜主要生育期各器官硒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春油菜对硒的累积能力不同,依次为青杂2号>青杂5号>青油14号;各品种春油菜根、茎、叶、籽粒、角果壳硒含量均在角果期—成熟期(第120天)达到最大值;根、茎、角果壳、单株硒累积量在角果期—成熟期(第120天)达到最大值;春油菜吸收的硒主要分配于生殖器官(籽粒和角果壳),尤以角果壳中分配的最多。可见,青杂2号对硒的吸收能力较强,角果期-成熟期(第120天)是春油菜吸收硒的关键时期,吸收的硒主要分配于生殖器官。  相似文献   

15.
种子因生理代谢改变继而诱导产生次生休眠。研究选育次生休眠性特强和特弱的品种,对防治产区中大量长期存在的地下油菜种子库、田间混杂以及油菜自生苗的泛滥,均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实验室聚乙二醇6000诱导次生休眠和4种不同大田埋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甘、白、芥3类油菜共计54个品种(系)在次生休眠特性方面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在大田埋藏处理中休眠特性差异表现显著,次生休眠特性的变异为0~96.75%,广义遗传率为87.56%~92.56%。所用54个品种(系)中休眠率大于45%的占14.81%,休眠率处于20%~45%的占14.81%,休眠率处于5%~20%的占29.63%,休眠率处于1%~5%的占31.48%,休眠率小于1%的占14.81%。经聚乙二醇6000诱导的种子次生休眠特性的广义遗传率为92.73%。相关性分析表明:田间4种处理方法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与其休眠率结果表现一致;在聚乙二醇诱导法与埋藏处理中,除6个月25cm处理外的其余3种处理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特性。综合比较不同品种(系)类型的休眠率为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休眠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  相似文献   

16.
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研究了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越冬过程中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其与品种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越冬期间,各品种的酶活性、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各品种之间有差异,表现为越冬率高的品种酶活性较高、可溶性物质含量较高。其中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品种抗寒性关系密切,在不同低温条件下可以作为选择抗寒性品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究种植密度对油菜光合作用和角果抗裂角能力的影响,本研究挑选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在3个密度(45万hm-2、60万hm-2和75万hm-2)梯度下直播种植。收获后采用随机碰撞法对角果抗裂角指数进行测定,对其植株性状及角果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利用LI-6400XT光合测定仪测定油菜盛花期叶片及结实中期角果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油菜品种的角果抗裂角指数、植株性状及角果性状均显著相关,并显著影响盛花期叶片和结实中期角果净光合速率。进一步增加油菜种植密度后,杂油158的抗裂角指数、果皮厚度显著增加,而予10和秦油7号的抗裂角指数、果皮厚度反而显著降低。说明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在各自适宜种植密度下,具有更好的抗裂角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间作对土壤养分P、Fe、Zn的吸收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包括对照(CK)、鹰嘴豆单作(CP)、羽扇豆单作(LU)、油菜单作(RA)、油菜与鹰嘴豆间作(RA/CP)、油菜与羽扇豆间作(RA/LU)。结果表明:油菜/鹰嘴豆间作的地上部生物量和P、Zn养分吸收总量均为最高,其生物量比油菜单作、鹰嘴豆单作均提高约74%,P吸收总量比油菜单作和鹰嘴豆单作显著提高76.5%和113.9%,地上部植株Fe、Zn吸收总量相比于单作最高提升比例分别达到270%和121%。油菜/鹰嘴豆、油菜/羽扇豆间作使油菜根际土有效P含量分别提升33.8%和50.4%,而对鹰嘴豆和羽扇豆的根际有效P提升强度并不明显。间作均不同程度促进两种作物根际土有机酸的含量,其中油菜/羽扇豆间作处理下的油菜作物根际土有机酸总量提升幅度最大,是单作作物的1.6倍。研究表明,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两种豆科作物间作均可以提高油菜植株生物量和植株对P、Fe、Zn养分的吸收,其中油菜与鹰嘴豆间作的养分吸收利用强度更佳。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75份蕨麻过氧化物同工酶,结果与形态学标记、细胞水平、分子标记研究的结果一致,显示蕨麻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证实蕨麻具有丰富遗传变异,为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蕨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检测显示,蕨麻叶片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共出现14条酶带;酶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NTSYSpc 2.1软件计算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214~1.000,平均值为0.681;以遗传相似系数为基础,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67时分为2大类,第1类为蕨麻,第2类为鹅绒委陵菜。蕨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均较丰富。说明,蕨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在青藏高原复杂的地理环境中长期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