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四川籼稻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2000~2002年采自四川6个籼稻自然生态区的137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分子指纹扩增和聚类分析,共获得73个不同的DNA指纹图谱(单元型)和62条分子量不等的DNA带型.结果显示,无论以何种遗传相似水平划分,四川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都表现很突出的优势宗谱,又存在着具有较多遗传多样性的次要小宗谱和特异性宗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遗传信息;在0.19遗传相似水平,所有供试菌株可以划分成37个遗传宗谱,层次较为丰富.四川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不同年度间稻瘟病菌群体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又各自拥有当年的特异性宗谱;在空间上,不同稻作区表现出从复杂到简单的病菌群体变化特点.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与生理小种致病型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作者认为将二者横向比较没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稻瘟病菌DNA指纹分析及谱型结构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利用散布性重复序列(dispersed repetitive sequence) MGR 586探针与EcoRI组合,分析了采自广东省4个自然生态稻作区的112个猪瘟病菌株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s),根据彼此间RFLPs单型(haplotype)的带型位置相似率达80%为度,把这些菌株划分为15个遗传宗谱(genetic lineage),其中宗谱1及宗谱2占总数的78.58%,遍布全省各地,是优势宗谱。供测菌株的RFLPs单型的多样性显示出我省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呈现多样性。参试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值为0.64。谱型分析表明,我省多数病原型是杂合群体。在分子水平上划分的病菌宗谱与寄生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也初步建立了病菌宗谱与用以鉴别寄主反应划分的生理小种致病谱型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从黑龙江‘龙粳17’、‘吉特639’和‘垦稻10’病田中分离的9、8、8个稻瘟病菌菌株喷雾接种到4套鉴别寄主上,结果表明,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将这3个来源的菌株分别划分成8、7和4个生理小种,日本清泽鉴别品种则将其分别划分成9、8和8个生理小种,以黑龙江本地水稻品种作为鉴别品种,则可将其分别划分成8、7和5个致病型,以2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为鉴别品种,则将上述菌株分别划分为9、7和8个致病型。  相似文献   

4.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作模式是水稻可持续生产模式之一。尽管梯田地理条件适合稻瘟病的发生,但地方品种‘月亮谷’在超百年的种植历史上未有稻瘟病大发生的记载,其原因值得探索。为了解‘月亮谷’不同抗性品系对环境中稻瘟病菌的选择作用,以‘月亮谷’单粒传纯系为材料,通过孢子捕捉法和常规病组织分离法采集稻瘟菌株,进行人工培养、表型观察,接种测定了这些稻瘟菌菌株对25个抗稻瘟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的致病型。结果表明,梯田环境空气中采集的稻瘟菌孢子菌落形态呈放射状,菌落疏松,生长在培养基浅表,产孢量总体差异不明显,黑色素颜色较浅;从水稻感病组织上分离到的稻瘟菌菌落呈地毯状,菌落紧密,匍匐在培养基表面,产孢量个体差异较大(P0.05),黑色素颜色较深。测定的稻瘟菌菌株对25个近等基因系都有致病性,联合致病性在12.0%~56.0%之间。来自环境空气中的菌株的平均联合致病性(24.8%)低于分离自‘月亮谷’纯系的菌株(38.4%)。进一步分析显示,稻瘟菌株联合致病性与其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与黑色素合成存在一定关联,颜色越深,致病性越强,来源于‘月亮谷’不同品系上的菌株致病性强于环境空气中的菌株。上述结果表明,元阳哈尼梯田环境中的稻瘟菌群体与‘月亮谷’纯系上分离到的稻瘟菌群体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水稻遗传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将来自2000年云南省石屏县水稻品种净栽和混栽田块的62个稻瘟病菌株鉴定为7群15个小种。其中,来自净栽黄壳糯田块的10个菌株被鉴定为4个种群,来自净栽汕优63田块的28个菌株鉴定为3个种群,来自汕优63/黄壳糯混栽田块的24个菌株鉴定为6个种群。本实验结果表明,混栽田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比净栽田块丰富,证明了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月亮谷’是云南元阳梯田种植面积最大的地方籼稻品种,种植历史逾百年仍保持对稻瘟菌较稳定的田间抗性,我们猜测其原因与‘月亮谷’-稻瘟菌的群体互作有关。为此,本研究采用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利用稻瘟菌16对SSR引物,对从‘月亮谷’不同单粒传纯系、‘月亮谷’自然群体、现代品种‘合系22-2’及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环境中分离到的稻瘟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了解不同‘月亮谷’纯系对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来源于梯田环境的稻瘟菌与不同水稻品种(系)的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差异明显,梯田环境:Ht=0.160 3,I=0.323 8;水稻寄主群体:Ht=0.092 9,I=0.200 9。而且,分离自不同水稻品种(系)的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差异也较大,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和PIC的总体趋势是:‘月亮谷’感病纯系(L4、L3)>‘月亮谷’自然群体(G5)>‘月亮谷’抗病纯系(L1、L2)>‘合系22-2’(H6)。基于neighbor-joining的聚类分析发现,从环境(Y)中挑选的30株稻瘟菌和6个不同水稻寄主材料上分离到的稻瘟菌群体在相同相似...  相似文献   

7.
 选用16对毒性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对四川和重庆9个县(市)分离到的20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PCR扩增,并采用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引物均能扩增出其目的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高达93.75%,扩增频率差异较大;200个菌株可归为70个不同的单元型,其中单元型SCH13为优势单元型;在0.86遗传相似水平上,200个菌株可划分为27个遗传宗谱,包括1个优势宗谱,3个亚优势宗谱,14个次要宗谱,9个小宗谱,层次丰富;在群体平均水平上,病菌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0.324 4,I=0.484 2),且群体间差异较大;9个种群在遗传距离为0.05水平上可分为4个类群,种群遗传谱系与地理区域分布呈一定相关性。同时,该地区的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HT=0.320 0),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Hs=0.179 6,Dst=0.140 4),总遗传变异的56.13%存在于群体内(Gst=0.438 7),群体间基因流动性较小(Nm=0.639 6)。本研究揭示了四川和重庆部分区域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应用3个籼稻、4个粳稻组成的中国鉴别品种将黑龙江省110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4群7个生理小种。用日本清泽的12个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将上述菌株划分为77个生理小种。对+、ti-a、Pi-k、Pi-z基因致病频率高(70.4%~89%)的生理小种遍布全省各稻区;对Pi-t、Pi-b、Pi-zt基因致病频率低(0~19.3%)的生理小种分布窄,这3个基因可用于抗病育种。试验表明应用日本清泽的12个粳稻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更适宜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9.
苏辽粳稻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套鉴别品种对苏辽稻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57株菌被中国鉴别品种分为7群23个小种,其中苏辽菌株分别为5群12个小种、7群21个小种,江苏优势小种ZG1占其菌株数的52.92%;辽宁优势小种ZG1、ZC15占其菌株数的30.84%、19.63%。苏辽菌株分别含37、46个日本小种,江苏优势小种011、011.2、000占其菌株数的25.33%、14.67%、12.67%,辽宁优势小种011.2占其菌株数的28.97%;LTH近等基因系将苏、辽菌株划分为27、23个反应型。利用Pot2-rep-PCR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75%相似水平上可将参试菌株划分为13个系谱,江苏12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1、L12、L4分别占其菌株数的22.67%、16.67%、17.33%,辽宁6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2占其菌株数的55.14 %。苏辽相比,辽宁菌株毒力普遍强于江苏,两地稻瘟菌株的毒性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相反。综合分析显示,苏辽两地稻瘟菌是两个在致病型和遗传结构上相近而又异质性明显的不同群体。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棉花枯萎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河北省棉花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 FOV)变异及致病力分化情况,利用AFLP技术对采自河北省的75株FOV和3号、7号、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比较了不同AFLP类群菌株对棉花品种冀棉11号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78株FOV可划分为4个AFLP类群(AFLP groups, AGs),AGsⅠ为3号生理小种,AGsⅡ为8号生理小种,AGsⅢ包括7号生理小种和67株田间采集菌株,AGsⅣ包括8个田间采集菌株,该类群菌株与3号、7号、8号生理小种遗传差异较大。致病力初步测定表明,3号、7号、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属中等致病力水平,而田间采集的75株枯萎菌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占66.67%,中等致病力菌株占21.33%,弱致病力菌株占12%。表明河北省FOV群体遗传结构复杂,有遗传差异较大的新菌株出现,而且同一生理小种菌株之间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分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1973-1977年对湖南的稻瘟病菌致病力的研究结果。1973年从湖南各地分离的48个单胞菌株,在9个初选的鉴别品种上测定,可分成8个小种群,25个小种,1975年分离的69个单胞菌株,在同一鉴别品种上测定可分成9个小种群,36个小种。1976年从早稻感病穗颈上分离的142个单胞菌株,接种于14个抗性谱较广的品种上,特特普、IR26、科印矮3号未发现致病菌株。讨论了稻瘟病菌小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特性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7个稻瘟病菌稳定菌株,将588个水稻品种划分为66个品种类群,为今后开展品种抗病性的基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测试,提出15个抗多个生理小种的广谱抗性品种,这些良好抗源可作杂交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13.
浙中沿海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群消长和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至 1 998年 ,对分离来自浙中沿海台州各市县所获得的 1 76个单孢菌株 ,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共鉴定出 7群 2 2个稻瘟病生理小种。其中中 B和中 D群是台州稻区 2个主要的优势小种群 ,总的出现频率分别为 53.98%和 2 3.86% ,它们中的中 D1、中 B1 3、中 B1 5和中 B1这四个小种在我地分布范围广 ,出现频率分别高达 2 0 .4 5%、1 4 .2 0 %、1 4 .2 0 %和 1 0 .80 % ,且对多数栽种水稻致病 ,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稻瘟病是四川省水稻的主要病害,实践证明,选育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1981年开始,植物病理工作者与遗传育种工作者经过20年的协作攻关,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合四川生态特点的有关病菌生理小种、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的规范化技术和评价体系,探明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和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规律,筛选出200多份稻瘟病抗源材料,育成穗颈瘟1-5级的抗病品种(组合)27个,累计推广面积达2750万hm^2,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流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重点研究领域和抗病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苗期鉴定了鉴别品种和33个品种对59个菌株的反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方法,探讨了稻瘟病菌致病力的变异和品种的抗病性及抗病品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对鉴别品种以外的品种的致病力不完全一致,回接21个菌株有8个(38.9%)不能使来源品种感病;测定品种对多菌种反应的毒力频率比测定抗小种数更有意义。当家品种汕优63、汕优64,红突31等毒力频率均低于0.3,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广东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与致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不同病圃同一套寄虫主的田间表现及其穗颈瘟分离菌株的遗传宗谱和致病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稻区稻瘟病菌的小种分布类型不同,对品种的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将已经过RFLP和PCR技术进行DNA指纹分析,并划分为不同遗传宗谱的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的致病性与其遗传宗谱类型、生理小种类型、寄主及采集地点存在密切的关系:(1)同一遗传宗谱、分离自相同寄主、鉴定出来的生理小种类型又较接近的菌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8.
Rice blast is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 threat to rice production worldwide.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due to the complex diversity and wid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causal pathogen Magnaporthe oryzae. In Australia, rice blast occurs in northern Australia but remains exotic to the main south-eastern rice growing area; however, there is the potential for rice blast to threaten this area; in addition, rice production is currently expanding from south-eastern Australia into northern Australia, which makes rice blast a major concern and challenge to rice industry in Australia. Prior to this study, there was lack of information on the race status of M. oryzae present in Australia and on how to manage the disease through host resistance. The races of rice blast isolates collected in northern Australia was characterised based on the disease reactions of eight standard rice differentials used in an international race differential system. The following studies revealed gene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these race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responses of 25 monogenic rice lines with targeted resistance gene against different races. The rice blast isolates were characterised into five races: IA-1, IA-3, IA-63, IB-3 and IB-59. Genes Pi40, Piz-t, Pi9, Pi5(t) and Pi12(t) exhibited resistance to all the isolates belonging to five races. In addition, two genes showed complete resistance to multiple races, viz. Pi9 that showed complete resistance to races IA-1, IA-3, IA-63 and IB-3 and Pita2 that had complete resistance to races IA-3, IB-3 and IB-59. This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ces of M. oryzae in Australia. Genes identified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multiple races will not only streamline the identification via molecular markers of imported rice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in Australia, but will also allow the Australian rice breeding program to develop new varieties with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and pyramid multi-gene resistance into Australian ric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沈瑛  Levy.M 《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309-313
 用美国普度大学M.Levy实验室提供的一个散布的重复序列探针(MGR-cPB586),对中国稻区田间分离的13个稻瘟病菌株DNA的EcoR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间的RFLP普遍存在,MGR-DNA指纹能清楚地区分中国稻瘟病菌的主要生理小种,并能反映出同一生理小种内复杂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78~1981年研究选出长白6号、京引127号和BL73个品种为吉林的辅助鉴别品种,加上全国7个鉴别品种,组成了一套适合于吉林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初步拟定了吉林小种命名方案。在此基础上将吉林存在的5群11个中国小种,进一步划分为29个吉林小种。ZG1J0、ZF1J0是全省的优势小种,ZG1J1、ZG1J-2、ZF1J1、ZF-1J2是正在引起推广品种长白6号、京引127号丧失抗性的危险小种,ZD3J6是值得重视的小种。此外,还基本查清了省内各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区系和分布情况,可供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