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试验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雌穗不同部位小花吐丝的时间次序及其籽粒分化发育的特征。表明:雌穗中下部的小花吐丝最早最快,库容大、活力强,授粉后小花发育几乎没有败育籽粒,而雌穗中上部的小花除易出现退化花和未受精花外,还有较多的授粉小花发生籽粒的败育,可能与其抽丝较迟较慢、和库处于弱势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玉米雌穗小花类型,形态,决定时期及其与成粒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玉米雌穗有完全花与不完全花之分,不完全花又分退化花和畸形花。总花数受品种遗传性制约,栽培措施影响较小,吐丝前后的温光条件影响较大。性器官形成期是不完全花发生的重要时期。夏播时品种间花数变幅为543——840朵。雌穗分化终止期因品种而异,大多于吐丝前7d至吐丝后1—2d。结实率达总花数80%,其中11—17%为败育粒,是影响小花成粒的首要因素,败育花影响甚微。高产栽培时花数较稳定,减少籽粒败育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中低产区增花增粒和保花增粒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玉米果穗顶部籽粒败育的形态解剖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正常粒和败育粒胚胎发育的形态解剖观察,明确了凡是能抽出花丝的各部位小花,在授粉前基本上均可发育成完整的成熟胚囊,仅在胚囊大小上有所差别。授粉后不同位势间胚乳和胚的分化发育存有一定差异,开始表现在时间早晚、数量多少、形态及大小不同等方面,最终导致劣势位粒(穗顶部)的败育。发生粒败育的重要原因是在发育过程中籽粒间的营养竞争和物质分配不均衡、穗顶部籽粒缺乏足够的养分所致。籽粒败育首先是胚乳发生败育,使胚的分化发育失去了物质供应来源,胚的分化发育受阻。籽粒败育的决定时期以胚乳败育为转折点,早者在授粉后8-12天,晚者在授粉后16-21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玉米植株进行分期遮光试验,认为;雌穗小花分化期至籽粒快速灌浆始期是影响玉米穗粒数的关键时期;雌穗小花分化期至籽粒快速灌浆高峰期是玉米植株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吐丝期是决定单株产量和穗粒数的临界期;对百粒重有显著影响的时期是胚乳游离核期和快速灌浆期;果穗顶部籽粒比中、下部籽粒发育较迟,当中、下部籽粒进入快速灌浆期时,顶部籽粒则停止干物质积累,成为败育粒。  相似文献   

5.
乙烯在玉米籽粒发育及败育中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取田间处理和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败育型(3631)和正常类型(4936×U8)玉米杂交种进行了乙烯与籽粒发育及败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败育类型品种授粉后8h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正常类型,且在以后1~2d内维持较高水平。田间在穗部处理和室内培养处理均表明乙烯明显影响籽粒败育,增加败育。由此可见,乙烯在籽粒发育和败育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穗粒发育过程伴随着活跃的生理生化代谢活动,是玉米经济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较多的研究表明:发育阶段、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败育等方面均受内源激素调节,有人研究了某些激素对玉米籽粒发育过程的影响和生长调节剂对籽粒发育和败育的调控作用,对内源激素系统的综合调节作用,及雌稳不同部位发育过程中的内源激素系统的动态变化则研究较少,但分析雌穗不同部位间、激素间及雌稳不同部位与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对稳粒发育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5年试验以京黄133(夏玉米)为材料,出苗后逐步选留一致的单株,于抽穗后吐丝前…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授粉条件下,玉米穗顶部籽粒受中下部籽粒的库位抑制影响容易败育。人工同步授粉能够促进籽粒发育,但其生理机制尚不太明晰。在不同种植密度(6和9株/m~2)下对玉米顶部籽粒的早期发育进行了自然授粉和人工同步授粉对比试验,在玉米抽丝前雌穗套袋,在抽丝后3 d人工同步授粉,分别在抽丝后8、13、18和23 d取自然授粉和人工同步授粉的雌穗样品,测定顶部籽粒的鲜重、体积和干重,结果表明,人工同步授粉顶部籽粒的鲜重、体积和干重均明显高于自然授粉的顶部籽粒,同时前者籽粒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以及碳氮比(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全氮含量的比值)也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玉米籽粒发育与乙烯的释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顶端败育类型(3631)和非败育类型(0425)杂交种为材料,对其籽粒发育过程中乙烯释放量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败育类型玉米果穗上部籽粒在授粉后0 ̄8d阶段,发育状况中部优于基部、更优于顶部,而乙烯释放量则表现出顶部〉基部〉中部。采取乙烯处理进行籽粒离体培养也证明乙烯不利于籽粒发育,是引起籽粒败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玉米秃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其决小花数、退化花数和未受精花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各组合总小花数目的多少是由基因型决定的,F1代的多花优势与双亲的多花性呈高度的正相关。雌穗上的小花能否发育有成有效花,组合间有差异。一般在果穗的顶部出现退化花和未受精花,是影响有效花数目最直接的因素,雌穗上退化花和未受精花数目的多少主要受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典型的果穗顶端籽粒败育类型杂交种为材料,在授粉后第2天对大田玉米雌穗用聚乙烯塑料袋进行覆膜处理,考察了处理后籽粒发育过程中内派激素(乙烯、细胞分裂素)、呼吸强度及粒重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覆膜处理明显促进了果穗顶部籽粒的发育,使粒重增加、败育粒减少,但中下部籽粒粒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导致穗粒数增加、平均粒重降低。覆膜处理后还表现出预部籽粒在籽粒形成期呼吸强度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升高,而乙烯释放量则明显降低,营养物质在果穗上的分布趋于均一化等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典型的顶端败育与正常类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的发育动态及籽凿小穗柄维管束截面积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败育籽粒在其发育早期粒重就不及正常籽粒,约在授粉后8-12d(8-13DAA)停止发育转向衰退。对小穗柄维管束进行解剖观察发现,败育籽粒小穗柄维管系统发育较差,其维管束截面积明显小于中部正常籽粒。  相似文献   

12.
玉米籽粒小穗柄维管束发育状况与籽粒败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典型的顶端败育与正常类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的发育动态及籽粒小穗柄维管束截面积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败育籽粒在其发育早期粒重就不及正常籽粒,约在授粉后8~12d(8~12DAA)停止发育转向衰退。对小穗柄维管束进行解剖观察发现,败育籽粒小穗柄维管系统发育较差,其维管束截面积明显小于中部正常籽粒。在败育完成后其小穗柄截面积仍有一定程度的扩大。败育籽粒早期蔗糖及淀粉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籽粒。由此可见:顶端籽粒的败育并非主要源于输导系统发育不良,而与其较低的库活性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玉米籽粒败育过程的能量代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典型的顶端败育类型和正常类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2种类型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的能量代谢进行了双向比较研究。败育籽粒的呼吸强度在授粉后的0 ̄8d(0 ̄8DAA)即明显低于同期发育的正常籽粒,到8DAA之后呼吸强度明显减弱,进入表现衰败期。进一步对籽粒的ATP含旦、ATPase活性测定亦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研究认为:在败诱导期(0 ̄8DAA),败育类型顶部籽粒能量代谢水平较低是其库活性不足乃至败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玉米自交系478开花授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玉米自交系478花期及授粉的研究,初定我省玉米夏播制种亲本开花期应置在8月15 ̄25日,而花期相遇应是在父本雄穗期粉的第一天与母本雌穗吐丝的第二天,提出制种父母本行比预测的小花比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统计雌穗的花粒数量和吐丝进度;常规石蜡制片观察雌穗的发育和结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雌穗小花的分化相应推迟;在吐丝初期和吐丝中期,吐丝数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吐丝后期差异不显著;小花总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饱满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未受精小花数和总退化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与种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种植密度对雌穗小花分化、吐丝进程、花粒数量、穗轴结构和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玉米果穗结实较差的类型,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类,即顶部不结实(秃尖)、顶部籽粒秕瘦、整瘦结粒稀疏(满天星)、基部缺粒和果穗向地侧不结粒。其原因如下:一、温、湿度原因玉米开花最适宜的温度为22~26℃,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90℃。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小于60℃时,开花的小花数量明为减少;温度高于38℃时,一般情况下雄穗吐丝推迟;抽雄前干旱使果穗顶部小花发育不良,雌穗吐丝推迟;抽雄后干旱缺水,雌穗吐丝也会推迟,从而雄穗开花与雌吐丝的间隔时间相对延长,造成花期不遇,影响授粉;另一个原因是散粉期间温度高、相对湿度低,花粉丧失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王志杰 《河南农业》2014,(21):41-41
<正>玉米果穗顶部未结子或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1/2以上,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玉米秃尖主要原因玉米雌小花分化、吐丝及籽粒形成始于雌穗的中下部,以后则由此处向上或向下同时进行,最后在顶部结束,遇有环境条件不适,顶部的小花或受精胚常因养分供应不足而发生败育。玉米秃尖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种植密度过大、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果穗顶部大量败育的典型秃尖品种对对照相比,在授粉后4d可见吲哚乙酸、玉米素核苷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在授粉后8-12d却显著低于对照;8-12d出现较高的赤霉酸和低的脱落酸含量。  相似文献   

19.
设立不同基肥施氮量、不同施氮时期、雌穗小花肥和吐丝肥不同氮量共3个试验,从氮肥用量和施用时期考察氮肥影响穗粒数形成的生理原因。结果表明,氮肥通过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光合生产能力来影响穗粒数形成。不同施氮方式主要影响籽粒结实率,对分化的花丝数和花粉活力影响不大。在保证基肥用量的基础上,雌穗小花分化期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了粒数决定关键期的植株生长速率和叶片光合能力,可获得较高的穗粒数。在基肥和雌穗小花肥充足的基础上,吐丝期增施氮肥不仅对植株物质积累和同化物供应促进作用不大,反而可能由于氮代谢对碳水化合物的竞争,降低了穗粒数。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其总小花数、退化花数和未受精花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各组合总小花数目的多少是由基因型决定的,F1代的多花优势与双亲的多花性呈高度的正相关。雌穗上的小花能否发育成有效花,组合间有差异。一般在果穗的顶部出现退化花和未受精花,是影响有效花数目最直接的因素,雌穗上退化花和未受精花数目的多少主要受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