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们在凫峰及流口等屯绿名茶区设计、施工了10多座长炒青绿茶初制厂通过茶机的安装试验中,和广大茶农的反映,深感老茶机更新、老茶厂改造十分必要。一、老茶厂存在问题及其改造内容徽州地区自六十年代以来,建立茶叶初制厂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长炒青绿茶初制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由于茶叶产量的急增,制茶机械总体布置的不合理及制茶工艺的杂乱等原因,致使制茶品质下降,对销量影响很大。要提高制茶质量,首当其冲的就是改造现有的老茶厂,改造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改集体传动为单机传动。目前还有部分老茶厂用一台柴油机经地沟轴传动,带动多台茶机,不但操作不安全,而且耗能大,若改为单机传动,不仅操作安全,而且工作可靠,并能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2.
发扬优势迅速改变安徽茶叶生产俳徊不前的现状、从13万担到148万担、茶叶生产也应扬长避短、青茶做青技术与理论、茶叶化学非生物化学无所谓呼吸作用、制茶萎雕的理论与实质、黄烷醇类的组成与茶黄素关系、制茶化学是生物化学吗?信阳茶史略考、“发酵”叶象与茶汤 PH 值的初步探讨、茶叶中铝的测定、远红外线自动调温茶叶烘干机、锅炒杀青过程中的转速改革、绿茶中化合物 A 的分离和鉴定、安溪茶厂包装茶工试制成功订箱机、建立茶树母穗园的问题、社队茶场建立生产责任制调查、大队茶场实行专业生产责任制的调查、中国名茶微量元素分析,茅麓茶、岭脚大队制茶厂实行六定一奖责任制、碧螺青一些参数、脱苑茶、遮阴茶树生理生态初步研究等论文二十多篇。  相似文献   

3.
由于茶叶生产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发挥了应有的效益,但有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条茶产区茶叶生产责任制形式以一包到底为主,除少数专业茶场外,社队基本“全包到户”,条茶初制形式绝大多数是分户制  相似文献   

4.
汪松能 《茶业通报》1994,16(2):34-35
绿茶初制生产经营模式与加工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汪松能(江西省婺源茶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原来社队集中管理的茶园,承包给农户个人管理,部分国营茶场也将茶园承包给职工管理。这样初制茶厂的生产经营模式相应地产生了变化。为了探求最佳...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建设正在走上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执行,社队茶叶生产亦不例外起了变化,茶叶又是社队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重点行业之一,目前,农村社队逐步开始实行茶叶种植、初制、精制、销售联合经营,走农茶,工茶,商茶一体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程懋炎 《茶业通报》1989,11(3):18-19
我县是屯绿产区之一,种茶历史悠久,但由于在生产布局上是林、粮、蚕、茶并举,为此茶叶生产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茶园面积24424亩,其中可采面积19860亩,茶叶年产量615.6吨,茶叶初制厂143个、精制厂3个,基本上实现了茶叶加工机械化。随着茶叶产销市场的好转和茶叶生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出现了由原来的集体统一加工形式向以户为主的小型化家庭茶厂方向发展。这样既有充分调动茶农从事茶叶生产积极性,利于生产的一面,也有由于茶厂经营管理、茶叶购销价格混乱带来的不利因素,总的都集中反映在茶叶质、价不符,茶叶质量下降的现象上。  相似文献   

7.
在广大茶区,特别是中小茶厂,茶机买回来后,由于缺乏安装、操作技术,生产中有时会出现问题,影响生产,本文就几种常用绿茶初制机械的安装和操作注意事项分别加以介绍,为茶叶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8.
社办初制茶厂,应积极贯彻执行“以土为主,土洋结合;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结合”的方针。按建厂的规模分类,可分为大型的日产干茶40—50担,中型厂日产干茶20—30担,小型厂日产干茶10担左右的初制茶厂。大中型茶厂一般可配备洋土结合的机器。小型厂以自制木质和铁木结构的机器为主。按制茶的种类,可分为红茶厂,炒青眉茶厂,炒青圆茶厂,扁茶厂,和烘青厂。不论规模大小,生产那一种茶类,在建厂的方法和步骤上大致总是一样的。为了  相似文献   

9.
茶叶烘干机是茶叶生产中十分重要的设备,目前国内生产的烘干机都属中、小型箱形链板热风烘干机,台时产量毛茶只有100~160市斤、烘精制茶只有800~1300市斤,在产量上、不适应大的国营茶场(厂)大生产的要求,在结构上有许多地方不符合制茶工艺的特点,对制茶品质的提高也有影响。为此近几年国家约化费了十几万美元,进口了数台英国的西洛可以及马歇尔大型烘干机。为了满足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填补国内空白,农机部和省局于79年下达我厂设计、试制大型烘干机任务。该机于81年一季度装配成台,运往浙江南湖林场老茶厂安装,进行了春茶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处)、商业厅(土产处)、农学院(茶叶系、闲林农场)、杭州茶厂、以及商业部茶业局派员组成了“浙江省绿茶初制机械试验组”,1958年5—9月,在浙江农学院闲林农场进行了整套绿茶(眉茶)初制机械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同时进行了用机械初制眉茶,探求其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1.
安徽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产量居全国第三位。1975年全国茶叶会议以后,我省茶叶生产发展很快,据1982年统计,全省有57个县市产茶,茶园面积达到178万亩,为1949年的3.9倍。茶叶产量达到85.7万担,为1949年的6倍。全省拥有茶叶初制厂6437个,精茶厂15个,精制加工能力超过80万担,茶叶初制精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12.
茶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就开始用茶当药,后来发展成为普遍的饮料。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而形成了小型作坊式生产,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制茶工业是处于落后状态。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制茶工业得到了发展,大量使用机械后才逐步实行生产专业化、工厂化,茶叶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有的国家制茶工业已从单机进入到连续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茶叶市场放开,搞活实行“双轨制”,虽起到了激发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使茶叶产量增加,茶农和初制厂收入提高的作用,但由于多渠道经营“千杆秤”收购,相互离样抢购抬价,致使茶叶质价不符,为了企业的生存精制茶厂也只得放价收购,致使毛茶进价大幅度上升。如:黟县茶厂1990年毛茶公差为18.13%,1991年毛茶公差为21.05%,1992年毛茶公差为  相似文献   

14.
今年浙江省要实现全省制茶机械化,但以那一种机械适合目前大量推广应用呢?现介绍以下几种,供各地参考。我省制茶初制厂有土的、洋的、土洋结合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初制茶厂,使用着不同类型的制茶机器。  相似文献   

15.
浅析歙南烘青的烟味凌云强,余光平(祁门茶叶研究所)(祁门茶厂)近些年来,歙南茶区为节约制茶燃料,普遍采用节柴焙茶灶-无烟柴灶。这对降低茶叶成本、提高茶叶品质及经济效益都起到了良好作用。然面,采用节柴焙茶灶的部分茶厂生产的烘青绿毛茶往往带有程度不同的烟...  相似文献   

16.
把食品速冻工艺技术运用到茶叶初制加工过程中,可以缓解茶叶生产加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减轻制茶劳动强度,提高低档茶原料经济价值,提高茶叶卫生质量,为茶叶生产加工提供了新方式,开辟茶叶消费的新领域,促进我省茶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燃耗和制茶成本,增加茶叶收入和维护生态平衡,1989年4月上、中旬,县农业局茶叶技干和县农村能源办配合,在黟县东源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协助西递茶厂,首次从浙江引进180型,220型ZS系列制茶节煤器三台,经春茶生产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节煤效益。5月上旬,参加由黄山市能源办、市农业局和市燃料公司三家联合召开的制茶节能现场,各县、区来的三十多位代表、行家,在西递茶厂观看用节煤器烧煤杀青的现场操作表演时,一致认为黟县制茶节煤器,代替了传统的茶灶炉条,上火快,火力旺,燃烧完全,操作方便,节煤30%以上,值得总结推广。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消息一束     
中越兩国交流制茶技术經驗根据中越二国技术援助协定規定,越南人民共和国派来我国学习制茶技术的五位越南实习生,正在我国浙江、江苏等地实习制茶方法和操作技术。在浙期間,他們在杭州茶厂实习了綠茶和龙井茶的生产过程,茶叶檢驗項目和檢驗方法,以及机械制茶的原理和实际操作技术。由于全体实习生同志的积极努力、苦学  相似文献   

19.
绩溪县杨溪乡高视山生产队有茶园128亩,1983年产茶125.8担,户均产茶643斤,人均产茶118斤。在以前,虽然已经实行了采、管到户的责负制,但由于制茶责任制没有搞好,加之茶叶发展了,原有的初制厂已不能适应,大家就在议论希望联户办初制厂。1983年初,由立菜、永久等产茶较多的农户牵头,在农业部门和乡政府的支持下,采取贷款和自筹相结合的办法,联户办起厂初制厂。从去年的实践来看,联户茶厂省工、省燃料,制茶  相似文献   

20.
茶叶水分的测定,是茶叶生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一般公社茶厂都凭技工的经验来判断茶叶水分含量,这样不仅误差很大,影响制茶品质,而且这种经验很难被广大的制茶工人所短期掌握。在工厂、学校和研究机关,虽然用红外线烘箱和电热烘箱,但是成本较高,测定时间长,耗电量大,尚不适在广大人民公社茶厂推广。我所在大搞科学研究,大闹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