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孟涛 《福建茶叶》2011,33(5):28-30
安化千两茶是我国传统名茶,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渐走入大众的视角。本文从安化千两茶的发展历史和加工工艺入手,探讨千两茶的度量衡、文化传承以及销售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千两茶     
湖南黑茶产销历史悠久,历史上安化生产的"三尖"、"三砖",加一卷(即千两茶)都具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当今"千两"虽然是茶叶中的"巨无霸",但许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它的历史和加工过程.清道光元年(1821),陕西茶商驻益阳的代表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等物换购,采办的茶叶经去杂、筛分、蒸揉、干燥后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改为小圆柱形,称"筒子茶",又叫"花卷茶",每支重一百两,称"安化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山西"三和合茶号"与江南边江裕盛泉茶行的刘姓兄弟合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制成千两茶,外用花格篾篓,内贴蓼叶、棕片,踩制成花卷茶,俗称"安化千两茶".因踩捆是一道关键性工序,不仅体力消耗大,更需一定技巧,因此刘姓人家视踩制工艺为绝活,对外保密,订有"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之规.至此,千两茶的制作技艺从清同治年间起,一直延续到民国期间.  相似文献   

3.
安化千两茶香气品质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技术,联合GC-MS鉴定方法分析了9个安化千两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初步探讨了这些成分的香气品质特点。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千两茶香气以松木香、陈香为主要特点,部分千两茶香气略带粽叶香或粗老气、烟气、陈气味,个别千两茶略带酸味。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最多的为醇类(9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1.97%);其次为酮类(20.11%)、醛类(18.69%)、杂氧化合物(18.39%)、脂肪酸类(12.71%)、烷烃类(1.70%)、含量最少的是杂环类(1.21%)。可见对千两茶香气起主要作用的是醇类、酮类、醛类和杂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郭丹英 《茶叶》2011,37(1):60-62
本文实地记录了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考察之旅.重点记录了黑茶理论之父、千两茶踩制工艺、安化擂茶的制作以及黑茶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现代黑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会员名单     
《茶世界》2018,(3)
正湖南利源隆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利源隆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名湖南安化利源隆茶厂,由专业从事黑茶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三十余年、高级制茶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千两茶工艺恢复主导者、参与安化黑茶相关国家与地方标准制定的吴建利先生2001年6月承续创立,其祖辈几代人皆以制茶为业,技艺传承逾百年。本公司坐落在湖南重点黑茶产区和安化茶马古道的驿站重镇——安化洞市,系传统安化黑茶加工、经营的专业化企业。2006年率先自行制订了《手工紧压茶花  相似文献   

6.
陈杖洲 《茶叶通讯》2007,34(3):36-38
2002年11月23~26日,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传出了一条惊天动地的新闻:一支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千两茶",被北京张一元茶庄以50万元的高价买走.之后,张一元茶庄将此"千两茶"在北京巡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期间有数十万人参观了这一"世界茶王".此后,引起了人们对"千两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黑茶对胎牛血清诱导脂肪变性的HepG2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含有50%的胎牛血清的培养液处理HepG2细胞48 h,建立非酒精性脂肪变性细胞模型,分别从噻唑兰染色吸光度法(MTT值)、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3个方面评价茯砖提取物(FZ)、六堡茶提取物(LB)、青砖茶提取物(QZ)、千两茶提取物(QL)清除肝细胞脂肪堆积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加药处理组细胞的脂质堆积有缓解趋势,茯砖茶、六堡茶、千两茶、青砖茶提取物都可显著降低细胞内TG累积(P<0.01);而茯砖、青砖茶提取物对TC的清除效果较好(P<0.01),千两茶与六堡茶效果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黑茶提取物通过降低细胞内的脂类堆积,可能起到缓解脂肪变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安化千两茶     
台湾作家曾至贤费十年心血,于2001年写成《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茶书巨著.书中对湖南省安化县所产的千两茶推崇备至,誉为"世界茶王"、"中国茶文化的化身".此论为中外茶叶界及广大消费者所认同,该书在广州市一些较大的茶叶商店几乎每家必备,引发了一股品饮和收藏安化千两茶的热潮,并风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9.
望海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原料与加工的巧妙配合,加工方式可以根据鲜叶特质进行调整。本文介绍了宁波市宁海县望海茶的独特加工工艺,以及加工过程中温度把控的细节和原理。经过分析得出了具体加工工艺对望海茶外形、滋味、香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漳平水仙茶是漳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漳平水仙茶制作涉及千家万户,作者长期在漳平市南洋镇、双洋镇、永福镇等主产区指导水仙茶加工生产,并且自己有茶山茶厂,亲自参与漳平水仙加工生产,对漳平水仙茶加工工艺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当前漳平水仙茶加工各道工序存在问题有着较深的了解,本文采用列表式全面总结分析漳平茶农茶厂在漳平水仙茶加工制作工艺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不良影响和改进措施,供广大漳平水仙茶农和茶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上,茯砖茶是一种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冠突散囊菌"、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边销茶。然而,若对茯砖茶的保健功能进行开发利用,就无法忽视茯砖茶企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宣传等各个环节所面临的复杂法律营销环境及其对具体营销策略的影响。本文基于茯砖茶的保健功能,对传统茯砖茶和茯砖保健茶两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宣传的各个阶段所涉及的法律环境规范作出梳理,并分析了法律对于营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4个茶树不孕品种的细胞学及遗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梓金  林朝清 《茶叶科学》1993,13(2):115-120
对福鼎大毫茶等4个无性系不孕品种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染色体行为有高度的不规则性,在终变期出现的各种价体中,Ⅲ价体的出现率最高,各品种平均每个细胞分别为:福鼎大毫茶6.91,福安大白茶5.59,岭路大白茶5.33,毛蟹6.39;后Ⅰ,后Ⅱ有50%以上的分裂相落后染色体1—9条,后Ⅰ到达极区的染色体数为19—24条的占72.4%—83.3%,因此,认为这4个品种都是自然三倍体茶树。文中还根据品种间染色体行为的差异,对其起源及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汝城白毛茶、凌云白毛茶、阳春白毛茶、乐昌白毛茶、仁化白毛茶和曲江白毛茶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引物扩增平均表现的多态性为75.00%;6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以乐昌白毛茶和仁化白毛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914),凌云白毛茶与曲江白毛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4712),汝城白毛茶与两广主要“白毛茶”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乐昌白毛茶(0.4605)、曲江白毛茶(0.4406)、仁化白毛茶(0.4232)、凌云白毛茶(0.2968)和阳春白毛茶(0.2665)  相似文献   

14.
低温胁迫下茶树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茶树在低温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差异。用16对引物(256个组合)对三个样品池进行了差异条带的筛选,结果表明,在冷胁迫不同处理时期相关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共获得了86个差异片段。在选择回收的10条差异表达cDNA片段中,经克隆测序,Blast序列同源性检索,显示其中片段1与一种低温和盐胁迫响应蛋白有77%的同源性,片段5与拟南芥冷诱导表达相关60 s ribosomal protein L7(RPL7B)有89%的同源性;片段8与一种逆境诱导蛋白(Stress-induced H1-Histone protein)有79%的同源性;片段9与干旱条件下的EST序列有着较高的同源性,其它6个片段在GenBank数据库中未找到相似序列,可能为新基因。  相似文献   

15.
从“野茶王”制作工艺、品质、效益、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了桃源县野茶王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先合理开发生态茶园,壮大主体、调优结构,对口帮扶、标准建厂,科学申报与管理相关项目等方面促进桃源县野茶王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1984年和2014年生产的茯砖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糖、总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年茯砖茶与2014年的茯砖茶相比,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减少,降幅达30%以上;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黄酮和茶黄素下降幅度在18.80%~26.75%;可溶性总糖和茶多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未达显著水平;而茶褐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幅35.6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1984年的茯砖茶汤色红棕,陈香显著,滋味醇和。  相似文献   

17.
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间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单株扩增的谱带数最多时为13条,最少时为10条;DNA多态性最高为92.31%,最低为70.00%,平均为85.40%。结果表明汝城白毛茶种群呈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汝城白毛茶种群单株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882,最大为0.579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汝城白毛茶种群中有些单株聚类很近,遗传基础比较一致,有些聚类较远,显示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种群单株间的遗传变异呈现连续性,当结合距离I为0.14时,汝城白毛茶种群可分为6个类型,这与其表观形态类型相符。本文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汝城白毛茶的核心种质基因群在汝城县白毛茶示范场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8.
姚晓燕 《茶叶》2012,(3):194-196
茶籝作为一种盛储器具,在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在后来的宋、明、清的茶史资料中也都有相关记载。随着时代的变化,茶籝这种携带方便的器具,逐渐演变为一种特色的茶具,受到茶人们的喜爱。本文对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的一些清代茶籝进行了介绍,希望展示茶籝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用GC-MS分析了散茯茶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亚麻酸甲酯、棕榈酸等酸酯类化合物和大部分的醇类化合物的含量都随散茯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1-辛烯-3-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芳樟醇氧化物Ⅱ等化合物尤为显著。这些化合物含量的增加对形成散茯茶的特征香气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对云南省普洱市茶树菇室内高产栽培技术做简要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