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两茶加工工艺独特、历史悠久、包装古朴,至今仍备受消费者喜爱。详细解析其加工工艺,使人们充分认识安化千两茶的工艺特点和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郭丹英 《茶叶》2011,37(1):60-62
本文实地记录了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考察之旅.重点记录了黑茶理论之父、千两茶踩制工艺、安化擂茶的制作以及黑茶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现代黑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千两茶     
湖南黑茶产销历史悠久,历史上安化生产的"三尖"、"三砖",加一卷(即千两茶)都具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当今"千两"虽然是茶叶中的"巨无霸",但许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它的历史和加工过程.清道光元年(1821),陕西茶商驻益阳的代表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等物换购,采办的茶叶经去杂、筛分、蒸揉、干燥后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改为小圆柱形,称"筒子茶",又叫"花卷茶",每支重一百两,称"安化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山西"三和合茶号"与江南边江裕盛泉茶行的刘姓兄弟合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制成千两茶,外用花格篾篓,内贴蓼叶、棕片,踩制成花卷茶,俗称"安化千两茶".因踩捆是一道关键性工序,不仅体力消耗大,更需一定技巧,因此刘姓人家视踩制工艺为绝活,对外保密,订有"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之规.至此,千两茶的制作技艺从清同治年间起,一直延续到民国期间.  相似文献   

4.
陈杖洲 《茶叶通讯》2007,34(3):36-38
2002年11月23~26日,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传出了一条惊天动地的新闻:一支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千两茶",被北京张一元茶庄以50万元的高价买走.之后,张一元茶庄将此"千两茶"在北京巡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期间有数十万人参观了这一"世界茶王".此后,引起了人们对"千两茶"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新会员名单     
《茶世界》2018,(3)
正湖南利源隆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利源隆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名湖南安化利源隆茶厂,由专业从事黑茶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三十余年、高级制茶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千两茶工艺恢复主导者、参与安化黑茶相关国家与地方标准制定的吴建利先生2001年6月承续创立,其祖辈几代人皆以制茶为业,技艺传承逾百年。本公司坐落在湖南重点黑茶产区和安化茶马古道的驿站重镇——安化洞市,系传统安化黑茶加工、经营的专业化企业。2006年率先自行制订了《手工紧压茶花  相似文献   

6.
安化千两茶香气品质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技术,联合GC-MS鉴定方法分析了9个安化千两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初步探讨了这些成分的香气品质特点。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千两茶香气以松木香、陈香为主要特点,部分千两茶香气略带粽叶香或粗老气、烟气、陈气味,个别千两茶略带酸味。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最多的为醇类(9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1.97%);其次为酮类(20.11%)、醛类(18.69%)、杂氧化合物(18.39%)、脂肪酸类(12.71%)、烷烃类(1.70%)、含量最少的是杂环类(1.21%)。可见对千两茶香气起主要作用的是醇类、酮类、醛类和杂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安化千两茶     
台湾作家曾至贤费十年心血,于2001年写成《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茶书巨著.书中对湖南省安化县所产的千两茶推崇备至,誉为"世界茶王"、"中国茶文化的化身".此论为中外茶叶界及广大消费者所认同,该书在广州市一些较大的茶叶商店几乎每家必备,引发了一股品饮和收藏安化千两茶的热潮,并风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8.
花卷茶漫谈     
花卷茶始名“百两茶”,即一卷 (支 )茶 ,净重合老秤一百两 ,创制于湖南安化的江南一带。据资料记载 ,清朝同治年间 (公元 186 2~ 1874年 ) ,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加茶量 ,用大长蔑篓踩制 ,易名“千两茶”。在历史上最盛时期的年产量达到 3万多支 (卷 )。花卷的踩制技术一直由安化江南的刘姓家族掌握 ,有“传子不传女”的约法。解放后 195 2年白沙溪茶厂聘请技工进厂带徒传艺 ,部分职工逐步掌握了花卷茶的踩制技术 ,白沙溪茶厂成为花卷茶的独家生产厂家。花卷茶是以安化上等黑茶为原料 ,经筛制、拣剔、整形、拼堆 ,并经…  相似文献   

9.
<正>安化黑茶,是中华茶业的国宝,是中国茶叶的著名品牌,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品牌。安化黑茶产品包括三砖、三尖、一花卷,其中最神秘的是茯砖、千两茶,而对黑砖、花砖只是粗略了解,大部分消费者对黑、花砖存在很大的误解,以为黑、花砖只是版面花纹不同而已。外观来看,两砖面的设计花纹或者字体是完全不同,黑砖版面简单,并印有"黑砖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19,(3)
正[湖南益阳安化人]高级评茶师,高级农艺师,全国茶叶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边销茶工作组委员,益阳市"十大创新人物",安化县"十大制茶师",湖南省"千两茶大师",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益平男1964年生奋斗一辈子,只为几片树叶子在肖益平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传承""创新""发展"三幅书法。一路走来,他的茶界人生也循着这个理念。肖益平出身在一个黑茶大家庭,从小就在茶包堆中玩捉迷藏,老一辈的踩茶号子是他们儿时玩耍的童谣。从初中开始,  相似文献   

11.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产品开发、工艺及装备创新方面取得众多突破。文章分别从安化黑茶的产品类别、传统加工技术、加工技术及装备创新几个维度介绍安化黑茶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安化黑茶产品及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安化黑茶突破产业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谢朝阳 《福建茶叶》2016,(12):39-40
安化黑茶是中国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口感、效用为人们广泛接受。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数字通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渐超过传统销售方式成为商业营销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介绍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安化黑茶在应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过程中显现的问题,探讨安化黑茶电子商务营销路径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孟涛 《茶叶通讯》2011,38(3):38-40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传统营销方式的变革,安化黑茶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营销已经成为必然。本文在介绍安化黑茶的营销现状与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安化黑茶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黑茶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一、安化黑茶品牌营销发展的现状安化黑茶早在千年前的泱泱华夏文明史上就写下了辉煌篇章。唐朝人杨晔在其编著的《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安化"渠江薄片"当时已被列为宫廷贡品,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录》也明确提到安化"芙蓉仙茶"走进了宋代的皇宫庙堂,并高度评价安化在唐宋时期即享有"唯茶甲于诸州(县)"的美誉。时至元明时期,安化黑茶依旧名声远扬,朱元璋皇帝曾钦点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上贡尊皇;清同治年间散黑茶"安化天尖"也走进庙堂之上。2008年湖南益阳市制订了《益阳市茶叶产业10年发展规划》(2007~2016),确立了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措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茶产业从"以产定销"向  相似文献   

15.
3.在山东、河南、山西、华北和东北各省,饮茶也很普遍,习惯饮茉莉花茶,俗称香片,因有高度的花香,人人喜欢饮,销路特别广阔,从每年三月就准备收购花胚,六月以后开始薰制花茶,到冬季都感货源不足,山东南部人民饮黄大茶和绿大茶,天津人民除吃花茶外,也喜欢饮六安瓜片,在山西省除饮花茶外,喜欢千两茶又名花卷,园筒形,也吃茯砖茶,产于湖南安化,  相似文献   

16.
"茶旅一体化"已然成为当前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安化是中国"黑茶之乡",茶产业是安化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与介绍了安化发展"茶旅一体化"的资源优势及其发展现状与特点,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9月28日下午,第二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胜利闭幕。本届黑茶义化节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办。节会围绕"绿色益阳健康黑茶"主题,通过安化黑茶·老舍茶馆品鉴活动周、开幕式、黑茶产业发展高峰沦坛、重点项目签约、成立安化黑茶国际评鉴委员会、全国茶商大会、中国黑茶博物馆开工仪式等主体活动和企业自主活动,集中推介了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和生产标准,大力弘扬了安化黑茶文化。  相似文献   

18.
孟涛  邹勋 《茶叶通讯》2011,38(1):17-20
安化黑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安化黑茶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做大做强安化黑茶产业,促进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企业如何融入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安化黑茶龙头企业为例,探究"互联网+"环境下安化黑茶企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茶世界》2017,(5)
<正>一、安化黑茶的发展现状安化县地处湘中武陵山片区,虽然交通不便、地处偏远,但是自然资源丰富,是湖南有名的水资源、林业资源、茶叶生产和药材生产大县。安化县是黑茶的传统产地,历史悠久,安化黑茶曾经一度是明洪武期间的贡茶,但20世纪90年代安化黑茶逐渐衰落,截至2007年的时候,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