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用磷低效大豆基因型D03、D05、D17和D18及磷高效大豆基因型D31、D34、D37和D38,采用土培试验,设高(+P)、低磷(-P)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磷效率大豆苗期吸收氮磷钾的差异。结果表明,(-P)处理下,不同磷高效率大豆基因型根茎叶吸磷量有所不同,根茎叶的干重与吸磷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磷利用效率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根、茎和叶的吸氮量和吸钾量均呈下降趋势。低磷胁迫下,抑制大豆苗期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但磷高效大豆基因型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明显高于磷低效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大豆基因型苗期磷效率特性。[方法]采用高、低磷土壤盆栽试验,对大豆苗期不同器官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大豆基因型根、茎和叶的吸磷量明显高于磷低效基因型,对磷的吸收能力较强;磷低效大豆基因型的主要障碍是各器官的磷的吸收效率(即吸磷量)较低。在低磷处理下,根、茎和叶的干重与其吸磷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其磷的利用效率均呈负相关。[结论]不同大豆基因型苗期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可以从植株的磷营养效率得以综合体现。低磷胁迫下,磷吸收效率即吸磷量是不同大豆基因型苗期磷效率的主要变异来源,磷高效大豆基因型苗期植株根、茎和叶对磷的吸收和累积能力较强是形成较多干物质的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3.
低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大豆花期磷营养效率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花期的磷营养效率。[方法]选用4个"磷低效"大豆基因型(D03、D05、D17和D18)和4个"磷高效"大豆基因型(D31、D34、D37和D38)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试验,设高磷(+P)和低磷(-P)2个处理,分析不同磷效率大豆基因型的含磷量、吸磷量和磷的利用效率与磷效率的关系。[结果]低磷处理下,4个磷高效基因型大豆苗期植株吸磷量的优势均较明显,D34表现出较强的磷吸收能力,但其磷利用效率的适应性并未表现出优势,只有D37表现出较强的磷利用能力和吸磷能力。相关与通径分析表明,在大豆花期(-P)和(+P)处理下,大豆磷效率的高低主要是由吸磷能力的强弱来决定的,(-P)处理明显大于(+P)处理。(-P)和(+P)处理的吸磷量和磷的利用效率对磷效率直接影响均较大,而吸磷量贡献更大;间接影响均较小。低磷胁迫下,在大豆的营养生长阶段花期,磷高效基因型适应低磷的机理是不同的,磷吸收效率即吸磷量是不同基因型大豆花期磷效率的主要变异来源。[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磷吸收效率和磷利用效率对磷效率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磷胁迫[0mmol/L(P),砂培]条件下,对不同基因型大豆苗期在根系形态、生物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在两叶期并未发挥出其基因型潜力的优势;四叶期,磷高效基因型的侧根数、侧根长、根系吸收面积、茎叶干重等性状的受抑制程度均显著低于磷中、低效基因型,而地下干重、根冠比却受到了较中、低效基因型更强的诱导作用。综合评价表明,磷高效基因型的综合值(评价磷效率特性的综合指标)显著高于磷中、低效基因型,显示出了较强的抗磷胁迫能力,但磷高效基因型并非所有性状都表现突出;四叶期可作为大豆耐低磷胁迫的筛选期,根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可作为衡量磷效率特性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磷水平下柱花草磷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构型的关系,利用盆栽试验,以磷低效、磷高效、磷敏感3种基因型柱花草品种为材料,研究0、0020、0035、0050、0075、0100、0200 g·kg-1共7个磷水平下,不同基因型柱花草的磷营养特性;并进一步比较两个代表性基因型(磷低效、磷高效)柱花草在对照(0 g·kg-1)、缺磷(0010 g·kg-1)、正常磷(0025 g·kg-1)处理下苗期根系生长状况,从而确定根构型与磷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植株的磷含量、吸磷量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磷利用效率对磷浓度的反应趋势则相反。在不同磷处理下,磷高效基因型的磷利用效率均较高,且随着磷浓度的增加不同基因型品种磷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度表现为:磷高效<磷低效<磷敏感。随着磷胁迫的加重,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的侧根数、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活跃吸收面积均增加,根直径减小。磷高效基因型柱花草根体积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且在其他根构型指标上优于磷低效基因型。磷高效基因型品种较耐低磷,柱花草根系形态的改变是其适应低磷胁迫的重要机制。研究为柱花草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低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基因型棉花的根系形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从根系形态变化的角度阐述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对低磷胁迫的响应特征及适应机理,为找出影响棉花磷素吸收的主要因子和通过根系塑性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品种新海18号(XH18)、中棉所42号(CCRI-42)、新陆早19号(XLZ19)和磷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新陆早13号(XLZ13)、新陆早17号(XLZ17)为材料,通过特殊土培系统,研究不同磷效率棉花在不同磷水平下(低磷胁迫0、正常供磷150 kg·hm-2)根系形态及其与植株磷素吸收的关系。【结果】低磷胁迫显著降低棉花生物量和磷累积量,其中磷高效基因型的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在各施磷水平下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21-2.08和1.35-1.91倍。施磷可显著增加土壤中Olsen-P含量。低磷胁迫下各基因型棉花品种Olsen-P较适磷条件显著降低,且磷高效基因型棉花降低幅度大于磷低效。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品种在0-25 cm土层中土壤Olsen-P浓度低于磷低效,较磷低效基因型XLZ13和XLZ17分别平均降低了21.1%和30.1%。棉花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在低磷胁迫下显著降低,其中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在各施磷水平下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54-1.97、1.52-1.92、1.47-1.84倍。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棉花比根长、比根表面积和比根体积均显著大于磷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10-1.25、1.07-1.22、1.01-1.16倍,而平均直径显著低于磷低效基因型,为磷低效基因型的34.2%-70.2%;主成分分析表明,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干质量、中根长、粗根长受基因型差异的影响较为明显,是区分两类磷效率基因型棉花根系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一般线性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中根长、粗根长等根系参数是植株磷素吸收的重要影响因子。【结论】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可较大幅度增加细根比例,降低根系总体细度,促使比根长增加,提高根系的构建效率,以适应低磷胁迫。  相似文献   

7.
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以7个磷效率不同的大豆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磷有效性对大豆碳代谢的生理调控及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低磷胁迫显著改变了大豆地上部、地下部碳分配.在低磷胁迫条件下大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根呼吸、地上部生物量和总叶面积显著降低,这种现象在磷低效基因型中表现更为明显.此外,低磷胁迫还显著提高了大豆光合磷效率和根部生物量,其中磷高效基因型的光合磷效率和生物量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磷高效野生大麦拔节期对植酸态有机磷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磷高效野生大麦对植酸态磷的吸收利用能力,分析植酸态磷处理对不同磷效率野生大麦生长、磷素吸收及根际土壤特征的影响,为阐明低磷胁迫下磷高效野生大麦对有机磷的利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低磷土壤盆栽条件下,以前期筛选得到的野生大麦磷高效基因型IS-22-30、IS-22-25和磷低效基因型IS-07-07为供试材料,有机磷源为植酸钠,设3个施磷水平,即不施磷(CK)、施磷(P)15 mg·kg-1土(Po15)、30 mg·kg-1土(Po30),研究拔节期有机磷处理对不同磷效率野生大麦生物量、磷素积累量、根系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及有机磷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1)随有机磷水平提高,野生大麦生物量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而根冠比呈减小趋势。各处理下,磷高效基因型生物量、磷素积累量和根冠比均大于低效基因型。且随着有机磷水平的提高,磷高效基因型生物量和磷素积累量增幅较大。(2)随有机磷水平降低,野生大麦根系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各处理下,磷高效基因型根系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低效基因型,分别是低效基因型的1.15-1.24倍和1.18-1.34倍。(3)野生大麦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与植酸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且随有机磷水平提高,土壤酶活性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各处理下,磷高效基因型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低效基因型,是低效基因型的1.23-1.33倍和1.15-1.30倍。(4)随有机磷水平提高,野生大麦根际、非根际土壤各有机磷组分含量显著增加。磷高效基因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磷低效基因型,而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无基因型差异。由于对有机磷的耗竭,根际土壤有机磷各组分含量低于非根际。磷高效基因型根际土壤活性较强的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出现明显亏缺,其亏缺范围为0.64-1.12 mg·kg-1和13.8-33.9 mg·kg-1。【结论】磷高效野生大麦基因型通过根系或根际微域微生物分泌更多的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提高根际土壤中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生物有效性,从而具有较强的有机磷吸收利用能力,更能适应有效态磷缺乏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9.
不同磷效率甘蓝型油菜对土壤磷和铁锰铜锌的吸收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磷高效基因型102和磷低效基因型10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磷处理下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基因型差异及土培条件下对土壤磷和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差异,探讨了养分吸收差异与根系分泌有机酸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缺磷条件下,2个基因型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显著高于高磷处理,且磷高效基因型102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105。随供磷水平升高,2个基因型对土壤中P、Fe、Mn和Zn的吸收量均显著增加,且植株体内P质量分数与Fe、Mn和Zn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在低磷处理P15下,磷高效基因型102比磷低效基因型105能吸收更多的磷和微量元素,表明低磷胁迫下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提高了土壤中磷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玉米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以生物量、磷积累量、根冠比以及磷的利用效率为指标,采用液体培养试验,研究了36个玉米自交系苗期对低磷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同,对磷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大部分自交系属磷低效不敏感材料;初步筛选出3个典型的玉米磷高效基因型材料478、太系113和丹340,2个玉米磷低效基因型材料P138和F349。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不同叶龄针叶氮磷含量及其内吸收率季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漳州市长泰县岩溪湖珠集体林场湿地松氮磷含量、N:P比、养分内吸收率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研究得出:湿地松针叶中的N、P含量随针叶的成熟和衰老而依次降低。其中,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针叶N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夏冬季节显著高于春秋季节(P0.01)。与N的季节动态不同,二年生针叶的P含量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一年生针叶和二年生中的P含量则是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而多年生中P含量春秋季节显著高于夏冬季节。随着湿地松针叶的成熟和衰老,针叶中的N:P比依次增大。其中,二年生针叶中的N:P比在各个季节均高于16,表明湿地松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P限制。N、P内吸收率分别在65.59%~85.29%和84.13%~93.99%之间波动,本研究中湿地松N内吸收率显著高于前人研究树种的平均值,表明湿地松生长的立地条件极为贫瘠。而湿地松通过提高限制其生长的营养元素的内吸收率来适应贫瘠的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比较以细胞工程技术获得的耐低磷玉米自交系99043、99038及玉米骨干自交系齐319的低磷耐受性。[方法]采用砂培方法,从低磷耐受性、植株生物量、磷吸收效率、利用效率等方面探讨了耐低磷自交系生理特性的差异,比较了3种玉米自交系的低磷耐受性。[结果]990439、9038的低磷忍耐能力高于齐319,干物质累积量显著高于齐319,磷营养胁迫的敏感性明显小于齐319;磷胁迫下,990439、9038吸收磷素量及磷利用率均显著高于齐319。[结论]该结果初步确定了990439、9038在苗期比齐319具有更好的耐低磷能力,可为培育耐低磷玉米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方法]以四单19和牡丹9两种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以EDTA-Zn为锌肥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氮、磷、钾测定:植物样品采用H2SO4-H2O2消煮方法处理。采用瑞士产B CHI凯氏定氮系统测定全氮含量;磷含量测定采用钒钼黄比色法;采用日立Z50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钾含量;锌含量测定:首先用HNO3-HClO4(4:1)混合液法消煮,再用日立Z50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适量供锌可以提高玉米的穗粒数;在低锌处理下(Zn0、Zn1)各器官锌含量相差较小,随着施锌水平的提高,锌在叶片、茎秆、叶鞘中含量迅速增加,而在籽粒和苞叶中增加幅度较小;玉米吸收的多余的锌主要集中在下部器官,以减轻过量的锌对植株造成的伤害。不同的供锌水平对低锌不敏感品种牡丹9氮、磷、钾的吸收与转运影响较小;相对而言,低锌敏感品种四单19氮、磷、钾的吸收与转运更易受到外界供锌量的影响。[结论]适量供锌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对氮、钾的利用率,降低磷的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光皮桦杉木混交林养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劲松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37-39,65
以福建省三明市郊国有林场的光皮桦、杉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与衰老叶中的养分状况、氮磷比、养分内转移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中的养分浓度和内转移率一般表现为纯林高于混交林,这是由于混交林改善了立地条件,林木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养分,从而降低了二者叶片中的养分内转移效率。各林分类型成熟叶片中的氮磷比都大于18,表明这些立地条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P限制,导致林分叶片PRE大于NRE,衰老叶中的氮磷比大于成熟叶。  相似文献   

15.
岳辉 《河北农业科学》2011,(10):32-33,38
通过玉米磷高效基因型的筛选,结合传统和现代育种手段培育磷高效型玉米品种,是解决目前土壤磷素利用效率低、节约磷矿资源的1条有效途径。我国有关玉米磷效率资源的筛选工作已有很多报道,但是对耐低磷玉米自交系鉴定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以375份东北三省常用玉米自交系为试材,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分别在高磷(CK)和低磷土壤上种植,在玉米10叶期进行症状叶调查,计算症状率并在收获时统计产量;根据症状率级别和产量耐性系数2个指标,对参试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耐低磷型的筛选。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在低磷处理下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和适应性。低磷胁迫下,绝大部分自交系产量有所下降,其中产量耐性系数〉0.8(相对耐低磷)的自交系有17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4.5%;叶片没有出现症状率的自交系有26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6.93%。375份东北常用玉米自交系中存在着一些磷高效型玉米自交系,这为我国玉米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6.
对山东省近年育成的16个小麦品种(系)在不同供磷水平下的苗期性状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磷条件下,小麦品种泰农18、济麦21和品系山农711、山农4079四个材料在生物量、吸磷量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低磷高效;品系山农737、山农224两个材料在高磷条件下各方面指标表现突出,高磷高效。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探讨水培液中N、P、K营养元素对三价砷[As(Ⅲ)]胁迫下“明恢63”苗期水稻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K调控对水稻叶绿素SPAD值的恢复率有极显著影响,N、P调控无显著性影响。N、P、K各因子之间的互作不显著,3种营养元素对水稻叶绿素SPAD值恢复率的影响为K〉N〉P,N、P、K最优组合为28.41、6.00和50.00mg·L^-1.根据最优组合方案进行营养调控,在As(Ⅲ)胁迫下,获得“明恢63”苗期水稻叶绿素SPAD值的最优恢复率为(78.46±3.12)%.  相似文献   

18.
氮磷营养对旱冬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以Hoagland营养液为母液,其中氮(全氮)和磷(全磷)质量浓度分别为210和62mg·L^-1,通过调节营养液中氮和磷的质量浓度,设置了9种氮和磷配比营养液,对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幼苗进行砂培养试验,从而探讨氮和磷营养对旱冬瓜幼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化及幼苗吸收氮和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氮磷营养供应水平对旱冬瓜幼苗的生物量累积、地径和苗高生长量有影响,其中氮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磷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氮和磷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在氮和磷营养配合处理时,只要二者之一的供应水平低于母液中的质量浓度,旱冬瓜幼苗的地上部分生长和根系生长都不如对照。②氮营养水平低于210mg·L^-1时。增加营养液中磷的质量浓度。细根/叶生物量比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降低;氮营养水平等于210mg·L^-1时,增加营养液中磷的质量浓度,这2种生物量比增加;磷营养水平低于62mg·L^-1时,低于或高于210mg·L^-1的氮营养水平导致2种生物量比增大。③在50和210mg·L^-1氮营养水平下,增加供磷质量浓度,根和茎中的氮质量分数逐渐降低,当磷水平增到62mg·L^-1时下降为最低,继续增加磷水平,则开始上升;在50mg·L^-1氮水平下,增加供磷水平,叶中的氮质量分数逐渐上升,磷供应达到62mg·L^-1时最有利叶片中氮的积累;在210mg·L^-1氮水平下,同样为磷在62mg·L。水平时最有利于叶片中氮的积累;不论在何种供氮水平下,在供给32mg·L^-1磷水平时,不利于幼苗对磷的吸收,根、茎、叶中的磷质量分数都最低。图4表3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